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践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已下来一年多了,我们阜宁中学高二备课组在努力、不安、困惑和等待中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
1.强化集体备课活动和听课活动。面对新教材、新材料、新观点等,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课前总是聚在一起,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翻看教参,一起解决备课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路。同时我们自己还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课活动,在听的过程中再来反思、纠正、完善下一步的一教学思路,比如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教学手段的调整。总之一个教案至少经过三遍左右的反复斟酌,拿出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再去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在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活动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2.问题意识,新教材中引用了很多新的资料,在教学中形成不少障碍,这些障碍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首先要解决的是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由传统文化就想到文化传统,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等等。总之,教者在学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很多学问,受到很多启发,对这一段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者先仔细地学习,把握课标,领会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者自身对教材有太多的疑问,怎么能用好教材,怎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呢?很多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深深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教学过程中有仅学生,而且教者本身都会发现有不少问题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便成为我们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困惑
这一年来我们一直在学的过程中教,在教的过程中学,一直在思考中进行我们的新教材的教学,在如何教 ,如何教好,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存在很多困惑不解,有时感觉很无助。它已严重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的效率。
1.如何用教材,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新课程理念的有机结合,对 教材的处理方法、思路不一样,带来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为此我们经常为一个问题、或知识点教学思路的定夺而争认不休。因为每种教学思路都有一定的全理性,简单说就是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比如,人民版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节,可以根据教材编写顺序按照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史的过程来组织教学,也可以根据建国后我国文化事业“双百”方针贯彻情况泊线索来组织教学,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文化成就,后者重方针政策。
2.专题史与通史的关系。现行新教材按专题来编写,每一专题往往又是按照通史的顺序编写,学生没有通史做基础,使得专题史的教学难度很大,往往是老师很辛苦,而课堂效率却很低。比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节从先秦讲到明清,而我们的学生连中国古代历史的朝代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其先后顺序,根本没有一点历史背景感。这样的课想上的热闹容易,想精彩很难,让学生理解就更难了。
3.教学过程中“度”的把握,教學究竟应上到怎样的程度就是既抓住了课标,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影响学生成绩的发挥,因此教学总是在惶恐和不安中进行。因为这个度实在不好把握。
4.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理念的渗透。我们想知道课该怎么上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也很想每一节课都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去实施,但由于专题容量大,学生的基础薄弱,课时紧,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会走一些老路。走老路,并不是我们所愿意的。
面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要求,遇到困惑是意料之中,但遇到太多的困惑却在意料之外。这说明了新教材自身以及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之道。
三、对策
1.一个原则就是围绕课标。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的目标。严格按照课标上课,围绕课标开展教学活动。教材上没有的,但课标和要求的,作适当补充,课标中没作要求教材在有的作灵活处理。
2.一条出路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新教村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讲究协作,依据集体讨论形成教学案来展开教学活动,用集体商讨的“度”来指导教学活动。
3.一个方法就是问题教学。转变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一条真经就是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现行课标的知识体系不一致,再加上新教材中增加很多新知识点,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转换教学思维,重新构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使自身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头已经开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尽管做的不尽人意,但我们必须很努力而且要一直努力下去,新课程教学才能进行的更好。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已下来一年多了,我们阜宁中学高二备课组在努力、不安、困惑和等待中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
1.强化集体备课活动和听课活动。面对新教材、新材料、新观点等,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课前总是聚在一起,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翻看教参,一起解决备课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路。同时我们自己还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课活动,在听的过程中再来反思、纠正、完善下一步的一教学思路,比如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教学手段的调整。总之一个教案至少经过三遍左右的反复斟酌,拿出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再去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在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活动中提高教学实践水平。
2.问题意识,新教材中引用了很多新的资料,在教学中形成不少障碍,这些障碍就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首先要解决的是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由传统文化就想到文化传统,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等等。总之,教者在学的过程中可以领悟很多学问,受到很多启发,对这一段的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者先仔细地学习,把握课标,领会教材,吃透教材。如果教者自身对教材有太多的疑问,怎么能用好教材,怎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呢?很多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深深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在教学过程中有仅学生,而且教者本身都会发现有不少问题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便成为我们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困惑
这一年来我们一直在学的过程中教,在教的过程中学,一直在思考中进行我们的新教材的教学,在如何教 ,如何教好,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存在很多困惑不解,有时感觉很无助。它已严重影响到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的效率。
1.如何用教材,才能获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新课程理念的有机结合,对 教材的处理方法、思路不一样,带来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为此我们经常为一个问题、或知识点教学思路的定夺而争认不休。因为每种教学思路都有一定的全理性,简单说就是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比如,人民版必修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节,可以根据教材编写顺序按照建国后文化事业发展史的过程来组织教学,也可以根据建国后我国文化事业“双百”方针贯彻情况泊线索来组织教学,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重文化成就,后者重方针政策。
2.专题史与通史的关系。现行新教材按专题来编写,每一专题往往又是按照通史的顺序编写,学生没有通史做基础,使得专题史的教学难度很大,往往是老师很辛苦,而课堂效率却很低。比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节从先秦讲到明清,而我们的学生连中国古代历史的朝代都不清楚,更不用说其先后顺序,根本没有一点历史背景感。这样的课想上的热闹容易,想精彩很难,让学生理解就更难了。
3.教学过程中“度”的把握,教學究竟应上到怎样的程度就是既抓住了课标,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影响学生成绩的发挥,因此教学总是在惶恐和不安中进行。因为这个度实在不好把握。
4.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理念的渗透。我们想知道课该怎么上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也很想每一节课都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去实施,但由于专题容量大,学生的基础薄弱,课时紧,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又会走一些老路。走老路,并不是我们所愿意的。
面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要求,遇到困惑是意料之中,但遇到太多的困惑却在意料之外。这说明了新教材自身以及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并寻求解决之道。
三、对策
1.一个原则就是围绕课标。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的目标。严格按照课标上课,围绕课标开展教学活动。教材上没有的,但课标和要求的,作适当补充,课标中没作要求教材在有的作灵活处理。
2.一条出路就是发挥集体的智慧。新教村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讲究协作,依据集体讨论形成教学案来展开教学活动,用集体商讨的“度”来指导教学活动。
3.一个方法就是问题教学。转变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4.一条真经就是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现行课标的知识体系不一致,再加上新教材中增加很多新知识点,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及时充电,转换教学思维,重新构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使自身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头已经开了,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惑,尽管做的不尽人意,但我们必须很努力而且要一直努力下去,新课程教学才能进行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