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探究方式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课程 合作
探究方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91-0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及数控加工、数控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同时也是培养机械制造加工岗位(群)基础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特点是内容多,集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等多门课程内容,同时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抽象。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具有编制和实施中等复杂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并具有初步分析加工质量问题的能力,以及选择、使用、维护与调试一般工艺设备的能力。
一、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作为传统的制造类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为中心,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较少,过分强调知识系统化,以教师传统授课为主,学生为被动式学习,学习兴趣不高。例如,很多老师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仅仅依托课堂,授课依据课本,缺乏实例与新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造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讲授占用大量学时数,实践性环节弱,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加之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学生学了往往很快忘记。机械制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很多老师往往只重视理论部分,而缺少带领学生参与机械制造过程的授课经验,学生往往能听懂课本,但在实践中缺少必要的动手能力,不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脱离了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
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课程考核只注重理论考试结果,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实施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较弱。由于过分强调课本,不重视动手能力,依据调查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在实习或者毕业后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缺少必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学习及其优势
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活动。它以学生为中心,在尝试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获取新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新的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通过建立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以科学合理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合作探究学习还具有以下优势:其一,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参与到小组任务中去,将日常的课本知识联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老师也可以就合作探究学习给予一些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现代社会的工作离不开团队的配合。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中,会自然性地加入到团队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认识到团队的力量,积极地参与机械制造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是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适宜采用的教学模式。
三、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案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实施
基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一)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根据机械加工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以零件工艺规程为主线,设计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下设置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案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实施步骤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而确定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方案为:以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和实施加工为主要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的设计,根据所制定的工艺规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任务引领(驱动)。创设学习情境,下达任务。学生工作任务是依据岗位工作过程而设计的,学生所学所设计所加工的零件,必须是工作过程中的典型零件。以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
2.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确定工作任务后,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原则进行分组,一般按照5~8人为一组,组内成员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观察学生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角色则为学习活动的责任者。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工作任务中,如对于圆柱心轴的工艺规程的编制,学生要利用所学的工艺、刀具、机床基础知识,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再依次确定零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选择定位基准,确定零件的加工顺序,并选择各工序的刀具、机床和切削用量。整个设计环节,期间要收集大量相关的工艺和工装设备的信息,通过课上和课下的讨论和分析,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来使促进设计的继续进行。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工艺手册等图书资料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并培养了交流与协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奠定基础。
3.问题解决,小组展示。为确保小组任务的顺利圆满完成,小组中的每个人不仅仅为自己的任务负责,也要为小组的其他同伴的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组长要不定期地评价共同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监督成员的完成情况。各小组工艺规程制定好后要用文字及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演示和进行分析演说,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每一小组还要根据制定的工艺规程,在“教、学、做”一体的院内实训基地内,加工制造零件,以零件的加工质量的高低衡量小组学习活动的效果。通过加工零件的实践,学生在“做中学,行动中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通过加工出合格零件,体验到了成就感。
4.问题归纳,合作评价。每组零件加工结束,学生对本组零件加工质量进行分析,教师对好的工艺方案进行点评,对不合格的零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工厂实际制造的零件加工规程为例,逐一分析讲解工艺规程制定的理论依据,使学生掌握制定该类零件工艺规程的方法和原则。由于小组任务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评价的环节不仅要评学生的完成的成果,同时也要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成果。根据正面评价、重视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原则,采用学生自评、各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作自我评价,教师立足运用发展的评价理念,运用多元的评价观念,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能力的提高,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果:学生增强了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学习团队形成了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问题意识得以培养,自主分析和综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变得爱动手操作,在学习全过程中体验到了挫折与成功,也学会了自我反思和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初步尝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贵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第一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3]韩立福.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65)
【作者简介】徐媛媛(1977- ),女,广西博白人,华中科技大学机电工程硕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欧阳瑞丽(1963-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吴耀明(196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课程 合作
探究方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91-0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计算机辅助机械制造及数控加工、数控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应用型课程,同时也是培养机械制造加工岗位(群)基础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特点是内容多,集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等多门课程内容,同时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抽象。该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具有编制和实施中等复杂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并具有初步分析加工质量问题的能力,以及选择、使用、维护与调试一般工艺设备的能力。
一、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单一。作为传统的制造类课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为中心,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较少,过分强调知识系统化,以教师传统授课为主,学生为被动式学习,学习兴趣不高。例如,很多老师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仅仅依托课堂,授课依据课本,缺乏实例与新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造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讲授占用大量学时数,实践性环节弱,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加之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学生学了往往很快忘记。机械制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很多老师往往只重视理论部分,而缺少带领学生参与机械制造过程的授课经验,学生往往能听懂课本,但在实践中缺少必要的动手能力,不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也脱离了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
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课程考核只注重理论考试结果,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实施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较弱。由于过分强调课本,不重视动手能力,依据调查反馈来看,很多学生在实习或者毕业后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缺少必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学习及其优势
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活动。它以学生为中心,在尝试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获取新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新的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通过建立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以科学合理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合作探究学习还具有以下优势:其一,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参与到小组任务中去,将日常的课本知识联系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老师也可以就合作探究学习给予一些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自己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现代社会的工作离不开团队的配合。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中,会自然性地加入到团队一起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认识到团队的力量,积极地参与机械制造的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合作探究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是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适宜采用的教学模式。
三、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案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实施
基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一)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改革。根据机械加工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以零件工艺规程为主线,设计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下设置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案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实施步骤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而确定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方案为:以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和实施加工为主要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方案的设计,根据所制定的工艺规程完成零件的加工。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任务引领(驱动)。创设学习情境,下达任务。学生工作任务是依据岗位工作过程而设计的,学生所学所设计所加工的零件,必须是工作过程中的典型零件。以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
2.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确定工作任务后,学生按照“同组异质”原则进行分组,一般按照5~8人为一组,组内成员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观察学生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角色则为学习活动的责任者。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工作任务中,如对于圆柱心轴的工艺规程的编制,学生要利用所学的工艺、刀具、机床基础知识,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再依次确定零件各表面的加工方法,选择定位基准,确定零件的加工顺序,并选择各工序的刀具、机床和切削用量。整个设计环节,期间要收集大量相关的工艺和工装设备的信息,通过课上和课下的讨论和分析,不断解决新的问题来使促进设计的继续进行。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工艺手册等图书资料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并培养了交流与协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奠定基础。
3.问题解决,小组展示。为确保小组任务的顺利圆满完成,小组中的每个人不仅仅为自己的任务负责,也要为小组的其他同伴的任务提供必要的帮助,组长要不定期地评价共同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监督成员的完成情况。各小组工艺规程制定好后要用文字及幻灯片的形式进行演示和进行分析演说,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每一小组还要根据制定的工艺规程,在“教、学、做”一体的院内实训基地内,加工制造零件,以零件的加工质量的高低衡量小组学习活动的效果。通过加工零件的实践,学生在“做中学,行动中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通过加工出合格零件,体验到了成就感。
4.问题归纳,合作评价。每组零件加工结束,学生对本组零件加工质量进行分析,教师对好的工艺方案进行点评,对不合格的零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工厂实际制造的零件加工规程为例,逐一分析讲解工艺规程制定的理论依据,使学生掌握制定该类零件工艺规程的方法和原则。由于小组任务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因此评价的环节不仅要评学生的完成的成果,同时也要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成果。根据正面评价、重视过程和体验的评价原则,采用学生自评、各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作自我评价,教师立足运用发展的评价理念,运用多元的评价观念,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能力的提高,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果:学生增强了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学习团队形成了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问题意识得以培养,自主分析和综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变得爱动手操作,在学习全过程中体验到了挫折与成功,也学会了自我反思和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初步尝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贵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第一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3]韩立福.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有效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65)
【作者简介】徐媛媛(1977- ),女,广西博白人,华中科技大学机电工程硕士,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欧阳瑞丽(1963- ),女,广西桂平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吴耀明(196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