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动化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和发展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可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活动引入课堂,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语文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活动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学习兴趣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文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例如第八册《太阳》一课是篇说明文。文中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太阳的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得具体而通俗。我先用表格引导学生掌握列数字这一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脑阅读:作者还用什么方法写了太阳的哪些特点?进而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大组汇报采用打擂台赛的游戏形式,由于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许多平时怕发言的同学,也勇敢地抬起了头。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知识,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语文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语文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我在教学《石头书》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查找资料,找一找大自然中的文字。有学生写道:燕子低低地飞行,這说明要下大雨了。因为下雨前,高空中的气压比较低,这时小飞虫都飞得很低,燕子为了捕食这些飞虫,也就低飞了。所以有“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的说法。燕子就成了“天气变化”这本书的文字。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力
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荷花》一课,我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情境,播放配乐录音,展示荷塘美景,老师叙述画面内容:“在蓝蓝的天空下,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感知后,我因势诱导:“看了荷塘的美丽景色,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与画面内容相符?”有的说:“我想快去阅读课文,并把描写荷花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于是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并在探究中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有学生提出司马光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救人,比如花园里有树,可以找一根粗树枝伸进缸里,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抓住,把他拉上来,免得把缸砸破,还有学生说可以解下自己的腰带,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抓住,拉上来……见此情景,我不作评价,只让学生小组讨论,到底是司马光的方法好,还是自己的方法好。最后我让他们汇报讨论结果,他们认为找树枝、解腰带的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救人是需要争分夺秒的,司马光的方法是最快的,也是最可行的。不需我多言,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争辩达成共识,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5.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语文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这句话,我用纸团做成石头的形状,用flash做了一口缸,让学生用石头砸缸,只有当学生做出用力砸的动作时,动画才播放缸被砸破了。经过几个回合的表演,不用老师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话。
6.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受固有现实原型的束缚。因而它又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对语文教学来说:创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语文知识及创造性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就越有创见,思维方式就越多样独特。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云房子》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天上的云有很多很多,而且形状各异时,我将黑板布置得像一尘不染的天空,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天空中的一朵云,用纸片画下来或撕下来。老师一声令下让学生把手中的“云房子”贴到黑板上。贴好后整块“蓝天”下聚集了好多的“云房子”。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好多好多”的赞叹声。老师马上出示句子:天上的云房子可真多呀!学生个个都读得很有感情。
总之,小学语文活动教学重在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在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应牢牢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创造活动情境并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应是通过有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学习兴趣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语文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例如第八册《太阳》一课是篇说明文。文中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太阳的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得具体而通俗。我先用表格引导学生掌握列数字这一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动脑阅读:作者还用什么方法写了太阳的哪些特点?进而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大组汇报采用打擂台赛的游戏形式,由于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许多平时怕发言的同学,也勇敢地抬起了头。
2.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知识,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语文贴近生活,能使学生发现语文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我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我在教学《石头书》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查找资料,找一找大自然中的文字。有学生写道:燕子低低地飞行,這说明要下大雨了。因为下雨前,高空中的气压比较低,这时小飞虫都飞得很低,燕子为了捕食这些飞虫,也就低飞了。所以有“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的说法。燕子就成了“天气变化”这本书的文字。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索力
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教学《荷花》一课,我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情境,播放配乐录音,展示荷塘美景,老师叙述画面内容:“在蓝蓝的天空下,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绿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感知后,我因势诱导:“看了荷塘的美丽景色,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与画面内容相符?”有的说:“我想快去阅读课文,并把描写荷花的好词佳句积累起来。”于是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并在探究中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有学生提出司马光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救人,比如花园里有树,可以找一根粗树枝伸进缸里,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抓住,把他拉上来,免得把缸砸破,还有学生说可以解下自己的腰带,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抓住,拉上来……见此情景,我不作评价,只让学生小组讨论,到底是司马光的方法好,还是自己的方法好。最后我让他们汇报讨论结果,他们认为找树枝、解腰带的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救人是需要争分夺秒的,司马光的方法是最快的,也是最可行的。不需我多言,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争辩达成共识,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5.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认知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语文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参与,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这句话,我用纸团做成石头的形状,用flash做了一口缸,让学生用石头砸缸,只有当学生做出用力砸的动作时,动画才播放缸被砸破了。经过几个回合的表演,不用老师讲解,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话。
6.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不受固有现实原型的束缚。因而它又是一种具有极大自由度的思维形式。对语文教学来说:创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学习语文知识及创造性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小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就越有创见,思维方式就越多样独特。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云房子》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天上的云有很多很多,而且形状各异时,我将黑板布置得像一尘不染的天空,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天空中的一朵云,用纸片画下来或撕下来。老师一声令下让学生把手中的“云房子”贴到黑板上。贴好后整块“蓝天”下聚集了好多的“云房子”。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好多好多”的赞叹声。老师马上出示句子:天上的云房子可真多呀!学生个个都读得很有感情。
总之,小学语文活动教学重在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在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应牢牢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创造活动情境并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应是通过有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