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宣布新增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涛荣膺院士。对于熟知张涛学术成就的人而言,这个消息并不意外。张涛于1983年进入大连化物所,从事科研工作30余年,在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目前,他已有2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获授权专利100余件,其中国际专利12件。他组织研发了负载型高分散亚纳米催化剂和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这一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其研究水准已经获得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认可。但是相对于张涛的成就而言,他的第一学历却不大为人关注。张涛院士于1978年就读于汉中师范学院(2001年更名为陕西理工学院)化学系,在当时是一所普通师范院校。翻检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教育履历,从一个普通师范院校走出一位院士的情况在院士群体中是不多见的。普通学院走出院士的现象,可以让我们反思目前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
第一,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地方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和平衡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作用。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①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是社会主义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教育界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地域分配不平衡的状况。而近年来教育资金,教师队伍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向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无疑正在加重这一问题。2011年8月5日,南方周末刊出《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报道,该报道根据名校中农村学生比例逐年下滑的统计数据,指出相对于大城市的孩子而言,出身寒门的农村孩子一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受到历史原因,地方经济水平,优秀人才择业意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平衡基础教育需要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如何在基础教育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的状况下,使教育达到相对平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张涛院士的学习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了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及教育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张涛院士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学生。安康市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让他在1978年参加高考时,没能考入名校。但作为普通地方院校的汉中师范学院在他青涩黯淡的人生阶段接纳并培养了他,给他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让他得以继续自己的梦想征程。汉中师范学院于1953年建校,他虽处在地域位置比较偏远的陕南地区,但是其学科建设却比较完备,是一所正规的师范类综合院校。张涛于1978年考入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之后他的科研方向也一直集中于化学领域,并且他主要的成就都是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可以说正是在这所综合院校中,张涛院士选定了他的科研方向,为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外,作为学科完备的高等院校,汉中师范学院拥有相对开放的信息渠道。1980年前后,陕南地区还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区域,但是当时的汉中师范学院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图书馆和资料库,同时该校执教的教师也一般都有在省内外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求学或进修的经历,这为学生了解省内外先进科研机构提供了条件。张涛院士就是在这里了解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信息,并通过研究生考试最终进入这所研究机构,开启自己科研发展的新里程。
因此,通过张涛的求学经历,我们认识到一所正规完善的地方高校对于一些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目前基础教育难以短时间平衡的局面下,我们应该加强落后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设与投入,并通过招生政策的倾斜,给那些基础教育受到局限的学子们一次新的机会,为那些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寒门学子,搭建一个缓冲带。让那些有天分的学子不会被遗漏,避免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这样对于构建一个平衡多元的教育局面很有好处。
第二,普通高校应该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可重科研,轻教学,忽视对学生的培养。回顾张涛院士的成功经历,汉中师范学院教师对他的辅导和关心至关重要。张涛院士1978年入校,其时该校是一所师范院校,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办学宗旨。据《汉中师范学院校史》记录,该校1978年制定的办学方针是:“把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作为学院的基本任务切实抓好。为此,必须充实教学第一线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水平,更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加强教学管理,校、系(科)、教研室要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责任明确,真抓实干;学院的党务、行政、后勤等部门,都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搞好服务。”②在这种办学宗旨的导向下,学院教师都将精力放到对学生的关心和培养上,张涛无疑是这种学校风气的受益者。③2014年4月8日,张涛院士回陕西理工学院考察,在他的励志演讲中,他深情回忆了该校老师当年对他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这些帮助对他人生和学业的助推作用。
张涛院士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尽职尽责,愿意为学生付出的高校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是学生由懵懂转向成熟的人生阶段,是他们人生理想,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困惑和迷茫情绪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他们很需要具有丰厚知识修养和人生阅历的老师给他们答疑解惑,指明人生的航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有资质的学生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质。但是目前高校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却在逐年拉大。受到现在高校评价机制的影响,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将提升科研实力作为发展的目标。对科研的过分重视,导致其教育职能的逐渐弱化。在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中,项目、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成为普通高校评价教师任职能力及晋升职称的最重要指标。在这种评价指标导向下,大量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削减教学方面的时间投入。这一方面导致教师除了上课之外没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学业上的难题,并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师生关系冷漠,致使学生不愿意主动求教老师,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据《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统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选择求助老师的仅有2.9%。④这一现状自然会导致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平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重视高校的教育职能,是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三,张涛院士的成功可以让我们反思逆境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张涛院士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坚强的意志力,珍惜感恩的心态及勇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素质的形成与他所受的逆境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张涛院士的求学经历颇为坎坷。他从小学到高中就读的都是普通学校。在安康电视台对张涛的采访中,张涛母亲回忆了他高中的学习环境:“住了十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屋里连桌子都安不成。”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作为高中的优等生,这一结果让张涛充满了挫折感。在安康电视台的采访中,张涛院士以“大哭一场”来描绘他当时考上这所学校的感受。当时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的设施还比较落后:“化学系的设备比较落后,很多实验都不能做……自习室十点之后就要熄灯。学生没有其他复习功课的地方。”但这种逆境对张涛院士品性及意志力的培养却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汉中师范学院艰苦的教学环境培养了张涛院士珍惜时光,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汉中师范学院读书阶段,张涛往往在熄灯之后去楼道或学校门口的路灯下看书到深夜。这一习惯延续到了他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他几乎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且数十年如一日,这是这种珍惜时间的态度和自主努力的习惯,让他攻克一道道科学难关,走在了催化剂研究领域的前沿。其次,汉中师范学院艰苦的学习环境造就了张涛院士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心态,这一心态让他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条件奋发图强。在安康电视台的采访中,张涛说:“研究所培养了我们,我们也应该给这个研究所服务,带领这个研究所走一段。”“国家给你这样的荣誉,给你这样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珍惜好这些条件,给国家作出更多更重要的贡献。”对自我优越条件的感恩,来源于与曾经艰难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对比。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就。正因为怀着对国家感恩的心态,他才主动请缨,带领自己的团队承担国家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用自己的科研助推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他的科研成就也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⑤张涛的成功之路无疑是这一理论的鲜活范例。虽然目前的一些教育研究者反复呼吁逆境教育的重要性,但这一教育理念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逆境缺失”问题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尤其突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氛围普遍比较宽松,即所谓的“严进宽出”。虽然目前高校一般采用严格的学分制,即学生通过必修、选修课的学习和考试来获得学分,通过学分的叠加累计最终达到毕业要求。但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科目考试的命题者却有意降低考试难度,并以宽松的阅卷标准来增加学生的通过率。考前老师划重点,学生缩印笔记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普遍风气。这种教育风气客观造成了学生的“顺境”。而这种顺境对学生的潜在伤害是巨大的。得之太易的成绩和学分,让学生轻视平时的积累与学习;教师“划重点式”的引导,使学生产生依赖感,忽视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此外,高校整体舒适的“顺境”也让心智还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产生诸如“坦途人生”的错误预想,增大了其进入社会之后的理想错差,增加了其融入社会的难度。总之,目前高等教育对“逆境教育”的忽视,使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呈现出依赖性强,自我学习能力弱,抗挫抗压能力差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逆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逆境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四,张涛院士的成功也让我们认识到理想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逆境磨炼了张涛院士的意志力,为他日后的成功提供了保障,那么理想则是他成功的重要动力。在安康电视台的采访中,张涛回顾了他的理想:“从小家里和社会上文化的影响,就是认为科学家是个崇高的职业。儿时就有这样一个梦想。”这一梦想成为张涛奋斗的催化剂,正是怀抱科学家的理想,他才克服了恶劣的学习条件,追求更高的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张涛在汉中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就立志考研,但是第一次考研名落孙山,他回到了安康担任一名中学教师,但是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让他无法安于现状,于是白天讲课,晚上备课之后就复习考研,一年努力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科研殿堂。毕业留在研究所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依然没有止步,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攀登一座座科学高峰,终于成为了他心仪已久的“科学家”。
从张涛一生的奋斗履历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梦想对他的助推作用。梦想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前贤已多有阐发并已成功用于教育实践中。大学是学生人生理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崇高的理想可以激发大学生奋斗的热情,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其潜质。而理想教育缺失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问题。正如《全球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理想教育研究》指出:“我国高校一贯的理想教育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所采用的具体途径主要也是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缺乏应对新时代新环境的创新,缺乏对适应大学生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理想教育之方法与途径的探索……产生实际操作上的惯性,形成形式主义。”⑥高校理想教育的失位,直接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普遍缺失。这在一些普通地方高校的学生中较为普遍。在当今211,985名校和普通院校壁垒森严的高等教育现状中,处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多少有一些自卑情绪。处在不利位置的他们本应该更加努力,但在多年求学、任教及对部分院校的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较之名牌院校的学生,普通院校的学生反而更容易无视严峻的现实,不重视基础知识学习,而将时间浪费在刷微博,聊微信,打网游,追捧明星中。不长庄稼的土地容易野草横生,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是他们浪费宝贵大学时光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高校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的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用理想之光扫平他们颓丧的情绪,为他们的人生指明方向。如可以定期开设理想讲堂,宣传伟人的成功事迹及历程,传播理想的元素;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们畅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为理想奋斗中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与激情。
普通院校走出院士的现象告诉我们,体制完备的地方高等院校,优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逆境教育和理想激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既需要国家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扶持,同时也需要地方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规划中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出身贫寒的优秀人才,不会淹没在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中,而能在更高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释放个人的潜力。也许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的院士从普通的院校中走出。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②任杰义主编.汉中师范学院校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5—136.
③目前该校的老师仍然秉持这一传统。2013年7月4日,该校文学院袁平复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刘沛和他502实验室》,介绍了李沛教授对学生的付出,以及学生在他悉心培养下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④邹强等.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这份调查报告是以咸宁学院作为调研对象,但基本可以反映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⑤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98.
⑥卢艳兰.全球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理想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13.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
第一,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地方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和平衡教育资源上的优势作用。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①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是社会主义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教育界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地域分配不平衡的状况。而近年来教育资金,教师队伍以及其他教育资源向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无疑正在加重这一问题。2011年8月5日,南方周末刊出《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的报道,该报道根据名校中农村学生比例逐年下滑的统计数据,指出相对于大城市的孩子而言,出身寒门的农村孩子一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受到历史原因,地方经济水平,优秀人才择业意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平衡基础教育需要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如何在基础教育现状短时间难以改变的状况下,使教育达到相对平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的问题。张涛院士的学习经历让我们认识到了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及教育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张涛院士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学生。安康市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让他在1978年参加高考时,没能考入名校。但作为普通地方院校的汉中师范学院在他青涩黯淡的人生阶段接纳并培养了他,给他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让他得以继续自己的梦想征程。汉中师范学院于1953年建校,他虽处在地域位置比较偏远的陕南地区,但是其学科建设却比较完备,是一所正规的师范类综合院校。张涛于1978年考入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之后他的科研方向也一直集中于化学领域,并且他主要的成就都是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可以说正是在这所综合院校中,张涛院士选定了他的科研方向,为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外,作为学科完备的高等院校,汉中师范学院拥有相对开放的信息渠道。1980年前后,陕南地区还是一个非常闭塞的区域,但是当时的汉中师范学院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图书馆和资料库,同时该校执教的教师也一般都有在省内外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求学或进修的经历,这为学生了解省内外先进科研机构提供了条件。张涛院士就是在这里了解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信息,并通过研究生考试最终进入这所研究机构,开启自己科研发展的新里程。
因此,通过张涛的求学经历,我们认识到一所正规完善的地方高校对于一些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目前基础教育难以短时间平衡的局面下,我们应该加强落后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设与投入,并通过招生政策的倾斜,给那些基础教育受到局限的学子们一次新的机会,为那些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寒门学子,搭建一个缓冲带。让那些有天分的学子不会被遗漏,避免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这样对于构建一个平衡多元的教育局面很有好处。
第二,普通高校应该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不可重科研,轻教学,忽视对学生的培养。回顾张涛院士的成功经历,汉中师范学院教师对他的辅导和关心至关重要。张涛院士1978年入校,其时该校是一所师范院校,以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办学宗旨。据《汉中师范学院校史》记录,该校1978年制定的办学方针是:“把提高教学、教育质量作为学院的基本任务切实抓好。为此,必须充实教学第一线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水平,更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加强教学管理,校、系(科)、教研室要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责任明确,真抓实干;学院的党务、行政、后勤等部门,都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工作、搞好服务。”②在这种办学宗旨的导向下,学院教师都将精力放到对学生的关心和培养上,张涛无疑是这种学校风气的受益者。③2014年4月8日,张涛院士回陕西理工学院考察,在他的励志演讲中,他深情回忆了该校老师当年对他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这些帮助对他人生和学业的助推作用。
张涛院士的学习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尽职尽责,愿意为学生付出的高校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是学生由懵懂转向成熟的人生阶段,是他们人生理想,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困惑和迷茫情绪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他们很需要具有丰厚知识修养和人生阅历的老师给他们答疑解惑,指明人生的航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有资质的学生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质。但是目前高校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却在逐年拉大。受到现在高校评价机制的影响,许多地方普通高校将提升科研实力作为发展的目标。对科研的过分重视,导致其教育职能的逐渐弱化。在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中,项目、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成为普通高校评价教师任职能力及晋升职称的最重要指标。在这种评价指标导向下,大量老师迫于科研压力,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削减教学方面的时间投入。这一方面导致教师除了上课之外没有时间广泛接触学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学业上的难题,并给予指导。另一方面,师生关系冷漠,致使学生不愿意主动求教老师,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据《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统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选择求助老师的仅有2.9%。④这一现状自然会导致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平衡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关系,重视高校的教育职能,是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三,张涛院士的成功可以让我们反思逆境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张涛院士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坚强的意志力,珍惜感恩的心态及勇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素质的形成与他所受的逆境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张涛院士的求学经历颇为坎坷。他从小学到高中就读的都是普通学校。在安康电视台对张涛的采访中,张涛母亲回忆了他高中的学习环境:“住了十平方米左右的办公室,屋里连桌子都安不成。”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作为高中的优等生,这一结果让张涛充满了挫折感。在安康电视台的采访中,张涛院士以“大哭一场”来描绘他当时考上这所学校的感受。当时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的设施还比较落后:“化学系的设备比较落后,很多实验都不能做……自习室十点之后就要熄灯。学生没有其他复习功课的地方。”但这种逆境对张涛院士品性及意志力的培养却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汉中师范学院艰苦的教学环境培养了张涛院士珍惜时光,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汉中师范学院读书阶段,张涛往往在熄灯之后去楼道或学校门口的路灯下看书到深夜。这一习惯延续到了他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他几乎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且数十年如一日,这是这种珍惜时间的态度和自主努力的习惯,让他攻克一道道科学难关,走在了催化剂研究领域的前沿。其次,汉中师范学院艰苦的学习环境造就了张涛院士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心态,这一心态让他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条件奋发图强。在安康电视台的采访中,张涛说:“研究所培养了我们,我们也应该给这个研究所服务,带领这个研究所走一段。”“国家给你这样的荣誉,给你这样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珍惜好这些条件,给国家作出更多更重要的贡献。”对自我优越条件的感恩,来源于与曾经艰难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对比。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就。正因为怀着对国家感恩的心态,他才主动请缨,带领自己的团队承担国家重大技术难题的攻关。用自己的科研助推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他的科研成就也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孟子曾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⑤张涛的成功之路无疑是这一理论的鲜活范例。虽然目前的一些教育研究者反复呼吁逆境教育的重要性,但这一教育理念并未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逆境缺失”问题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尤其突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氛围普遍比较宽松,即所谓的“严进宽出”。虽然目前高校一般采用严格的学分制,即学生通过必修、选修课的学习和考试来获得学分,通过学分的叠加累计最终达到毕业要求。但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科目考试的命题者却有意降低考试难度,并以宽松的阅卷标准来增加学生的通过率。考前老师划重点,学生缩印笔记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普遍风气。这种教育风气客观造成了学生的“顺境”。而这种顺境对学生的潜在伤害是巨大的。得之太易的成绩和学分,让学生轻视平时的积累与学习;教师“划重点式”的引导,使学生产生依赖感,忽视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此外,高校整体舒适的“顺境”也让心智还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产生诸如“坦途人生”的错误预想,增大了其进入社会之后的理想错差,增加了其融入社会的难度。总之,目前高等教育对“逆境教育”的忽视,使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呈现出依赖性强,自我学习能力弱,抗挫抗压能力差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逆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逆境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四,张涛院士的成功也让我们认识到理想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说逆境磨炼了张涛院士的意志力,为他日后的成功提供了保障,那么理想则是他成功的重要动力。在安康电视台的采访中,张涛回顾了他的理想:“从小家里和社会上文化的影响,就是认为科学家是个崇高的职业。儿时就有这样一个梦想。”这一梦想成为张涛奋斗的催化剂,正是怀抱科学家的理想,他才克服了恶劣的学习条件,追求更高的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张涛在汉中师范学院读书期间就立志考研,但是第一次考研名落孙山,他回到了安康担任一名中学教师,但是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让他无法安于现状,于是白天讲课,晚上备课之后就复习考研,一年努力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理想的科研殿堂。毕业留在研究所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依然没有止步,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攀登一座座科学高峰,终于成为了他心仪已久的“科学家”。
从张涛一生的奋斗履历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梦想对他的助推作用。梦想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前贤已多有阐发并已成功用于教育实践中。大学是学生人生理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崇高的理想可以激发大学生奋斗的热情,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其潜质。而理想教育缺失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问题。正如《全球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理想教育研究》指出:“我国高校一贯的理想教育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所采用的具体途径主要也是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缺乏应对新时代新环境的创新,缺乏对适应大学生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理想教育之方法与途径的探索……产生实际操作上的惯性,形成形式主义。”⑥高校理想教育的失位,直接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普遍缺失。这在一些普通地方高校的学生中较为普遍。在当今211,985名校和普通院校壁垒森严的高等教育现状中,处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多少有一些自卑情绪。处在不利位置的他们本应该更加努力,但在多年求学、任教及对部分院校的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较之名牌院校的学生,普通院校的学生反而更容易无视严峻的现实,不重视基础知识学习,而将时间浪费在刷微博,聊微信,打网游,追捧明星中。不长庄稼的土地容易野草横生,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远大的理想是他们浪费宝贵大学时光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高校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的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理想教育,用理想之光扫平他们颓丧的情绪,为他们的人生指明方向。如可以定期开设理想讲堂,宣传伟人的成功事迹及历程,传播理想的元素;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们畅谈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为理想奋斗中释放自己青春的能量与激情。
普通院校走出院士的现象告诉我们,体制完备的地方高等院校,优秀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逆境教育和理想激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既需要国家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扶持,同时也需要地方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规划中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出身贫寒的优秀人才,不会淹没在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中,而能在更高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释放个人的潜力。也许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的院士从普通的院校中走出。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②任杰义主编.汉中师范学院校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35—136.
③目前该校的老师仍然秉持这一传统。2013年7月4日,该校文学院袁平复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刘沛和他502实验室》,介绍了李沛教授对学生的付出,以及学生在他悉心培养下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④邹强等.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这份调查报告是以咸宁学院作为调研对象,但基本可以反映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⑤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298.
⑥卢艳兰.全球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理想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13.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陕西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