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马堡位于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西于内蒙古凉城县后营乡十九坪村隔墙(边墙)相望,马头山横亘于堡西边墙之外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助马堡成为明代著名的屯兵官堡之一,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并称“塞外四堡。”
助马堡始建于明初,寓战时有马相助,马到成功之意,这里的“马”一是指天然屏障马头山,二是指马匹。助马堡初址在今天的助马口村附近,距今约有600年左右的历史,到了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因军事防备需要,明政府决定成立左卫道北西路即助马路,故迁址重建于此,距今有470多年的历史,助马堡的初址曾经还是北齐“临塞县”县治,与左云云西设置的“临阳县”历史相同,设县治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抚詹荣修筑的助马堡为土堡,就是今天村民所说的堡里,其周长二里四分,筑有小南門(位于玉皇庙遗址相对应的南城墙位置上,由于长久不用已被堵塞)、东门(村民所说的堡门道),出东门为瓮城,瓮城开一南门(村民称二堡门道),堡门道与二堡门道上分别筑有钟楼、鼓楼,出堡门道往北有老爷庙(关帝庙),堡里设有参将署。
万历元年(1573年)助马堡开始扩建、包砖,直到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结束,此时的助马堡周长三里七分,扩建部分人们习惯性称为“堡外”、“关外”,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今天,筑有东门与南门,南门最为宏伟壮观,精美的砖雕石刻至今清晰可见,城门上纯木斗拱结构的三层魁星楼曾经是助马堡的标志性建筑,后毁于土改期间。南门与东门中轴线的交汇处筑有四牌坊:东曰“和阳”、西曰“靖远”、南曰“广仁”、北曰“永定”,人们称之为“四牌楼”。扩建后的助马堡建大楼三座,角楼九座,庙宇共32座,关外设有守备署,东门外设教场一座。
助马堡的兴隆昌盛始于明隆庆年间,鼎盛于万历年间,衰落于民国期间。1939年10月日伪“生金子”部血洗助马堡后成为助马堡兴盛与萧条的分水岭。助马堡作为明代大同镇左卫道北西路路治,分辖周边9堡,堡内有参将署、守备署,助马堡分守长城20里3分,边墩25座,火路墩8座。助马路分守长城77里,边墩103座,火路墩70座,驻军达2175人,是大同北西地区名副其实的政治、军事中心。
1571年“隆庆议和”以后,明王朝批准在长城沿线的口隘开辟市场,同蒙古族进行贸易,贡市、马市、民市、月市、小市开始活跃,长城沿线出现了“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这个时期,助马堡马市(官市)正式开设(1572年),明蒙马市贸易在助马堡相当兴隆,马匹的交易量大增。大量军人及其家属生活在此,刺激了生产生活日用品的贸易,加上每月的庙会活动,吸引着周边十里八乡的许多村民前来参加。南来北往的商人、工匠大量云集在此,助马堡主要街道商旅云集、铺面林立、一派繁华的集镇景象,明万历年间开始有“金得胜、银助马”的名号,助马堡成为这一地区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今天我们在助马堡马市遗址依然能隐隐约约看到边内、边外占地各约10余亩的致远店遗址,还有一条直通马头山的 “官道”,当地村民称之为“运粮壕”,实际上是当时蒙人与汉人的商旅通道。
到了清代,长城沿线许多官堡改为民堡不再驻军,助马堡仍然被看作军事要地,但军事功能开始弱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却一直没有改变,雍正年间(1729年)设置巡检司作为维护当地治安的官方重要机关,清末设置助马堡局作为征收关税的重要机关。明清商铺遗址至今清晰可见,可以遥想当年助马堡经济贸易的繁荣昌盛,有些庙会与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及新中国成立以后。
助马堡作为明清时期的重要屯兵官堡,民国时期较早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遗迹。村里的古房、古巷、砖瓦石墙古朴而结实,他们带着岁月的沧桑与裂痕,在无奈中诉说着那段曾经的辉煌。如今,保存相对完整的遗存遗迹有:4座城门、相对完整城墙、马市遗址、明清商铺、巡检司、左云县政府旧址、城隍庙石雕旗杆、守备署石狮、边氏大院、剧家大院、三官庙戏台、五道庙、马市运粮壕、十二寡妇梁、清嘉庆甲戌进士郭恒辰故居、革命烈士郭北宸故居、百年古杨树与百年杏林等。
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曾经在历史上发生了许多与助马堡相关的战事。弘治十七年的 “助马口大捷”、嘉靖二十七年蒙古族首领俺答伏兵袭击包括助马堡在内的左卫五堡、清顺治六年鳌拜在助马大败降清又起义的参将李向尧、万历十四年顺义王死,其部落牙答汉盗掠助马堡。抗战时期助马堡成为大同地区较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鲁平的大青山骑兵大队经常出没于马头山助马堡一带,与日伪、国民党的小磨蹭不断,解放战争时期贺龙部下康健民骑兵旅曾驻扎于助马堡,这一时期有记载较大的战事有:1938年“左云县政府”负责人常嗣温火并被收编为抗日队伍的王世杰连长、1939年4月日伪军夜袭助马堡、1939年10月日伪“生金子”部血洗助马堡、1939年11月八路军警备六团消灭阎锡山统治下的“左云县政府”。
往事越千年,江山知万古。一座古村落,一段历史,“银助马”的辉煌历史,记载了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气息。如今古道犹存,古韵犹在,古堡往日繁花喧嚣被历史所湮灭,当年戍边将士与工匠商人的后代们继续生活在古堡内,他们不再为狼烟纷扰,过着世俗而平静的生活。在古老与现代的对视中,眼前的古堡早已经恍若隔世,显得是那么的无可奈何,为了更好的生活年轻人如今都走出了古堡去追寻新的生活,留守村民们在古堡内过着与时代不太相符的清贫日子。留守古堡的还有那棵与古堡年龄相同的百年古杨,她像个哨兵一样几百年来默默坚守在东门外大水塘边,记录着助马堡的前世今生。
助马堡本真的原生态气息与厚重的历史沉淀如今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与摄影爱好者前往观光,甚至还有外国游客会不时地光顾助马堡,但滞后的旅游基础设施,思想保守封闭的村民并未因游客的光顾而改善生活质量。现在山西省正在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大同市提出文旅振兴战略,这一切给新荣区长城沿边旅游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长城、古堡风光为依托,激活“木兰之乡”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打造“金得胜、银助马”新型边塞文旅项目,走出旅游扶贫融合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