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解题技巧之鉴赏形象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题技巧
  形象是古诗词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古诗词中的形象,才能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古诗词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抒情诗(词)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叙事诗(词)中的人物形象。(2)写景诗(词)中的景象(自然景象或意象),这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词)人感情的具象。(3)咏物诗(词)中的物象。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就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
  赏析古诗词的人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点:(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一要指明形象;二要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三要揭示形象的意义。
  例1: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题: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出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二、鉴赏古诗词的自然景象或意象
  古诗词的自然景象或意象主要包括景物(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等。鉴赏此类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诗(词)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分析自然景象或意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诗(词)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词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畫”的特征。欣赏诗词的画面美,主要抓住物象的组合方式和画面色彩以及动态和静态的呈现方式。二是画中品诗(词)。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词)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三是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词)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词)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例2:  绝 句
  〔唐〕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展显了时间的永恒,万里船展显了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联想,同时表现了诗人开朗坦荡的心境。
  三、鉴赏古诗词的物象
  物象,即被诗(词)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词)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诗(词)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在鉴赏古诗词的物象时,要注意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诗(词)人意在何为、情为哪端。如:
  例3:  早 梅
  〔唐〕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题: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品质。诗人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益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耶溪泛舟
  〔唐〕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上面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是怎样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秋夜坐
  〔北宋〕杨 亿
  明河如练出城隅,
  朱火西流暑气徂。
   顾兔①一轮浮月桂,
  流萤数点入烟芜。
  迢迢宫漏传银箭,
  淅淅天风下白榆。
   岸帻②微吟自忘寐,
  披衣闲起绕庭梧。
  【注】①顾兔:月中之兔,借指月亮。②岸帻:把头巾掀起,露出前额。形容豪放洒脱无拘束。
  诗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 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请简要概括瀑布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
  〔南宋〕蒋 捷①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宜兴竹山。
  请对上阕前两句描写的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南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
  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往元都燕京(今北京),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所作。
  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村 晚
  〔南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宋〕贺 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
  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
  仰眠牛背看青天。
  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早 梅①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①柳宗元二十六岁入仕,一生二十一年的仕宦生涯竟有十四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技法指导  散文是作者修养见识、情感态度、智慧理趣的综合体现,需综合多种因素方可成为佳作。写散文不易,写抒情性散文更不易。对于抒情性散文的写作大致谈以下几点:  一、锤炼语言,使之文质兼美  一要注意句子必须言之有物,不空洞。二要注意恰当使用手法,提升文字的美感。三要注意遣词造句要讲究。四要注意句子的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如写清闲自在:“一杯清茶,一间竹屋,三五知己,在清风雅静之所把玩那发乎心灵的书
期刊
一次,梁晓声在一所知名大学做讲座,与台下数百名学生交流写作心得。一张字条从台下传到梁晓声的手里,上面写着:“梁老师,请您改正字音。‘莘莘学子’的‘莘’念‘shēn’,不是‘辛’。请当众读三遍。”  只见梁晓声停了一下,站起来念出了字条上的内容,然后真的认认真真地念了三遍“莘莘学子”。  台下鸦雀无声,梁晓声话题一转,说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原来,他真正的学历是初中,由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并不扎实,他时常在
期刊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其二  〔宋〕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②从③,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④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⑤。  注释  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  ②恣游:纵情游览;纵情游荡
期刊
小时候没有城市与乡村的概念,只觉得出生在这方土地,亲切自然,没有拘束,好似种子落地就该稳稳扎根,建立起与土地的联系,随风成长。  我生活的村庄静静地栖居在南方一个小镇上。她恬静无争,掀不起波澜,小家碧玉似的。  田野里,农民们勤劳地使各种作物在上面安家。红泥土地上,一大片亮黄的油菜花。蜿蜒的藤蔓爬上竹竿,伸向泥泞中的藕叶。一探,藕叶里头荡着晶莹的水珠。还有田间那几只白蝴蝶,都能让你盯着发上好半天的
期刊
技法指导  一、何为“两个话题写作”  所谓“两个话题写作”,就是从所给作文材料中提炼出两个合乎写作要求的话题(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进行立意。通过建立两个话题之间复杂深刻的逻辑关系,获得立意的复杂与深刻。如《道德固然好,法治更为本》一文就从材料中提炼出两个名词:“道德”和“法治”。在文中,两者是递进关系,以“法治”为主,以“道德”治理为辅,主次分明;结尾在二者的辩证论证中加大了论证的力度。  简而
期刊
《易经》有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世事白衣苍狗,命运跌宕起伏,若无开拓进取之心,无坚韧不拔之志,何谈披荆斩棘勇立此世之巅?又何谈傲视群雄独书一段传奇?无畏命运之阻挡,勇拓未知的星河。  我华夏悠悠千载之历史长河,从不乏敢为人先之辈。古有仓颉创鬼哭之字,亦有神农尝遍百草,今有叶嘉莹贯中西文脉发掘诗词奥秘,亦有屠呦呦苦坐数十载研发青蒿素。千百年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讲述敦煌研究者与莫高窟故事的七集系列视频《一事一生,一人一窟》于近期播出。一人一窟,每个研究者都有最钟情的一个洞窟,也是人生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一事一生,研究者以热爱的敦煌研究为事业,终其一生,这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传统。一代代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将一生的热情投射在洞窟上。63岁的阿木爷爷从13岁起学习木匠手艺,凭一双巧手把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巧的工艺品。
期刊
央视《焦点访谈》近日聚焦湖北荆州巨型关公雕像,称其“煞风景”,并披露仅建造该雕像就花费了1.729亿元,但关公义园开门营业4年,总收入不到1300万元。对此,荆州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目前该市已组织邀请专家,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搬移方案。  大型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场所中的艺术品,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反映,是城市精神风貌的重要标识。优秀的城市雕塑,会在营造公共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特色风貌等方面发
期刊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署名“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这个伟大的名字从此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鲁迅借《狂人日记》所发出的“呐喊”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一个世纪后的2018年5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月光穿过一百年》,重温《狂人日记》这部文学经典,回溯这位“狂人”所走过的漫长曲折但堪称伟大
期刊
感谢那阵清风,感谢那場秋雨,感谢那朵花开。石头的缝隙中,就着那一点儿土壤,一颗种子在这儿安了家,生了根,发了芽,最终长成一株向阳的花。因为是在石头缝中开出的,这朵普通的小花便不再普通,更韧,更强,更柔,更美,平凡成了不平凡。感谢这块石头,它让一切变得与众不同。  那个贫穷的女孩,她无疑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或许石头让种子更难发芽,但它也成就了那颗种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