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9月25日,《新闻联播》“换脸”,迎来郎永淳、欧阳夏丹两位新主播。“国脸”的更新释放出变革信号,《新闻联播》将迎来新一轮改版。受众期望《新闻联播》此次能有大变动,但改版仅是一次“微调”。对于《新闻联播》来说,这次改变势在必行,且“微调”的改版方式更加合理。本文将对此次《新闻联播》以“微调”作为改版方式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 《新闻联播》 “换脸” “微调”
每天19点播出的《新闻联播》在2011年9月25日迎来了郎永淳、欧阳夏丹两位新主播的加盟,两位新“国脸”给一贯权威、庄重的《新闻联播》增添了“小清新”的气息。此次“换脸”成为《新闻联播》的改版信号。此前,央视举办的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透露,《新闻联播》将迎来新一轮改版,到明年上半年,《新闻联播》将完成在音乐、栏目片头、包装形态等方面的一系列调整。
《新闻联播》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是人们捕捉和品读中国政策走向的一个窗口。几十年如一日积淀和保持的风格,更让它成为中国的一个表情符号。对许多人而言,《新闻联播》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自1978年开播以来,《新闻联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政治意味和罕见的固定性与稳定性,它的每一次细小变动,都会成为民众解读的对象。此次《新闻联播》的变化,更是引起广泛关注。这一次《新闻联播》将怎样改,会有多大幅度的变动,都引发了观众的期待。
一、此次改版仅是“微调”
此次《新闻联播》改版的亮点,一是增加了郎永淳、欧阳夏丹两位年轻、风格清新的新主播,二是包括更换新角标、字幕字体、片头曲在内的包装形态上的变化,而对栏目内容和整体风格未作过多涉及。由此看来,此次改版形式重于内容,应该定位为“微调”。
包装形态上的一系列调整,只是为了符合现代人的收视习惯;两位年轻主播虽给《新闻联播》增添了清新的气息,但主持人的个人特色不会改变《新闻联播》保持了30多年的庄重、严肃的风格。只要《新闻联播》采写新闻的内容不变,播报新闻的方式不改,改版就只是“微调”。
二、“调”是势在必行
《新闻联播》开播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罕见的稳定性。固定的内容构成与播报程式,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播报风格,在支撑其栏目权威性的同时也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社会环境的变化、央视新闻频道改革的新气象以及栏目自身的新需求,都对《新闻联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1、改版顺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逾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思想也越来越活跃。新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对《新闻联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改版就会落伍。《新闻联播》此次的“微调”可以看做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主持人的更新、包装形态的调整、3D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让栏目保持先进性和新鲜感。
2、《新闻联播》的改版是新闻频道改革的水到渠成
2009年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整个新闻中心进行改革,到如今,两年多的探索积累下来的经验已经为《新闻联播》的改版做好了铺垫工作,此次改版只是水到渠成。
3、改版来源于收视率的压力
开播之初,超过50%的收视率,现在已经降到个位数。《新闻联播》在普通受众中的影响力已远没有开播初期那样深远。对于大多中老年人来说,看《新闻联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年轻人充满活力、激情,喜爱新鲜事物,自然对庄重严肃的《新闻联播》不“感冒”。与此同时,《新闻联播》也面临着新媒体对其的冲击与竞争。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新闻联播》的调整自在情理之中。
三、“微”是合情合理
《新闻联播》此次改版仅是“微调”,这让不少观众感到失望。《新闻联播》已经被推向一座“神坛”,作为国家电视台的“第一栏目”,它承载了来自观众的巨大压力。观众不满足《新闻联播》只作“微调”,期望看到它有更大的变动,但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过狭隘与苛刻,其实,“微调”的改版方式更加适合《新闻联播》。
1、《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微调”的改版方式更加合理
相比国内其他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具有特殊性。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新闻联播》权威严肃、及时迅捷的形象和上情下达的角色开始确立,并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新闻联播》其实早已超出新闻栏目这一界限,它承载的象征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档新闻栏目应有的负荷,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不能单纯地用新闻栏目的标准去要求它、审视它。
《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导向性。《新闻联播》的每一次调整,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变动,都会成为一个信号,无论是对央视新闻频道还是对广大主流媒体,都会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产生重要意义和广泛影响。
从开播至今,《新闻联播》已走过33个年头,用人的一生来做比较,《新闻联播》已经是“中年人”。年轻人可以冲动、可以犯错,因为他们还有改过、重来的机会,但是中年人必须谨慎,必须三思而行,以巩固年轻时打拼建立下来的威信和地位。
2、受众不能只期望新闻联播
把《新闻联播》置于央视新闻频道的大环境下来看,《新闻联播》只是新闻频道众多新闻栏目中的一员。不同类型的新闻栏目有不同的功能,每一个栏目都有自己的定位,《新闻联播》也不例外。不能因为它重要,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它身上。民众不能只期望《新闻联播》,要求它“包办全部”、“面面俱到”,这对《新闻联播》来说是不公平的,过大、过多的变动甚至会削弱它的权威地位。《新闻联播》的固定性和稳定性能持续30多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合理性。保持《新闻联播》的独特性不变,让新闻频道的其他栏目对《新闻联播》未涉及的方面进行补充,《新闻联播》的独特价值才能得以显现。
四、总结
《新闻联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观众对它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也因此对它寄予了太多期望,而《新闻联播》的压力也正来源于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自身需要、迎合受众的需求,《新闻联播》作出改版是绝对必要的。作为中国第一“新闻栏目”,《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及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以“微调”作为改版方式,在巩固其地位的同时能够更加权威地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此次《新闻联播》的“微调”,也释放出“亲民”信号。中国第一“新闻栏目”放下身段,主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一系列变化会鼓励和引导其他栏目坚定地朝这一方向走下去。因此,受众应该用更加宏观、专业、理性的眼光看待《新闻联播》此次的“微调”,给予《新闻联播》更多理解和宽容。
关键词: 《新闻联播》 “换脸” “微调”
每天19点播出的《新闻联播》在2011年9月25日迎来了郎永淳、欧阳夏丹两位新主播的加盟,两位新“国脸”给一贯权威、庄重的《新闻联播》增添了“小清新”的气息。此次“换脸”成为《新闻联播》的改版信号。此前,央视举办的2012年节目资源推介会透露,《新闻联播》将迎来新一轮改版,到明年上半年,《新闻联播》将完成在音乐、栏目片头、包装形态等方面的一系列调整。
《新闻联播》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是人们捕捉和品读中国政策走向的一个窗口。几十年如一日积淀和保持的风格,更让它成为中国的一个表情符号。对许多人而言,《新闻联播》就是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晴雨表。自1978年开播以来,《新闻联播》一直保持着浓厚的政治意味和罕见的固定性与稳定性,它的每一次细小变动,都会成为民众解读的对象。此次《新闻联播》的变化,更是引起广泛关注。这一次《新闻联播》将怎样改,会有多大幅度的变动,都引发了观众的期待。
一、此次改版仅是“微调”
此次《新闻联播》改版的亮点,一是增加了郎永淳、欧阳夏丹两位年轻、风格清新的新主播,二是包括更换新角标、字幕字体、片头曲在内的包装形态上的变化,而对栏目内容和整体风格未作过多涉及。由此看来,此次改版形式重于内容,应该定位为“微调”。
包装形态上的一系列调整,只是为了符合现代人的收视习惯;两位年轻主播虽给《新闻联播》增添了清新的气息,但主持人的个人特色不会改变《新闻联播》保持了30多年的庄重、严肃的风格。只要《新闻联播》采写新闻的内容不变,播报新闻的方式不改,改版就只是“微调”。
二、“调”是势在必行
《新闻联播》开播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罕见的稳定性。固定的内容构成与播报程式,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播报风格,在支撑其栏目权威性的同时也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社会环境的变化、央视新闻频道改革的新气象以及栏目自身的新需求,都对《新闻联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1、改版顺应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逾3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思想也越来越活跃。新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对《新闻联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改版就会落伍。《新闻联播》此次的“微调”可以看做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主持人的更新、包装形态的调整、3D技术的应用都是为了让栏目保持先进性和新鲜感。
2、《新闻联播》的改版是新闻频道改革的水到渠成
2009年7月以来,中央电视台整个新闻中心进行改革,到如今,两年多的探索积累下来的经验已经为《新闻联播》的改版做好了铺垫工作,此次改版只是水到渠成。
3、改版来源于收视率的压力
开播之初,超过50%的收视率,现在已经降到个位数。《新闻联播》在普通受众中的影响力已远没有开播初期那样深远。对于大多中老年人来说,看《新闻联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年轻人充满活力、激情,喜爱新鲜事物,自然对庄重严肃的《新闻联播》不“感冒”。与此同时,《新闻联播》也面临着新媒体对其的冲击与竞争。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新闻联播》的调整自在情理之中。
三、“微”是合情合理
《新闻联播》此次改版仅是“微调”,这让不少观众感到失望。《新闻联播》已经被推向一座“神坛”,作为国家电视台的“第一栏目”,它承载了来自观众的巨大压力。观众不满足《新闻联播》只作“微调”,期望看到它有更大的变动,但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过狭隘与苛刻,其实,“微调”的改版方式更加适合《新闻联播》。
1、《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微调”的改版方式更加合理
相比国内其他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具有特殊性。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召开,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新闻联播》权威严肃、及时迅捷的形象和上情下达的角色开始确立,并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新闻联播》其实早已超出新闻栏目这一界限,它承载的象征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档新闻栏目应有的负荷,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不能单纯地用新闻栏目的标准去要求它、审视它。
《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导向性。《新闻联播》的每一次调整,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变动,都会成为一个信号,无论是对央视新闻频道还是对广大主流媒体,都会起到一种导向作用,产生重要意义和广泛影响。
从开播至今,《新闻联播》已走过33个年头,用人的一生来做比较,《新闻联播》已经是“中年人”。年轻人可以冲动、可以犯错,因为他们还有改过、重来的机会,但是中年人必须谨慎,必须三思而行,以巩固年轻时打拼建立下来的威信和地位。
2、受众不能只期望新闻联播
把《新闻联播》置于央视新闻频道的大环境下来看,《新闻联播》只是新闻频道众多新闻栏目中的一员。不同类型的新闻栏目有不同的功能,每一个栏目都有自己的定位,《新闻联播》也不例外。不能因为它重要,就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它身上。民众不能只期望《新闻联播》,要求它“包办全部”、“面面俱到”,这对《新闻联播》来说是不公平的,过大、过多的变动甚至会削弱它的权威地位。《新闻联播》的固定性和稳定性能持续30多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合理性。保持《新闻联播》的独特性不变,让新闻频道的其他栏目对《新闻联播》未涉及的方面进行补充,《新闻联播》的独特价值才能得以显现。
四、总结
《新闻联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观众对它有着深厚而特殊的感情,也因此对它寄予了太多期望,而《新闻联播》的压力也正来源于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自身需要、迎合受众的需求,《新闻联播》作出改版是绝对必要的。作为中国第一“新闻栏目”,《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及其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须以“微调”作为改版方式,在巩固其地位的同时能够更加权威地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此次《新闻联播》的“微调”,也释放出“亲民”信号。中国第一“新闻栏目”放下身段,主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运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这一系列变化会鼓励和引导其他栏目坚定地朝这一方向走下去。因此,受众应该用更加宏观、专业、理性的眼光看待《新闻联播》此次的“微调”,给予《新闻联播》更多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