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夏季,鹅容易发生寄生虫病,而鹅的线虫病占据了鹅寄生虫病的很大部分。现将鹅夏季主要线虫病的防治技术,提供给广大养鹅户。
一、鹅胃线虫病
(一)病性和流行病学
鹅胃线虫病是由多种胃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肌胃和小肠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家禽和野生禽类都可以感染发病。
胃线虫的虫卵随着病禽的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蚱蜢、甲虫等直翅类昆虫吞食,经3周左右的时间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了这样的昆虫后感染本病。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雏鹅发病症状比成年鹅症状明显,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批死亡。成年鹅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精神萎靡,翅膀下垂,腹泻,继而消瘦,贫血,食欲减退,不愿站立。剖检病鹅肌胃角质层下面有出血性炎症,并形成干酪性或脓性结节。腺胃黏膜发炎、肥厚,出现溃疡和瘤状物,胃黏膜下层有数量不等的鲜红色或暗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可以发现细线状虫体。
(三)治疗
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左旋咪唑粉剂,内服,每日每千克体重20毫克~25毫克,或按0.05%比例混入饲料内喂给,连用7天;地克珠利预混剂,在饮水中投药,每日量,每100克药兑水300千克,集中投服;驱虫散,内服,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30毫克,或按每千克饲料兑药0.6克,连用7天。
(四)预防
保证鹅营养需要,提高鹅群对寄生虫病的抵抗力。注意鹅舍的清洁卫生,粪便进行生物热等无害化处理。鹅从放牧开始就要进行预防性驱虫,1个月以后进行第2次预防性驱虫,以后每隔3个月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可以用左旋咪唑、驱虫散等驱虫药物按照治疗量一半的剂量混饲。尽量防止鹅接触胃线虫病中间宿主。
二、鹅比翼线虫病
(一)病性和流行病学
鹅比翼线虫病又称交合虫病、张口线虫病,是由比翼属的线虫寄生于鹅等禽类气管内引起的。该病对幼禽危害严重,死亡率很高。
雌虫在气管内产卵,卵被咳出或咽入消化道排出体外,被蚯蚓、蜗牛、蝇类等节肢动物吃入后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虫卵或幼虫。鹅吞食了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而发病。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鹅食欲减退,生长不良,消瘦,口内充满泡沫性唾液,严重者废食、腹泻,粪便红色带黏液。特征性症状是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并常伴发咳嗽、摇头,欲排出气管内黏液和虫体。剖检病鹅可见肺溢血、水肿,气管黏膜潮红,表面有带血黏液覆盖,可以发现虫体。
(三)治疗
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驱虫净,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2克~0.4克;伊维菌素,混饲,每千克饲料兑药0.15克,连用5~7天;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每千克水兑药0.5克,全天药量,连用3~5天,停药期7日。
(四)预防
鹅舍和活动场所要定期清扫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并定点堆积发酵,消灭蚯蚓等中间宿主,不要到可能有病原存在的稻田、河沟等处放牧鹅群。鹅群每年最少进行3~4次预防性驱虫,可以用驱虫净、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按照治疗量一半的剂量混饲。发现病鹅,及时隔离。
三、鹅毛细线虫病
(一)病性和流行病学
鹅毛细线虫病是由多种毛细线虫寄生于消化道所引起的疾病。鹅毛细线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发病数量多,1~3月龄的幼鹅发病较严重。
成熟雌虫在宿主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禽粪便排到外界,鹅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经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有的毛细线虫还需要有蚯蚓作为中间宿主,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啄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后,再发育为成虫。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严重感染的病鹅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常做吞咽动作,头下垂,翅膀下垂。病鹅突出症状是渐进性下痢、消瘦,生长停顿,发生贫血,甚至衰竭死亡。剖检可见尸体极度消瘦,肝、肾缩小,小肠前段或十二指肠有细如毛发样的虫体,肠黏膜浮肿、充血、出血。慢性病例可见肠浆膜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和肿胀,肠管黏连在一起。
(三)治疗
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驱虫迪,内服,每千克体重0.1克~0.2克,每天2次,连用3~5天。或混饲,每千克饲料添加药物0.6克,连用5天;硫酸粘菌素可溶性粉,在饮水中投药,每千克水兑药0.5克,每日集中一次饮用,连用3~5天;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1毫升~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左旋咪唑粉剂,拌料或内服,每日每千克体重20毫克~30毫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四)预防
保持鹅舍通风干燥,搞好鹅舍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消灭鹅场中的蚯蚓,尽可能使鹅群避开感染源。每隔一个半月左右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可以用驱虫迪、左旋咪唑等驱虫药物按照治疗量一半的剂量混饲。
一、鹅胃线虫病
(一)病性和流行病学
鹅胃线虫病是由多种胃线虫寄生于鹅的腺胃、肌胃和小肠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家禽和野生禽类都可以感染发病。
胃线虫的虫卵随着病禽的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蚱蜢、甲虫等直翅类昆虫吞食,经3周左右的时间发育成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了这样的昆虫后感染本病。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雏鹅发病症状比成年鹅症状明显,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批死亡。成年鹅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精神萎靡,翅膀下垂,腹泻,继而消瘦,贫血,食欲减退,不愿站立。剖检病鹅肌胃角质层下面有出血性炎症,并形成干酪性或脓性结节。腺胃黏膜发炎、肥厚,出现溃疡和瘤状物,胃黏膜下层有数量不等的鲜红色或暗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可以发现细线状虫体。
(三)治疗
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左旋咪唑粉剂,内服,每日每千克体重20毫克~25毫克,或按0.05%比例混入饲料内喂给,连用7天;地克珠利预混剂,在饮水中投药,每日量,每100克药兑水300千克,集中投服;驱虫散,内服,每日每千克体重10毫克~30毫克,或按每千克饲料兑药0.6克,连用7天。
(四)预防
保证鹅营养需要,提高鹅群对寄生虫病的抵抗力。注意鹅舍的清洁卫生,粪便进行生物热等无害化处理。鹅从放牧开始就要进行预防性驱虫,1个月以后进行第2次预防性驱虫,以后每隔3个月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可以用左旋咪唑、驱虫散等驱虫药物按照治疗量一半的剂量混饲。尽量防止鹅接触胃线虫病中间宿主。
二、鹅比翼线虫病
(一)病性和流行病学
鹅比翼线虫病又称交合虫病、张口线虫病,是由比翼属的线虫寄生于鹅等禽类气管内引起的。该病对幼禽危害严重,死亡率很高。
雌虫在气管内产卵,卵被咳出或咽入消化道排出体外,被蚯蚓、蜗牛、蝇类等节肢动物吃入后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虫卵或幼虫。鹅吞食了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而发病。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鹅食欲减退,生长不良,消瘦,口内充满泡沫性唾液,严重者废食、腹泻,粪便红色带黏液。特征性症状是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并常伴发咳嗽、摇头,欲排出气管内黏液和虫体。剖检病鹅可见肺溢血、水肿,气管黏膜潮红,表面有带血黏液覆盖,可以发现虫体。
(三)治疗
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驱虫净,内服,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2克~0.4克;伊维菌素,混饲,每千克饲料兑药0.15克,连用5~7天;阿莫西林可溶性粉,每千克水兑药0.5克,全天药量,连用3~5天,停药期7日。
(四)预防
鹅舍和活动场所要定期清扫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并定点堆积发酵,消灭蚯蚓等中间宿主,不要到可能有病原存在的稻田、河沟等处放牧鹅群。鹅群每年最少进行3~4次预防性驱虫,可以用驱虫净、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按照治疗量一半的剂量混饲。发现病鹅,及时隔离。
三、鹅毛细线虫病
(一)病性和流行病学
鹅毛细线虫病是由多种毛细线虫寄生于消化道所引起的疾病。鹅毛细线虫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发病数量多,1~3月龄的幼鹅发病较严重。
成熟雌虫在宿主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禽粪便排到外界,鹅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经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有的毛细线虫还需要有蚯蚓作为中间宿主,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啄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后,再发育为成虫。
(二)症状和病理变化
严重感染的病鹅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常做吞咽动作,头下垂,翅膀下垂。病鹅突出症状是渐进性下痢、消瘦,生长停顿,发生贫血,甚至衰竭死亡。剖检可见尸体极度消瘦,肝、肾缩小,小肠前段或十二指肠有细如毛发样的虫体,肠黏膜浮肿、充血、出血。慢性病例可见肠浆膜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和肿胀,肠管黏连在一起。
(三)治疗
可以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驱虫迪,内服,每千克体重0.1克~0.2克,每天2次,连用3~5天。或混饲,每千克饲料添加药物0.6克,连用5天;硫酸粘菌素可溶性粉,在饮水中投药,每千克水兑药0.5克,每日集中一次饮用,连用3~5天;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1毫升~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左旋咪唑粉剂,拌料或内服,每日每千克体重20毫克~30毫克,每天1~2次,连用2~3天。
(四)预防
保持鹅舍通风干燥,搞好鹅舍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消灭鹅场中的蚯蚓,尽可能使鹅群避开感染源。每隔一个半月左右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可以用驱虫迪、左旋咪唑等驱虫药物按照治疗量一半的剂量混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