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詹宏志推出第一本散文集《人生一瞬》,粉丝(FANS)眼睛为之一亮,去年被视为续集的《绿光往事》的出版,更让人惊叹。
长年来,詹宏志对文化、出版、类型文学、网络的观察与解析,动见观瞻。相对于李敖、龙应台批判力强,火力四射,他的推理过程绵密,结论谨慎而自有见地;和南方朔等包山包海,议题无所不谈相比,则又惜墨如金,却在每一回演说或为文中,展现长期关注且思索后的成果,如潜在海底的冰山,底盘深厚而不轻易外露。他的涉猎广泛而深入,当他谈电子商务、社会现象,他是趋势观察家(虽然他个人不愿以此定位);当他谈社会、文化议题,他是文化评论家;谈文学时,则为文学批评者,但都有一个共通特质,就是“知识”。詹宏志对知识依赖而信奉,总是透过阅读来开启一个未知的世界,理解原先茫然的事情。以这样的背景,写出来的散文,应该被归入知性或知识散文吧。
事实上虽然詹宏志早期大都经营论述文字,但不论主题是关于出版、趋势或文化观察,文字都平易可读,有点散文的调调,没有引经据典掉书袋的烦琐,连写文学评论都很少引用资料。但那些论述文字毕竟不是散文,不是接近文学的,正统的、狭义的散文。直到《人生一瞬》,书腰除了以“开启记忆,书写生命最深处的感动”文案吸引读者,也注明“詹宏志第一本散文登场。”
《人生一瞬》出版,很难不让人联结到他所做过的事,谈过的话题。有文学作家在报纸副刊写书评,一开头坦承,过去以为詹宏志是写手,不知是作家。写手者,以资料解读改写为务,不若作家以创作为尚。这种写手、作家二分的观点,暴露出某些纯文学作者之浅浮与狭隘,但也可见如前述詹宏志之面相宽广、难以定位。
《人生一瞬》尚存留知识分子的“遗毒”。比如某篇从回教“圣战士”谈到电影《睡人》,再写到长篇小说《当睡人醒来》、《给阿格侬的花》以及朱天心的一个短篇,藉以引出真实或作为喻意的“睡人”形象,只为了接下来要让罹患“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高中老师出场。而此症和睡人并无关联,只是给人的感觉“庶几近之”。文章里的知识链结教人读来过瘾,但去掉这些知识枝蔓,完全无碍于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节。
到了《绿光往事》,典故的知识面几乎散化殆尽,笔触更软,更贴近生活,更亲近读者。咖啡的主题便是一大对比,《人生一瞬》写咖啡史话,信息丰富,《绿光往事》简 约为和咖啡生活有关的种种因缘。
《执子之手》是唯一较有知识的一篇,文里引用乔治·史坦纳的父亲教他读荷马《伊利亚德》的故事,詹宏志用来对比他爸爸在他童年时所给予的身教庭训,那过程像是张良遇杞上老人的现代儿童版。父子约定早起出门散步,詹爸爸却连着几天提早出门,不给跟,直到一天詹宏志起得更早才赶上。两人出门散步,詹宏志喝到传说中的豆浆,人间美味,那一刻美好而令人难忘。
詹宏志常写到这样的一刻,简单可现代人可能不知珍惜的一刻。“在那样一无所有的时代里,总有片刻美好时光让我们永远珍藏。”詹宏志写道。贯串全书的其实是这份美好生活的记忆氛围。就如咖啡,詹宏志酗咖啡,讲究咖啡豆,但记忆里的咖啡旧痕,却是一些情境,时间、人物、地点等周边事物组成的记忆坐标,而咖啡滋味再好却也记不得了。
这种美好感觉,几乎存在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也就是作者儿童到高中的求学阶段。詹宏志在《绿光往事》得到《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奖之后入镜拍摄的影带之中提到:“外在的世界,愈乱愈奇怪,就让我愈怀念,我曾经见过的一个美好的台湾。如果不是美好的台湾,起码是美好的人,跟美好的人际关系的时代……六○年代,台湾有一种很素朴的农业社会的氛围。那个氛围的时代,人是有一个样子的,人跟人交往也有一个样子。”
詹宏志笔下生动刻画了人应有的样子,但他没说现代人是如何人心不古没个样子。大声批判向来不是詹宏志的主业。然而在《开卷》访谈中他提及这本《绿光往事》,“总的来讲,是在寻找一个人的来历。”他要探讨一个人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样子?在《少年陈瑞仁》这篇,他谈到高中同学陈瑞仁。陈瑞仁是检察官,办了几个大案,包括众所瞩目的“国务机要费”案。詹宏志说,高中时代他们读意大利开国三杰之一加里波底的故事,建国后他不受功禄,带着一袋豆子,飘然远去。两人大受感动,约定好将来事业有成,“不要忘了自己的出身来历。”如果对方忘记,眷恋名利,就要寄豆子给他。这篇是全书较为沉重的一章,但寄寓了一个人理想的形塑和愿景,读来令人动容。
詹宏志的文字和演说皆有魅力,或者用魔力更为精准,他以三个字为音节的语调演说,解说的功力、说故事的能力很吸引人,散文创作则展现迥然不同的怀旧风情。《绿光往事》是记忆之书,也是个人启蒙之书。全书辑为《家族私史》和《绿光往事》两部,前者写成长经验和社会氛围,下笔尤其轻淡,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浓烈的情绪。他的叙事让读者多所共鸣,许多贴于网络上的相关评介或读后感怀,往往写着写着则聊起自己回忆中的一段感触。每个人都有他的幸福时光可以回味,而詹宏志写出了这份感觉。
果子离
左手写历史,右手写散文;白昼观影读书,夜间写稿上网。著有《一座孤读的岛屿》,管有“流离思索”部落格。
长年来,詹宏志对文化、出版、类型文学、网络的观察与解析,动见观瞻。相对于李敖、龙应台批判力强,火力四射,他的推理过程绵密,结论谨慎而自有见地;和南方朔等包山包海,议题无所不谈相比,则又惜墨如金,却在每一回演说或为文中,展现长期关注且思索后的成果,如潜在海底的冰山,底盘深厚而不轻易外露。他的涉猎广泛而深入,当他谈电子商务、社会现象,他是趋势观察家(虽然他个人不愿以此定位);当他谈社会、文化议题,他是文化评论家;谈文学时,则为文学批评者,但都有一个共通特质,就是“知识”。詹宏志对知识依赖而信奉,总是透过阅读来开启一个未知的世界,理解原先茫然的事情。以这样的背景,写出来的散文,应该被归入知性或知识散文吧。
事实上虽然詹宏志早期大都经营论述文字,但不论主题是关于出版、趋势或文化观察,文字都平易可读,有点散文的调调,没有引经据典掉书袋的烦琐,连写文学评论都很少引用资料。但那些论述文字毕竟不是散文,不是接近文学的,正统的、狭义的散文。直到《人生一瞬》,书腰除了以“开启记忆,书写生命最深处的感动”文案吸引读者,也注明“詹宏志第一本散文登场。”
《人生一瞬》出版,很难不让人联结到他所做过的事,谈过的话题。有文学作家在报纸副刊写书评,一开头坦承,过去以为詹宏志是写手,不知是作家。写手者,以资料解读改写为务,不若作家以创作为尚。这种写手、作家二分的观点,暴露出某些纯文学作者之浅浮与狭隘,但也可见如前述詹宏志之面相宽广、难以定位。
《人生一瞬》尚存留知识分子的“遗毒”。比如某篇从回教“圣战士”谈到电影《睡人》,再写到长篇小说《当睡人醒来》、《给阿格侬的花》以及朱天心的一个短篇,藉以引出真实或作为喻意的“睡人”形象,只为了接下来要让罹患“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高中老师出场。而此症和睡人并无关联,只是给人的感觉“庶几近之”。文章里的知识链结教人读来过瘾,但去掉这些知识枝蔓,完全无碍于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节。
到了《绿光往事》,典故的知识面几乎散化殆尽,笔触更软,更贴近生活,更亲近读者。咖啡的主题便是一大对比,《人生一瞬》写咖啡史话,信息丰富,《绿光往事》简 约为和咖啡生活有关的种种因缘。
《执子之手》是唯一较有知识的一篇,文里引用乔治·史坦纳的父亲教他读荷马《伊利亚德》的故事,詹宏志用来对比他爸爸在他童年时所给予的身教庭训,那过程像是张良遇杞上老人的现代儿童版。父子约定早起出门散步,詹爸爸却连着几天提早出门,不给跟,直到一天詹宏志起得更早才赶上。两人出门散步,詹宏志喝到传说中的豆浆,人间美味,那一刻美好而令人难忘。
詹宏志常写到这样的一刻,简单可现代人可能不知珍惜的一刻。“在那样一无所有的时代里,总有片刻美好时光让我们永远珍藏。”詹宏志写道。贯串全书的其实是这份美好生活的记忆氛围。就如咖啡,詹宏志酗咖啡,讲究咖啡豆,但记忆里的咖啡旧痕,却是一些情境,时间、人物、地点等周边事物组成的记忆坐标,而咖啡滋味再好却也记不得了。
这种美好感觉,几乎存在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也就是作者儿童到高中的求学阶段。詹宏志在《绿光往事》得到《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奖之后入镜拍摄的影带之中提到:“外在的世界,愈乱愈奇怪,就让我愈怀念,我曾经见过的一个美好的台湾。如果不是美好的台湾,起码是美好的人,跟美好的人际关系的时代……六○年代,台湾有一种很素朴的农业社会的氛围。那个氛围的时代,人是有一个样子的,人跟人交往也有一个样子。”
詹宏志笔下生动刻画了人应有的样子,但他没说现代人是如何人心不古没个样子。大声批判向来不是詹宏志的主业。然而在《开卷》访谈中他提及这本《绿光往事》,“总的来讲,是在寻找一个人的来历。”他要探讨一个人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样子?在《少年陈瑞仁》这篇,他谈到高中同学陈瑞仁。陈瑞仁是检察官,办了几个大案,包括众所瞩目的“国务机要费”案。詹宏志说,高中时代他们读意大利开国三杰之一加里波底的故事,建国后他不受功禄,带着一袋豆子,飘然远去。两人大受感动,约定好将来事业有成,“不要忘了自己的出身来历。”如果对方忘记,眷恋名利,就要寄豆子给他。这篇是全书较为沉重的一章,但寄寓了一个人理想的形塑和愿景,读来令人动容。
詹宏志的文字和演说皆有魅力,或者用魔力更为精准,他以三个字为音节的语调演说,解说的功力、说故事的能力很吸引人,散文创作则展现迥然不同的怀旧风情。《绿光往事》是记忆之书,也是个人启蒙之书。全书辑为《家族私史》和《绿光往事》两部,前者写成长经验和社会氛围,下笔尤其轻淡,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浓烈的情绪。他的叙事让读者多所共鸣,许多贴于网络上的相关评介或读后感怀,往往写着写着则聊起自己回忆中的一段感触。每个人都有他的幸福时光可以回味,而詹宏志写出了这份感觉。
果子离
左手写历史,右手写散文;白昼观影读书,夜间写稿上网。著有《一座孤读的岛屿》,管有“流离思索”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