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宏志追怀的美好时代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yu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詹宏志推出第一本散文集《人生一瞬》,粉丝(FANS)眼睛为之一亮,去年被视为续集的《绿光往事》的出版,更让人惊叹。
  长年来,詹宏志对文化、出版、类型文学、网络的观察与解析,动见观瞻。相对于李敖、龙应台批判力强,火力四射,他的推理过程绵密,结论谨慎而自有见地;和南方朔等包山包海,议题无所不谈相比,则又惜墨如金,却在每一回演说或为文中,展现长期关注且思索后的成果,如潜在海底的冰山,底盘深厚而不轻易外露。他的涉猎广泛而深入,当他谈电子商务、社会现象,他是趋势观察家(虽然他个人不愿以此定位);当他谈社会、文化议题,他是文化评论家;谈文学时,则为文学批评者,但都有一个共通特质,就是“知识”。詹宏志对知识依赖而信奉,总是透过阅读来开启一个未知的世界,理解原先茫然的事情。以这样的背景,写出来的散文,应该被归入知性或知识散文吧。
  事实上虽然詹宏志早期大都经营论述文字,但不论主题是关于出版、趋势或文化观察,文字都平易可读,有点散文的调调,没有引经据典掉书袋的烦琐,连写文学评论都很少引用资料。但那些论述文字毕竟不是散文,不是接近文学的,正统的、狭义的散文。直到《人生一瞬》,书腰除了以“开启记忆,书写生命最深处的感动”文案吸引读者,也注明“詹宏志第一本散文登场。”
  《人生一瞬》出版,很难不让人联结到他所做过的事,谈过的话题。有文学作家在报纸副刊写书评,一开头坦承,过去以为詹宏志是写手,不知是作家。写手者,以资料解读改写为务,不若作家以创作为尚。这种写手、作家二分的观点,暴露出某些纯文学作者之浅浮与狭隘,但也可见如前述詹宏志之面相宽广、难以定位。
  《人生一瞬》尚存留知识分子的“遗毒”。比如某篇从回教“圣战士”谈到电影《睡人》,再写到长篇小说《当睡人醒来》、《给阿格侬的花》以及朱天心的一个短篇,藉以引出真实或作为喻意的“睡人”形象,只为了接下来要让罹患“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高中老师出场。而此症和睡人并无关联,只是给人的感觉“庶几近之”。文章里的知识链结教人读来过瘾,但去掉这些知识枝蔓,完全无碍于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情节。
  到了《绿光往事》,典故的知识面几乎散化殆尽,笔触更软,更贴近生活,更亲近读者。咖啡的主题便是一大对比,《人生一瞬》写咖啡史话,信息丰富,《绿光往事》简 约为和咖啡生活有关的种种因缘。
  《执子之手》是唯一较有知识的一篇,文里引用乔治·史坦纳的父亲教他读荷马《伊利亚德》的故事,詹宏志用来对比他爸爸在他童年时所给予的身教庭训,那过程像是张良遇杞上老人的现代儿童版。父子约定早起出门散步,詹爸爸却连着几天提早出门,不给跟,直到一天詹宏志起得更早才赶上。两人出门散步,詹宏志喝到传说中的豆浆,人间美味,那一刻美好而令人难忘。
  詹宏志常写到这样的一刻,简单可现代人可能不知珍惜的一刻。“在那样一无所有的时代里,总有片刻美好时光让我们永远珍藏。”詹宏志写道。贯串全书的其实是这份美好生活的记忆氛围。就如咖啡,詹宏志酗咖啡,讲究咖啡豆,但记忆里的咖啡旧痕,却是一些情境,时间、人物、地点等周边事物组成的记忆坐标,而咖啡滋味再好却也记不得了。
  这种美好感觉,几乎存在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也就是作者儿童到高中的求学阶段。詹宏志在《绿光往事》得到《中国时报·开卷版》十大好书奖之后入镜拍摄的影带之中提到:“外在的世界,愈乱愈奇怪,就让我愈怀念,我曾经见过的一个美好的台湾。如果不是美好的台湾,起码是美好的人,跟美好的人际关系的时代……六○年代,台湾有一种很素朴的农业社会的氛围。那个氛围的时代,人是有一个样子的,人跟人交往也有一个样子。”
  詹宏志笔下生动刻画了人应有的样子,但他没说现代人是如何人心不古没个样子。大声批判向来不是詹宏志的主业。然而在《开卷》访谈中他提及这本《绿光往事》,“总的来讲,是在寻找一个人的来历。”他要探讨一个人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样子?在《少年陈瑞仁》这篇,他谈到高中同学陈瑞仁。陈瑞仁是检察官,办了几个大案,包括众所瞩目的“国务机要费”案。詹宏志说,高中时代他们读意大利开国三杰之一加里波底的故事,建国后他不受功禄,带着一袋豆子,飘然远去。两人大受感动,约定好将来事业有成,“不要忘了自己的出身来历。”如果对方忘记,眷恋名利,就要寄豆子给他。这篇是全书较为沉重的一章,但寄寓了一个人理想的形塑和愿景,读来令人动容。
  詹宏志的文字和演说皆有魅力,或者用魔力更为精准,他以三个字为音节的语调演说,解说的功力、说故事的能力很吸引人,散文创作则展现迥然不同的怀旧风情。《绿光往事》是记忆之书,也是个人启蒙之书。全书辑为《家族私史》和《绿光往事》两部,前者写成长经验和社会氛围,下笔尤其轻淡,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浓烈的情绪。他的叙事让读者多所共鸣,许多贴于网络上的相关评介或读后感怀,往往写着写着则聊起自己回忆中的一段感触。每个人都有他的幸福时光可以回味,而詹宏志写出了这份感觉。
  
  果子离
  左手写历史,右手写散文;白昼观影读书,夜间写稿上网。著有《一座孤读的岛屿》,管有“流离思索”部落格。
其他文献
台北市最值得放慢脚步好生踅逛的巷弄街道有几处,如大稻埕周遭、齐东街一带、北投温泉区、永康街与青田街交织的区域等等。不论天气好坏与否,能在路上闲适晃荡的悠然滋味总教人舒心,尤其在节奏快速的台北市中,可以用缓慢的步伐享受走路的感觉,实在是件奢侈却又异常轻易的事情。  在布满日式建筑的永康街与青田街,有许多咖啡馆、茶铺、食店座落其中,随意走上几分钟,不时便出现可供暂时歇脚的地方,听听音乐,享用个下午茶,
期刊
“是浮萍就好了。一片叶子嘛,顺着水流轻轻松松。可惜我不是。”张桂越在新书《阿娜答的神秘世界》的开篇中这样自嘲。她当然不是。只要稍稍了解她的经历,和那些口传的有关她的故事,你就会对这句话报以会心的微笑。  张桂越是一位有25年资历的资深新闻记者。她在世界各地奔波了30多年,走过41个国家,采访过战乱的科索沃、达富尔难民营、阿富汗人质事件,闯进危险的泰缅边境……2000年,她前往欧洲火药库巴尔干半岛,
期刊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传说的缠绵戏中戏,讲述两岸艺人的一世情爱,半世纪相思,戏里戏外也勾勒出歌仔戏百年来穿越海峡的跌宕身世、依依情缘。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
期刊
在两岸政治氛围越来越好的情势下,台湾出版累积的市场能力与价值,是否有机会能像两岸航线一样,截弯取直进入大陆?或者透过其他的模式嫁接,让两岸出版互蒙其利?《两岸书香》特别针对两岸未来出版机会和阅读环境专访台湾资深出版人苏拾平,带读者放眼两岸出版未来交流的模式与互动。      两岸出版嫁接的路径    由于近年投入两岸出版培训工作,苏拾平在两岸出版交流方面开始进行深入的观察,甚至也在思索未来可能的出
期刊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四年左右时间内,上海租界成为日本军队包围圈中的一座“孤岛”。“孤岛”之上,日军对影剧业重重设关,上海影剧业走上了一段商业化的发展道路。爱国作家的创作,可谓步履维艰。当时,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一批电影工作者留守下来坚持斗争,他们排除困难,写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剧本。而明末戏也成为“孤岛”剧作家们最关注的题材之一。较
期刊
陈逸华,一个以曲艺为研究方向的文学院学生,平时喜欢一个人到处走走,走过台湾很多非观光化的乡村后,他走到了大陆,在沿海城市流浪了三个月,感受了不同于台湾的旧书市场。    这样的开始    78年次的陈逸华,刚刚从佛光大学文学研究所毕业。这91天的流浪,缘起其入选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的“流浪者计划”。陈逸华说,参加“流浪者计划”,一来是自己喜欢到处走走,二来是因为有藏书的嗜好,而两岸的文字相通,自己对
期刊
你知道吗?很多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撼动人心,其实是因为它真的存在这个世界,所以特别能触碰到人们心里最柔软的部份。  戴维·班尼欧夫(David Benioff)在美国是位知名的好莱坞编剧,他经手创作的电影剧本,都是大制作大卡斯的精彩场面,像是先前的《追风筝的孩子》(The Kite Runner)和X战警《金钢狼》(X-Men Origins:Wolverine)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电影。像所有的创作
期刊
编按  6月29日,台湾畅销作家侯文咏的新作《没有神的所在——侯文咏私房阅读》问世。  此书预购阶段就在台湾引起各界关注,本刊连线台北,对侯文咏进行新书专访。    电话那头传来有些台湾腔的男性声音,“我是侯文咏”。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侯文咏的声音。曾经有段时间,上下班的路上,NANO里一直播放着转录下来的由他主持的“飞碟晚餐”。侯文咏是讲故事的好手,有些故事,听了几遍仍意犹未尽。作为电台主持人,他
期刊
鲁迅与藏书票    一般都认为鲁迅和中国藏书票的起源与发展脱离不了关系,那么我们先从他的日记和书简中来看,总共有五处提及:1920年6月12日的日记:“夜访内山书店买《藏书票的话》(斋藤昌三)十元。”1935年5月31日的日记:“收《现代版画》第九辑(李桦等主编)一本”。1936年5月21日的日记:“得《现代版画》第十八辑一本。”这两辑都是在鲁迅支持下,由李桦、唐英伟等人主编的《现代版画》专刊,其
期刊
质朴的黑色条纹木牌,写着白字“先锋书店”。绿色藤蔓遮掩下的入口,右手边,摆放着遮阳伞、户外桌椅,这是书店新增加的店外休闲区。沿着平缓的坡度,往下走,仿佛闯进哆啦A梦的时光隧道,由喧嚣繁闹的城市来到安静的艺术殿堂。  将近4000平方米的空间,让你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扬声器里飘出的轻柔音乐,宛如是情人耳语;抬眼向上,棚顶上有规律地散落着大幅人物像照片,似乎与你分享他们对艺术、对知识的热爱;10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