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天的流浪 看见真正的宽广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逸华,一个以曲艺为研究方向的文学院学生,平时喜欢一个人到处走走,走过台湾很多非观光化的乡村后,他走到了大陆,在沿海城市流浪了三个月,感受了不同于台湾的旧书市场。
  
  这样的开始
  
  78年次的陈逸华,刚刚从佛光大学文学研究所毕业。这91天的流浪,缘起其入选云门舞集文教基金会的“流浪者计划”。陈逸华说,参加“流浪者计划”,一来是自己喜欢到处走走,二来是因为有藏书的嗜好,而两岸的文字相通,自己对大陆的图书很感兴趣,因此,就向云门提交了他的申请书,里面写着“此次旅行计划,我会深入探索大陆各城市主要的旧书集散市场,同时造访旧书店经营业者与藏书家,了解书本来源与交易方式,解析阅读与收藏的连结性,区分单纯纸本阅读与收藏家对书籍的主要着重点”,“非常幸运的,这个梦想竟然可以实现。”
  
  拥有10年藏书史的陈逸华,笑称自己在大三前都是在玩,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大量买书,大量阅读。毕业后服兵役,过着规律但无聊的生活,却也因此有了充裕的阅读时间。他在那段日子里读了很多以前想读却“没时间”读的经典——马奎斯的《百年孤寂》、老舍的《四世同堂》,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余秋雨的作品等等。
  大三时有位中文系的同学,有一次在远流博识网的旧书拍卖会上买到了绝版的远藤周作的《母亲》,陈逸华说,“虽然不认识远藤周作,但同学当时脸上的兴奋表情让人印象深刻”。这时他才知道,原来可以在网上买书,只要100块台币就能拥有一本绝版书,也慢慢知道了二手书店的存在。
  住在基隆的他,以前一周会跑台北的二手书店两三次,在家人眼里,只觉得看书总没有坏处吧,直到书堆到连走路都要侧身而过、空间也慢慢变不见时,才惊呼:“书怎么这么多呀?!”陈逸华很感激家人的开明和包容,不然这三个月的流浪也只能是一个梦而已。
  
  
  流浪过程中的答案
  
  陈逸华在三个月的旅途中走过了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天津、平遥、济南、南京、扬州、苏州、庙港、甪直、上海、嘉兴、福州、香港等地,申请书中所谈到的问题也慢慢有了答案。
  “两岸二手书店的书本来源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一般都是老先生走了,家人觉得他的藏书留着没有价值,就卖掉或者丢掉,这些书就进入了二手市场。”陈逸华说,“唯一让我觉得很特别的就是大陆的单位藏书。”
  “大陆地区很多单位都有图书馆或者藏书室,即使是非主要阅读群体的蓝领阶层的单位也一样,这在台湾是没有的;而这些单位的藏书也会流入二手市场,在台湾也是很罕见的现象。因为台湾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都有戳章,他们在汰旧换新时,基本上都是直接送到回收厂销毁,不愿意让‘自家东西’流到市面,除了少数被从事回收行业的人员发现,才有进入二手市场的可能。”
  
  二手书的世界其实也是书本的流浪之旅。离开原来的主人,在世间漂流,或长或短地在二手书店中驻留后,遇上新的主人。这样的流浪一辈子不知道会有几回,但只要在路上就会有相遇的可能,从而延续了新的生命和价值。这样的流浪,该是书本和读者之大幸吧。
  这一趟走下来,陈逸华发现大陆个人的二手书店其实并不多。像中国书店、上海古籍书店、苏州古旧书店等都是国营的,个人的二手书店,营业执照上并非以二手书交易为经营范围,旧书交易仅仅是附属于“文具图书批发”、“一般图书经营”之下。如北京潘家园那样的旧书市场每个城市都有,却是每周只有固定的时间开放,而且往往涵括在旧货市场之中,有旧书专场的包括沈阳鲁园古玩市场、济南中山公园书市、扬州红园旧货市场、苏州文庙、上海文庙等。这种集市式的二手市场形态使得淘书变成一种碰运气的活动。
  大陆旧书市场的生态决定着二手书店的经营面貌。据陈逸华观察,大陆的旧书店多以书为主要的店内陈设,其它就显得没那么必要了;老板和客人的关系也就仅仅是主顾关系。反观台湾的旧书店,店内装潢所营造的气氛会让人一再重访,到那个地方已经不单单是为了书;而且,店主跟客人的互动密切,经常就会有客人买着买着就跟店主变成了朋友。有一回书店老板需要到外县市找书,陈逸华还曾一起跟着去。
  台湾地区的出版社,会选择在二手书店举办新书发表会、作者分享会等活动。于是,有着相同兴趣的书友找到了彼此,也找到了所喜欢的作家,从而了解到这位作家的现在和过去。从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活动是爱书人的联谊会,“对阅读有兴趣的读者才会来,在里面他可以得到很多相关资讯。读者认识一位作家,也许是从他的第9本书开始,但并不认识他的前8本作品,在旧书店中参加新书分享会,不但可以买到新作,也许还能在里面买到某几本旧作,这对于作者、读者和书店都是有利的。”
  “大陆地方太大,固定族群不集中”,陈逸华分析,买书、阅读的族群分散,造成二手书的交易主要在网络上进行。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书友之间的往来。在台湾,由于台北便有许多二手书店,书友也大多生活在台北,即使是外地书友,一到台北,逛书店时就会遇见,见面是比较频繁的。而在大陆,书友分散在各地,很多都是在网络上认识而往来的,面对面的机会很少,有的甚至连对方真实姓名也不知道。
  但在网络时代,虚拟世界确实也是书店业者非常重要的销售渠道。台湾的二手书店也有把书放到网站上,本来在店里一直卖不出去的,在网上一下子就卖掉了。对于无法亲自到店里的外地读者来说,网络让他们抵达真实生活中不可企及的所在。
  
  “走出去才能看到真正的宽广”
  
  陈逸华目前的藏书有1万册左右,九成以上是文学类作品。从大陆流浪回台后,他觉得自己需要作一个调整。
  “有的书在台湾的藏书家看来会觉得很不错,也许是很罕见、收藏价值很高的,以前我会觉得留着也不赖,但现在认为藏书要精进,目前的藏书范围太广、太浮泛,有些书对我来说其实并非必要。”
  “走出去才能看到真正的宽广。”陈逸华的大陆之旅,很重要的行程就是拜访各地的藏书家,因此看到了每个人对书的态度的不同,也见识到一些藏书家的执着。
  陈逸华拜访了很多藏书家,但却经常在联系时听到这样的话:“我不是藏书家”、“我没有藏书呀”。扬之水女士家里有几万册书,作家止庵的书也多到吓人,不过他们却认为这些只是资料收集,是以使用、阅读、研究为出发点,并不是藏书。陈逸华说,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藏书家就是家里有很多书,但他认为,书的多寡并不是成为藏书家的条件。藏书多如扬之水、止庵者,少若济南一位藏书虽只有几百册,但始终仅收藏线装书的年轻人,买书、藏书是他们生活的必要,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就是藏书家。
  还有另一种风格的藏书家,对某一类或某一本书孜孜以求,在他们心中存在着一份“一定要拥有”的书单。北京有一个年轻人,以早期新文学和巴金、唐弢、黄裳、姜德明等的早期著作为收藏方向。他手上有许多签赠本,其中还有一本是周作人亲笔签名,这些书被他妥善地保护着,用塑料袋包装妥当,安置在书架上。这些书对他来讲已经是不可取代的宝贝。陈逸华想象这个年轻人或许不需要读过书里的内容,因为这本书的价值似乎已经不是在阅读上,而是在收藏者对它的情感上了。
  陈逸华说自己目前比较随遇而安,比较容易满足,不像以前那么执着了,因此对执着中人甚为佩服。他在北京认识一位年轻藏书家,其收藏品以地下刊物为主,在藏书界是较为冷门的一块,印行量少,甚至是刻钢板油墨复印的,可是都是时代的见证。这样的年轻藏书家有不少,他们每周四半夜必赴报国寺,每周六凌晨必往潘家园,周周复始,风雨无阻,若哪一周没去,便浑身不对劲。有没有淘到书无所谓,但一定要去逛逛才甘愿,简直像上瘾了一样。而香港有一位叫林冠中的藏书家,藏书丰富,且所藏俱是精品中的精品。他的眼光很准,逛二手书店也很勤劳,香港所有二手书店的来龙去脉几乎都一清二楚。
  流浪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地域,而是路上所看到的人世风光和遇到的志趣相同却风格迥异的各人。陈逸华说,以书会友,书的价值并不存在于市场,而是书人心中。
其他文献
亲爱的朋友:  真巧。  八月中旬,我开完刀,从医院回家休养。静养中,反复思考写了近30万字的《编辑力初探1.0》该不该续写、怎么续写、是继续延用旧名或另起新名时,蓦然跳入眼帘的是寂然先生在《亚洲周刊》一段介绍梁文道先生新著《常识》的文字。《常识》是梁先生时评和杂文的结集,寂先生引用书腰上的文字,云:“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这几句话深深地钻
期刊
青春文学的兴盛,人们褒贬不一。但面对褒贬,我们更应该做出的是思考与探索。今天,谁是“青春”的舵手?谁将导引“青春”?青少年才是自己“青春”的舵手;而作为图书出版者,如何导引“青春”,任重而道远!  作为舵手,就应该掌握自己的方向,多学习知识,补充营养,让自己逐步成熟,逐步成长。而作为图书的出版者,我们也提点建议:多出点反映当代都市学生的“原生态”青春生活和青春情感的图书,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青春情怀
期刊
笔者在上期“经典读物”专题的阅读问卷中,也顺便对“青春文学”做了调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究竟这些受调查者他们怎么看待当今的青春文学:  优点:想象力丰富,涵盖范围广;比较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心理,能引起读者共鸣;阅读起来比较通俗,不像读经典名著那样费劲;了解别人的故事,多一份自我的思考,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让读者在学习之余得到情绪的释放,得以放松;适合消遣。  缺点:过于商
期刊
如果倒退到二十多年前的光景,一样是暑气逼人的夏天,一样哄哄闹的蝉鸣;要骑过好多条街才能到那个令我眉开眼笑的地方——租书店。如果不住在城市,没有太多零用钱,租书店极有可能是图书馆以外可以取得课外读物的唯一来源。当时三四好友每人出10元,租到的漫书、小说都要很快地交换看完。看《尼罗河女儿》、《千面少女》漫书,接触三毛、琼瑶的小说,大半都是这样开始的。  但如今,青少年比我们以前幸福多了。    台湾青
期刊
纵观大陆青春文学的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1996年,郁秀的《花季·雨季》可以说是青春文学领域标志性作品,是国内青春文学市场上的第一本畅销书。但《花季·雨季》出版后,虽然取得一定的影响,但并未形成气候。  第二阶段为兴起阶段。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为歌狂》系列,引发了各种销售热潮,带出图书出版销售的另一番天地,青春文学也开始受到了大众的重视。此后,青春文
期刊
台北市最值得放慢脚步好生踅逛的巷弄街道有几处,如大稻埕周遭、齐东街一带、北投温泉区、永康街与青田街交织的区域等等。不论天气好坏与否,能在路上闲适晃荡的悠然滋味总教人舒心,尤其在节奏快速的台北市中,可以用缓慢的步伐享受走路的感觉,实在是件奢侈却又异常轻易的事情。  在布满日式建筑的永康街与青田街,有许多咖啡馆、茶铺、食店座落其中,随意走上几分钟,不时便出现可供暂时歇脚的地方,听听音乐,享用个下午茶,
期刊
“是浮萍就好了。一片叶子嘛,顺着水流轻轻松松。可惜我不是。”张桂越在新书《阿娜答的神秘世界》的开篇中这样自嘲。她当然不是。只要稍稍了解她的经历,和那些口传的有关她的故事,你就会对这句话报以会心的微笑。  张桂越是一位有25年资历的资深新闻记者。她在世界各地奔波了30多年,走过41个国家,采访过战乱的科索沃、达富尔难民营、阿富汗人质事件,闯进危险的泰缅边境……2000年,她前往欧洲火药库巴尔干半岛,
期刊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传说的缠绵戏中戏,讲述两岸艺人的一世情爱,半世纪相思,戏里戏外也勾勒出歌仔戏百年来穿越海峡的跌宕身世、依依情缘。    “思想起,蝴蝶飞……”2009年10月,厦门,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歌仔戏《蝴蝶之恋》正在上演,《思想起》苍凉悠远的调子响起,交织梁祝
期刊
在两岸政治氛围越来越好的情势下,台湾出版累积的市场能力与价值,是否有机会能像两岸航线一样,截弯取直进入大陆?或者透过其他的模式嫁接,让两岸出版互蒙其利?《两岸书香》特别针对两岸未来出版机会和阅读环境专访台湾资深出版人苏拾平,带读者放眼两岸出版未来交流的模式与互动。      两岸出版嫁接的路径    由于近年投入两岸出版培训工作,苏拾平在两岸出版交流方面开始进行深入的观察,甚至也在思索未来可能的出
期刊
从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四年左右时间内,上海租界成为日本军队包围圈中的一座“孤岛”。“孤岛”之上,日军对影剧业重重设关,上海影剧业走上了一段商业化的发展道路。爱国作家的创作,可谓步履维艰。当时,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一批电影工作者留守下来坚持斗争,他们排除困难,写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剧本。而明末戏也成为“孤岛”剧作家们最关注的题材之一。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