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中鸟的迷思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神话是人话,是原始人类生活与思想的反映,是人间现实的反映。纵观中国神话,涉及鸟的故事可谓数之不尽。本文将试着以神话中的鸟为切入点,对《山海经》中鸟形象的频现与功用以及人鸟形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神话 鸟 图腾崇拜 人的觉醒
  一、图腾崇拜与人的觉醒
  说到从天上而来的神鸟,不得不提到那只燕子。《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1此诗追溯了殷人的来历,而且抒发了对神鸟的崇拜之情。而后在殷神话里有简狄吞了玄鸟的蛋生下殷民族始祖契这样的传说。2亦有传说契的祖先帝俊长着一个鸟的头,经常下到人间与五彩鸟玩耍。而且,他在下界的两个祭坛还是这些彩色的鸟儿们帮他管理的。3
  除了帝俊,身上有着鸟的元素的神还有木神句芒4、风神禺强5和为天帝看管园圃的英招6。这三个神都长着鸟的身子人的脸。而在盐长之国,也有一个名为鸟氏的民族长着鸟头,也有一个叫嬴民的民族的人民长着鸟的腿。7
  这些介于人兽之间的的特殊人物,似乎都可以藉由图腾观念来加以解释。从原始意义来看,“图腾”观念的主要关键是“图腾”崇拜者相信他自己或民族与图腾物有血缘上的关系,图腾物同时也是崇拜物。8学会捕猎的人类开始发现自己的能动性,对自然始了认识的端绪,开始畏惧野兽和自然灾害,因此他们希望有一个有力的神灵来保卫他们。9鸟从天上来,如同神灵一般,先民们通过祭祀神灵的保佑来祈求自身的安宁。因而,鸟化为烙印在器皿上雕刻在祭坛上的图腾。
  “到了后来,先民们幻想着戴了虎尾、鹿角,就可以把动物猛力善跑的本能转移到人身,从而以之保卫自己,再去征服对象。”10同样的,人类希冀自己能像鸟儿一样飞离险恶的大地,获得安宁。于是人们将鸟的羽毛披在身上以求获得神奇的力量,或许这些鸟头人身或者鸟身人头的神人们就是先民们这样的想法的产物。从这一时期开始,祭祀活动中的祭祀舞蹈便更多了外在的呼唤。
  王英在《夏商周祭祀活动之微探》11一文中说到:“到了夏商时期,祭祀成为了重要活动。《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见当时的其活动之频繁和复杂,现在可从殷墟中遗留下来的大量祭祀卜辞记录得到证明。殷商祭祀活动名目繁多,如伐鼓而祭、舞羽而祭、献酒肉而祭、献黍稷而祭、合历代祖先而祭,并将此五种按次序先后反复进行祭祀,同时还有祭社。原始人用集体参与的祭祀来整合氏族成员且从中得到自信和幻想大于自己的力量,渴望利用供品从神灵那里得到保护。”
  图腾崇拜发展的结果是人的自立,这一点也反映在了神话的记录上。一开始玄鸟降而生商,只涉及到了鸟;而后出现了简狄受感而诞下商始祖契,此时已经出现了人的介入;再到后来鸟头人身的帝俊,原本纯粹的神鸟形象混进了人的元素,而同时,鸟儿开始被人神所役使,为帝俊管理祭坛。人类完成了与自然的分离,渐渐产生了自立的意识。
  二、预示凶吉与实际功用
  《山海经》中记叙了60多种鸟类,或外形奇特,或有神异功能。在所记录的鸟的条目中,危害人类的鸟占的比重不大,且大多数鸟类都有其药用功能,如在英山有一种鸟叫肥遗,吃了这种鸟可以治疠疾,而且这种鸟还可以杀虫。12除了药用功能,大多数鸟类都有神奇的功用,如在丹穴之山有一种鸟名为“凤凰”,见则天下安宁。13又有一些鸟类可以御火,如鸓14等。这可以看出在先民的想象中鸟的形象是十分友好的,这可以看作是图腾崇拜的延续。在《山海经》的记录中有着御火功能的鸟类多达四种15。由“御火”一词,我们可以推想到此时的人类应该是已经知道什么是火了,也开始逐步使用火。“御火”一词说明火过多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气候环境应是十分炎热的,而人类正是处于这样的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人们的想象中才会产生如此美妙的生灵,从天上而来,平息地上之火。
  即便有着美好的想象,人的身边已经产生了种种不幸。在人们的想象中,能够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怪鸟和怪兽一天天地增多,在山林和水泽间也添生了无数有势力的神灵。人民随时生活在忧患与恐惧之中,比如有一种鸟名为“毕方”,它的出现会带来怪火。16又有一种鸟名为颙,见到它就会天下大旱。17又有一种鸟,在鹿台之山,外形像雄鸡,见到它就会有战争。18
  鸟既为祥瑞之兆,又为凶祸之象。战争与和平、灾害与安宁,居然依靠的是一只鸟的存现。这表面上是对鸟的看重,但实际上隐藏的是先民的集体恐慌。可以想象,在那远古的过去,我们的先民被缚于地上,天降雷电雨雪,地上猛兽横行。因而在人们的想象中便会出现两种相互制约的事物。这并不是矛盾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开始。而到了更后期的神话,已经出现了作为人神的后羿射杀金乌的故事,这是人类从自然完全脱离的表现。
  人们据此解释着这个世界,同时解释着自己的存在。而敬畏之心使得想象之物成了情感的外化。当人类认识到自身在自然面前实在过于无力,除了祈求神灵保佑外,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也开始出现了。在江绍原先生的《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山海经》其实就是“备人实地使用而以山为本的地理书和旅行指南”。19在人类早期这种朴素的要求下,便产生了中国早期最原始的旅行指南——夏鼎。夏鼎之后便出现了《山海经》。有了这么一个旅行指南,人们在山川水泽行走时便能避开一些危险,同时可以依凭山中之物保护自己。20
  人对自然的看法最开始应当是人与自然浑然同一的。当此之时,人与物之间是互化的,比如禺强可以由鲲变为大鹏。2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世界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而《山海经》已经是人类摆脱物我同一思想的产物,此时帝俊已完成了鸟到人神的脱变,再到后来帝俊成为了舜。22其中夹杂的人神形象都是人与自然逐渐剥离的反映。
  而《山海经》中对动物、植物的记述多重于其功用,人类开始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利用自然。但即使如此,人类的力量还不足以与自然对抗,因而书中会有一些凶残的怪兽。《山海经》描绘了人类与世界的这么一种矛盾共生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袁珂校注. 山海经[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袁珂.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M].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3]钟宗宪. 图腾与中国神话研究的迷思[J],民族文学研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在生物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优化试题和习题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创造能力的形成。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
【摘要】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作文与生活相结合,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注重平时积累,加强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阅读 兴趣 积累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
【摘 要】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四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  【关键词】英语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正确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摘要】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于关键的思维发展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让他们从逆向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分析数学问题,提升学习效率。笔者主要对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作探讨,并列举部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 逆向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逆向思维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方式,是
【摘要】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真正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学习经验,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的环境,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主动学习 环境 兴趣  美术活动不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 在活动中,教师应如何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呢?  一、观察了解幼儿  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
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共同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重视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质疑,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