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结果的表达。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题目,表达自己的理解,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前后一致、有根有据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的发展。本文以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归纳了简单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语言训练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单应用题 语言 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表达体现思维的能力,并促进着思维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语言训练带动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低年级学生从口头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简单应用题是应用题学习的基础,所有复合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成的。解答应用题,需要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简单应用题入手,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将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应用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语言训练入手发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由浅入深,使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训练可以下面几种方式进行:
一、变换应用题的叙述形式
(一)避免非本质特征词语的干扰
在一、二年级的应用题中,常出现“一共”、“还剩”、 “多多少”、“少多少”等叙述语言,小学生容易把这些词语与算法联系到一起。如:“一共”就是用加法,“还剩”就是用减法等等。这种单一联系代替数量关系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变换应用题的叙述方式,使那些非本质特征的词语时隐时现、时有时无,学生就会懂得在审题时,不能只抠个别词语而应从数量关系上认真分析。
如:“文具店第一天卖出10个文具盒,第二天卖出8个文具盒,两天卖出多少个文具盒?”题目中避免了“一共”这个词,同时还有“卖出”这一容易使学生与减法相连的词的干扰。
(二)换一种方式叙述原题
变换叙述方式的训练还可以给出原题,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叙述。如:白天鹅有12只,黑天鹅比白天鹅多8只,黑天鹅有几只?
可变换为:白天鹅有12只,白天鹅比黑天鹅少8只,黑天鹅有多少只?
这两种表述是同一个意思,避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理解,从而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这种变题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二、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把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出来,这是分析应用题的关键,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主要困难。可以采用“一题多说”和“把应用题表述为文字题”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一题多说
如:“8×4=?”让学生口述为:“8乘4得几?”、 “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数是4,积是几?”、“4个8相加得几?”、“8的4倍是几?”……
使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的联系。
(二)把应用题表述为文字题
如:“有3条船,每条船上坐4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求3个4是多少?”
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把生活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算式中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说应用题思维过程
说思维过程,也就是说算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分析推理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说思维过程的基本步骤可按下列顺序进行:
如:有20棵树,每人栽4棵,需要几人栽?
说思维过程:已知条件是“有20棵树,每人栽4棵”,问题是“需要几人栽?”;“20棵树”是“总数”,“每人栽4棵”是“每份数”,“需要几人栽?”是求“份数”,也就是求“把20每4个一份,能分成几份?”;算式是20÷4=5。
四、口述线段图题意
形象、直观是线段图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优势,应用题的线段图由于能直观的反应“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使思路明朗化、简单化,对于学习复合应用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练习,一举两得。学生往往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说出图意的同时就弄清了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学生口述为:“面粉有8袋,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大米有几袋”?
通过口述学生不仅知道“大米的袋数”也就是求“3个8是多少”,同时也理解了“倍”的意义。
五、编题训练
编题训练是通过学生对编题条件或要求的观察、思考、运用知识、组织语言等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四则运算方法的概念,正确地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并能增加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编题训练可采取多种形式,对编题的要求由淺入深。
(一)模仿编题
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应用题的结构和特征编题。这种练习一般在学生学习了一种新的应用题之后进行,用以巩固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但在学生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编题,使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掌握本质灵活变换编题。
(二)演示编题
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编成应用题。这种练习适合于区分相似类型的应用题。
例如,除法应用题中“平均分”与“包含除”这两种类型,学生不容易区分。教师可手拿8支粉笔,一支一支地分给4个学生。让学生编成应用题。再拿8支粉笔,每人分2支,再让学生编应用题。两次演示可分别编为“8支粉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支?”,“8支粉笔,每人2支,能分给几个人?”。学生通过编题不仅弄清了这两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区分出这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 (三)看图编题
在低年级教学中看图编题是常用的一种练习方式。教师一般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数量,让学生根据图意编题。这种形式易于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看图编题开始可以让学生看一幅图编一道题,以后可以看一幅图编几道题。
例如:
可编为:有4盆桃子,每盆放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有12个桃子,每盆放3个,需要几盆装?
有12个桃子,4个盆装,平均每盆装几个?
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应用题三量之间的关系。
(四)指定数量或数量关系编题
如,指定用算式“4×8”编题。学生编题时不仅要考虑算式的意义,还要注意题目内容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情况,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五)逆改应用题
逆改应用题指在低年级阶段一般根据运算互逆的关系改编。例如,把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把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
例如,原题:“买一本笔记本要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需要多少钱?”改为:“买3本同样的笔记本,用去15元,买一本笔记本要多少钱?”
这种练习,一方面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有益于提高解题能力;另一方面改善学生一贯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六)补充条件或问题编题
这种练习可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相依关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训练的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 ,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已知条件是“数量”,问题是求“单价”,必须补充“总价”。
总之,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说得明白又有利于想得清楚。思想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别人才会理解。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能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清晰、准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去想,更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从语言训练入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雅萍.注重语言训练 促进思维发展[J].快乐阅读,2013(24).
[2]周新洲.如何在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
[3]吕冬梅.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策略[J].科技风,2013(03).
[4]肖传友.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J].青年与社会,2014(6)下.
[5]刘俊岭.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经验谈[J].语数外学习,2013(07).
责任编辑:丁 蔚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单应用题 语言 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表达体现思维的能力,并促进着思维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语言训练带动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低年级学生从口头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
简单应用题是应用题学习的基础,所有复合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成的。解答应用题,需要展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从简单应用题入手,重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将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应用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从语言训练入手发展学生思维的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由浅入深,使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训练可以下面几种方式进行:
一、变换应用题的叙述形式
(一)避免非本质特征词语的干扰
在一、二年级的应用题中,常出现“一共”、“还剩”、 “多多少”、“少多少”等叙述语言,小学生容易把这些词语与算法联系到一起。如:“一共”就是用加法,“还剩”就是用减法等等。这种单一联系代替数量关系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变换应用题的叙述方式,使那些非本质特征的词语时隐时现、时有时无,学生就会懂得在审题时,不能只抠个别词语而应从数量关系上认真分析。
如:“文具店第一天卖出10个文具盒,第二天卖出8个文具盒,两天卖出多少个文具盒?”题目中避免了“一共”这个词,同时还有“卖出”这一容易使学生与减法相连的词的干扰。
(二)换一种方式叙述原题
变换叙述方式的训练还可以给出原题,让学生用另一种方式叙述。如:白天鹅有12只,黑天鹅比白天鹅多8只,黑天鹅有几只?
可变换为:白天鹅有12只,白天鹅比黑天鹅少8只,黑天鹅有多少只?
这两种表述是同一个意思,避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理解,从而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这种变题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二、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把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把数量关系从应用题中抽出来,这是分析应用题的关键,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主要困难。可以采用“一题多说”和“把应用题表述为文字题”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一题多说
如:“8×4=?”让学生口述为:“8乘4得几?”、 “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数是4,积是几?”、“4个8相加得几?”、“8的4倍是几?”……
使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的意义,及乘法算式各部分的联系。
(二)把应用题表述为文字题
如:“有3条船,每条船上坐4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求3个4是多少?”
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把生活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和算式中的数量关系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三、说应用题思维过程
说思维过程,也就是说算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分析推理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说思维过程的基本步骤可按下列顺序进行:
如:有20棵树,每人栽4棵,需要几人栽?
说思维过程:已知条件是“有20棵树,每人栽4棵”,问题是“需要几人栽?”;“20棵树”是“总数”,“每人栽4棵”是“每份数”,“需要几人栽?”是求“份数”,也就是求“把20每4个一份,能分成几份?”;算式是20÷4=5。
四、口述线段图题意
形象、直观是线段图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优势,应用题的线段图由于能直观的反应“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使思路明朗化、简单化,对于学习复合应用题有很大的帮助。这种练习,一举两得。学生往往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说出图意的同时就弄清了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学生口述为:“面粉有8袋,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大米有几袋”?
通过口述学生不仅知道“大米的袋数”也就是求“3个8是多少”,同时也理解了“倍”的意义。
五、编题训练
编题训练是通过学生对编题条件或要求的观察、思考、运用知识、组织语言等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四则运算方法的概念,正确地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并能增加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编题训练可采取多种形式,对编题的要求由淺入深。
(一)模仿编题
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应用题的结构和特征编题。这种练习一般在学生学习了一种新的应用题之后进行,用以巩固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但在学生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编题,使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掌握本质灵活变换编题。
(二)演示编题
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编成应用题。这种练习适合于区分相似类型的应用题。
例如,除法应用题中“平均分”与“包含除”这两种类型,学生不容易区分。教师可手拿8支粉笔,一支一支地分给4个学生。让学生编成应用题。再拿8支粉笔,每人分2支,再让学生编应用题。两次演示可分别编为“8支粉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支?”,“8支粉笔,每人2支,能分给几个人?”。学生通过编题不仅弄清了这两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区分出这两种应用题的异同点。 (三)看图编题
在低年级教学中看图编题是常用的一种练习方式。教师一般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数量,让学生根据图意编题。这种形式易于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看图编题开始可以让学生看一幅图编一道题,以后可以看一幅图编几道题。
例如:
可编为:有4盆桃子,每盆放3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有12个桃子,每盆放3个,需要几盆装?
有12个桃子,4个盆装,平均每盆装几个?
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应用题三量之间的关系。
(四)指定数量或数量关系编题
如,指定用算式“4×8”编题。学生编题时不仅要考虑算式的意义,还要注意题目内容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情况,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五)逆改应用题
逆改应用题指在低年级阶段一般根据运算互逆的关系改编。例如,把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把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
例如,原题:“买一本笔记本要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需要多少钱?”改为:“买3本同样的笔记本,用去15元,买一本笔记本要多少钱?”
这种练习,一方面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有益于提高解题能力;另一方面改善学生一贯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六)补充条件或问题编题
这种练习可帮助学生掌握应用题条件与问题之间相依关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应用题结构训练的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妈妈买了4千克苹果, ,每千克苹果多少元?”已知条件是“数量”,问题是求“单价”,必须补充“总价”。
总之,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说得明白又有利于想得清楚。思想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别人才会理解。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能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清晰、准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去想,更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从语言训练入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雅萍.注重语言训练 促进思维发展[J].快乐阅读,2013(24).
[2]周新洲.如何在教學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
[3]吕冬梅.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策略[J].科技风,2013(03).
[4]肖传友.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J].青年与社会,2014(6)下.
[5]刘俊岭.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经验谈[J].语数外学习,2013(07).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