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cp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寻求更加科学合理且契合当下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并在班级中进行教学实践,得到了丰富的课程改革教学经验. 本文试从苏教版初中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章中的“三角形”部分入手,从合理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总结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点评与感悟.
  [关键词] 课改;三角形;教学设计;感悟;反思
  随着张家港市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活动正在全市中小学热火朝天地进行. 教师秉持着“限时讲授”“合作学习”以及“踊跃展示”这三个基本要求进行有创新意义的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寻求更加科学合理且契合当下学生个性的教学方法,笔者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并在班级中进行教学实践,得到了丰富的课程改革教学經验.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初中数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一章中的“三角形”部分为例,展开教学设计、实践以及反思.
  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45分钟的课堂时间十分宝贵,因此提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只有对课堂进行准确的定位和预设,才能使课堂发挥定向指导、合理调控的作用. 因此,针对“三角形”这一节内容,笔者根据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概念以及三角形内角、顶点、边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证明方法,推广“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
  (3)找出生活中三角形的具体应用,能够运用抽象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此外,还应明确本节知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点评与感悟 制定教学目标并不是手到擒来的简单事,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具体分析. 首先,笔者查阅小学教材后发现,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对三角形的简单概念有所了解,从而确定了本堂课的教学起点;其次,笔者翻阅了最新的中考考点以及典型例题分析,了解了三角形知识点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和级别,调整教学难度;最后,笔者又借鉴经典教案的教学设计原则,结合笔者自己的思考,罗列出以上几个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这种方法确定教学目标更加科学、严谨,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三角形的知识有所了解,因此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了小学课本上的三角形图片,要求学生对比初中教材中的内容,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些小学学过的内容吗?与大家预习的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什么不同呢?”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三角形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 ”有同学回答:“三角形可以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这时笔者再将问题推进一层:“那么,构成三角形的条件有哪些呢?怎样才能判断一个图形到底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陷入了思考. 笔者见状,拿出讲学道具,即若干特定长度的小木棍,先拿出分别为3 cm、4 cm和6 cm长的三根木棒,首尾相接拼成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很快便认出这个图形是三角形,接着笔者再将4 cm长的木棒换成3 cm长的木棒,再次尝试拼成三角形,但怎样都无法拼成一个三角形,并且两根3 cm长的木棒相接即与6 cm长的木棒等长. 最后,笔者将6 cm长的木棒换成8 cm长的木棒,这次不但无法拼接为一个三角形,两根较短的木棒相接,长度还小于第三根木棒的长. 笔者要求学生对以上三个现象做一个总结,给出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模仿笔者刚刚的示范,用笔作为道具进一步尝试. 有的学生很快发现:“只有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相等和大于第三条边都无法构成一个三角形. ”笔者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进而展示出教材给出的三角形的具体概念.
  初中所学的三角形知识与小学阶段的相比,区别在于,初中知识更加趋于抽象化,因此想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离不开对三角形抽象表达的学习. 因此,笔者给出一个标注着字母的平面三角形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如图1,A,B,C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用AB表示三角形的一条边,A和B之间的小写字母c同样是这条边的表示方法,与A对应的三角形的一个角称为∠A,那么模仿这种表示方法,说出该三角形还有哪些其他的边和角.
  学生在有了范例之后,用抽象的方法表示三角形的边和角就简单很多,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再给出一道例题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形的定义.
  点评与感悟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听取了其他老师对此教学环节的评价,有的老师指出,三角形概念的讲授更加注重对三角形概念的操作性说明,需要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个顶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结论的含义. 笔者对此环节想要改进的是,在介绍三角形概念这一环节设置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活动,即让学生自主画出一个包含若干三角形的较复杂图形,借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 为了防止学生将图形处理得过于复杂,笔者应引导学生参考课本上的习题图案来设计自己的图形,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将问题过于复杂化.
  总结与反思
  上一个环节中,笔者在讲授“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结论的运用和证明时,出示了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例题,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还处于初步抽象的阶段,因此全班只有一个学生答对了问题. 首先,这位学生的超前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值得教师表扬. 但笔者认为,仅仅一名学生答对了例题,那么这道例题的设置是失败的,因为其仅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难以解决,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置例题的难度梯度,这就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因此,笔者认为,在相对有难度的例题上,我们应当以学生思考为主,辅以教师的及时干预和逐层引导,以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经过对这一情况的反思,笔者对这一环节的设计做了一定的改进,可利用以下例题进行课堂情境创设.
  例题 下面三组长度的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1)4,5,6;(2)10,8,6;(3)2,3,5;(4)4,5,10.
  由于学生在以上环节已经有了解决该类题型的经验,所以不难说出正确答案,此时笔者进行问题的进一步推广:大家能否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图2)?经过同学们的小组讨论,有的小组仅写出一个不等式,但更多小组写出了三个不等式,即AB BC>AC,AB AC>BC,BC AC>AB. 教师对后一种答案予以肯定和表扬之后,进一步提出一个实际应用性问题:
  实际问题 有一条18 cm长的绳子,现在要用这根绳子围一个等腰三角形. 问:
  (1)能够围成一个其中一条边的长为4 cm的等腰三角形吗?如果能,请说出各边的长;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2)若三角形的腰长为底边长的2倍,计算出各边的长度.
  给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刚才所说的不等式结论来解决问题. 学生们理解题意后拿出纸、笔进行条件分析和演算,教师可在学生计算和思考时巡视并观察学生的动态,五到十分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向组员展示,分析得出多种解法以及最终答案.
  待学生完全理解了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结论写出的三个不等式之后,學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就不难理解了. 笔者只需要对以上三个不等式进行位置变换,就能顺利得出另一结论对应的不等式组,即将不等式左边的一项移到右边,得到AC>BC-AB,AB>BC-AC, BC>AC-BA,BA>AC-BC,CA>AB-CB,CB>AB-CA. 经过教师对这几个不等式的总结,学生立马就能感悟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待学生掌握了这两个重要结论后,笔者趁热打铁,利用例题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运用. 试题为:在△ABC中,AC=5,BC=4,AB=x,(1)求x的取值范围;(2)若AB为最长边,则x的取值范围又是多少?经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就得出了答案,第(1)问的答案是1  点评与感悟 教师在进行例题的选择和设计时,应当重点考虑例题的难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重点分析,对精彩的答题予以表扬.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适应课改趋势,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设计,通过各种课堂实践案例来分析和反思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 动点问题具有复合性的特点,涵盖多个知识点,在思维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引导画图、动静转化、分类讨论的策略,能让学生找准解题“突破口”,切准解题“关键点”,提升解题“全面性”,从而高效地解决“动点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指导  动点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该问题一方面考查了图形变换中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涵盖了三角函数等知识,题型较为复杂,因此大部分学
[摘 要] 核心素养的落地归根到底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有从课程的角度去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与培育途径,核心素养才能够真正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轴两轮”,是指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轴”,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两轮驱动”的课程体系. 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是恰当的,是可以得到实践案例支撑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超越了零散式的研究,形成了课程体系的视角,这就覆盖了初中数学教学几乎所
[摘 要] 文章以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为例,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程学习经历,以其为准绳尝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应用的过程,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锐角;三角函数;问题;过程;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及解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内容
笔者在听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夕阳真美》这篇课文时,要求孩子理解“壮丽”一词是这么引导的:  师:“壮丽”是什么意思啊?  生:“壮丽”是“美丽”的意思。  师:“丽”是美丽的意思,“壮”呢?  生:(无语)  师:“壮”是指“壮观”,那“壮丽”就是——  生:(齐)“壮观美丽”的意思。  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引起了听课老师较大的关注,听课老师在评课时提出了许多想法:多数听课者认为,对“壮丽”一词的
我眼中你的幸福  一个周末,棉花糖和邻居的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可高兴了!话题渐渐地说到了“幸福”上面——  萧 燕:东东,你天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水果吃,而且是随便吃,真幸福!  东 东:这就叫幸福啊?  萧 燕:是啊,我就不能这样享受。妈妈不让我随便吃东西,吃个水果也唠唠叨叨,说菠萝上火不要吃,说西瓜太凉会拉肚子……烦死了!  张子健:幸福?我现在的幸福指数可低了。每天有那么多作业要写,把我
创意改变生活,创意生活一起参与!今天你的一个点子,明天也许就是改变世界的大发明。  从本期开始,棉花糖将邀请同学们来“创意空间”,畅谈你们的奇思妙想。下面有请第一期嘉宾——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欧屋小学四(1)班的同学们。  棉花糖提问:  创可贴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品,可它也不是没有改进的空间,你想在什么地方改进,让创可贴更贴心、好用,更人性化一些呢?  卫春梅:我希望创可贴更环保一些。我们教室里总
[摘 要] 学材再建构源自李庾南老师提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引导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为目标,根据具体的学情,将教材、教辅及其他教学资源等进行重新整合,打破原始章节、单元的限制,重新设计教学单元与学时的教学法.  [关键词] 学材;再建构;初中数学  以李庾南老师的教学理论及方法为指导,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笔者深刻体会到了该教学方法给教与学带来的积极作用,其成效尤其体现在章节起始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思维是智慧生长的原动力. 由此可见,“问题”的研究和实施在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中的重要性. 学生的问题意识亦是我们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的一项固有素养,它不仅表现出学生参与思维的欲望,还表现出学生参与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间接性反馈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状态的一种指标.  [关键词] 问题意识;思维;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是一项重要的素养,初中数学教
[摘 要] 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型课堂是保证自主学习的重要思路. 利用“教学案”打造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型课堂,需要高度重视策略的作用. 本文论述了“程式化”策略、“教学案”策略,以及有效评价的策略,并结合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面对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教学案”的视角看初中数学教
[摘 要]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它是在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 发现;思考;分享;反思  新课改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