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 名:《激活组织》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时 间: 2017年5月
“所有公司都难逃一死,所有城市都近乎不朽。”这是凯文·凯利在《技术元素》一书中的一个论断。
因为公司的成长逻辑遵循着有机体的生长周期规律,好像人一样,有发展也有衰退。而城市则构筑了自我不断动态扩张的生态系统,在变化中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凯文·凯利更将视野放开,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无中生有”的九条规律,为终极生态系统的扩张奥秘追本溯源。然后视野一收,他竟然从现代公司里正在发生的事情中,找到了这九条规律存在的依据:它们都致力于打破边界、内向成长。
他进而判断,在互联网时代,控制会很快失灵,具有动态平衡的眼光才有利于组织茁壮成长。公司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事业的影响可以绵延不绝,这也正是人们所说信息时代更趋于人本回归的原因。
凯文·凯利总结的大自然生长的九条规律,从无中生有,到变自生变,这种变化本身是结构化的。所以,大型复杂系统的做法就是协调变化。当多个复杂系统构成一个特大系统时,每个系统就开始产生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如果你要做到从“无”中生出更多的“有”,就必须要有能自我变化的规则。
华为就是一个典型。
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组织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任正非将单个华为人的核心能力与组织的核心能力聚合,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被任正非称之为“狼性”。关于对组织力量的理解,任正非对华为人(甚至包括华为下游供应商)赋予了公平原则、利益共享。他在危难时期承诺:“绝不让利益共同体吃亏”,以及“我不知道我們的路能走多好,这需要全体员工的拥护,以及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我相信由于我的不聪明,引出来的集体奋斗与集体智慧,若能为公司的强大,为祖国、为世界做出一点贡献,20多年的辛苦就值得了”。
由此可见,华为的力量来源于组织整体,而绝非个人。这也是华为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是任正非创造的华为组织整体的可持续力量。
任正非曾感慨道:“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能摸得到时代的脚。”
这段话曾给我巨大的震撼,因为在这之前我一直推崇另外一种观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成为巨人”。而现在任正非的观点让我理解到了一个人的渺小,更清晰地明白在一个巨大变化的环境中,只有认识到个人的局限,并借助于组织的力量才会与环境互动,而这也是华为能够驾驭变化的本质驱动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组织对于个体价值发挥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个体对此的渴求与企盼。我们需要基于组织管理的视角,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帮助组织管理者创造出真正的“共享价值平台”,从而赋能给组织内的每个成员,让每个成员能够感受到价值创造的可能与成长。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和新希望六和的同事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全新挑战。
公司最早是从饲料生产与销售起家的,后来逐渐发展壮大。公司多年来持续优化产品价值与成本,帮助养殖户降低成本,缩短响应周期,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并提供技术服务。通过这些努力,新希望六和成为中国农牧行业第一名,也奠定了其在饲料业务中的核心优势,并借此进入全球市场。但从2012年开始,整个行业发生了巨变,产能过剩、养殖规模化、消费者更关注食品安全、国家监管政策深化、谷物全球供应格局形成、行业技术进步以及新进入者,这一系列变化对新希望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此时,大家忽然发现,之前所有的经验似乎都无法应对新的挑战,甚至所拥有的核心优势,可能已经成为新发展的障碍。这意味着公司需要转型,需要开辟新业务。同时,也意味着公司以及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建立新的核心能力,才能让个体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时代。一方面,个体变得更加强大,个体所拥有的知识、能力、信息以及独立的程度,使得个体更加明确地了解到自己的需求与价值;另一方面,组织变得更加强大,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平台、机会以及聚合影响力的程度,使得组织更加明确地了解到自己的属性与价值。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存在,却有着另一层意义需要我们理解,那就是拥有强大个体的组织,会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来驾驭不确定性;而强大的个体更需要嫁接在一个强大的组织平台上,才会释放出个体巨大的价值。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集合智慧的时代。
编辑推荐
《万科模式》
华生
东方出版社,2017年5月
我在读:从2015年7月,前海人寿第二次举牌万科,宝万之争便正式拉开序幕。直到现在,万科之争都还未尘埃落定,万科董事会换届仍悬而未定。万科股权控制权之争及股东与董事会、管理层和事业合伙人的激战,一波三折,争论的核心终归结到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规范的制度建设问题。
可以说,万科之争为人们上了真实生动、惊心动魄的一课。作为万科的独立董事,万科之争的当事人和焦点人物之一,作者亲历其中又不失研究者身份的理性意见,许多已经转化为政策,成为难得的理论同时推动实践的重要力量。
作者在本书中详细讲述了宝万之争的始末,并针对国企改革和上市公司治理发表了独到见解和建议。通过将中国内地与美、德、日、法等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情况做对比分析,作者还提出了改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证券市场规范的制度设计建议。本书一再追问,以“一股独大”为特征的中国证券市场,能否以宝万之争这样一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公共事件为契机,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之路?在中文世界里,这样的问题很可能是第一次得到如此系统的讨论。
编辑 陈俊伶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