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目前,尽管我们的小学作文改革和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问题仍存在。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作文教学仍然是公认的难题。一方面,教师害怕教作文,对作文教学束手无策,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教师们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怎样使语言写得漂亮……可以说教师们煞费苦心。更有甚者,对于一些写不好作文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在应试时也能取得高分,教师们只好走一条捷径即让学生背诵范文。另一方面,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习作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为完成老师的作业而作文,为应试而作文。
正是认识到我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教学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克服了为作文而作文的学科本位的弊端,突出了“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发现,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看书学习、游戏聊天、考试比赛、甚至吵嘴打架等,这些是令人愉快抑或令人烦恼的,但却都是真实的,把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写进文章,就是很好的材料。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作文时仍然在喊没有材料。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有作文,作文处处皆生活。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万物春发秋实、人的起卧衣食,皆为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写人不一定非要“高、大、全”式的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平凡小人物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 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就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
二是体验生活,参与活动,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三个方面入手,设计活动方案,丰富学生生活。
(1)营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 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现实,投入生活,挖掘写作泉眼,从而使学生脑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写作的“活水”。比如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如红海滩、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鼎翔风景区等,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自然风光美;带领学生参观消防队,让学生体验消防战士的工作,增加消防知识;节假日, 我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给老人表演唱歌、跳舞、小品等节目,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我还组织学生分小组在自己家附近宣传环保知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爱心得到了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同时又为他们写作之河不断的输送活水, 让学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佳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如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
(2)营造家庭生活的良好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活动能为学生作文提供甘甜醇美的鲜活泉水。学期初,我都会给家长一封信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知家长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经常在家中组织开展一些益智有趣、孝敬长辈的活动, 不仅活跃家庭气氛, 增进亲情, 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活跃,作文随之言之有情。如每周末,我都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各种棋类比赛等。我更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资源让孩子们和家人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时,我布置学生亲手给妈妈做贺卡,表达对妈妈的感谢及祝福;五一劳动节时,让学生替妈妈做一天的家务事;中秋节时,我布置学生晚上和爸爸妈妈一同赏月。元旦,让学生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召开一场别开声面的家庭联欢会等。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经常在学校、家庭、社会开展一些益智益能、健康文明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質, 又能使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源头活水”, 让同学们真正做到“吾手写吾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
三是积累生活,厚积薄发,培养学生获取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材料的能力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不无启发与教育。参加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不及时把当时的场景及内心感受记下来,过后就忘了甚至是没兴趣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看了一个有趣的电影,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交了一位好朋友,当时总是想说给别人听听,但隔了一段时间后——甚至是一两个钟头后,就没有这个兴致了,无所谓了。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做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并且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活动之后,更应该指导学生马上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为此,开学初我便动员班里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随身备用的笔记本,有意识地去养成自己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一个月下来,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坚持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不少细心的学生还能逐周对所记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写作时备用。
鉴于学习生活的紧张,学生直接获取的资源必竟有限,所以还要拓展阅读空间,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因此,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语句和精美片段,记古今中外的事例,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录自己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为了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爱好,我还再班级开展“读书汇报会”、“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和爸爸妈妈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大量的读书不仅使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增长智能、陶冶情操,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观察、思维的方法。
四是留住生活,加强练笔,坚持让学生“写实”和“写话。”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光靠教材每学期的八篇习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增加课内的写作量,加强练笔。同时,对学生的习作要坚持让他们“写实”和“写话”。“写实”,是从内容方面说的,即提倡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提倡写现实生活和为生活需要而写。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当作训练学生的生存技能来考虑,指导学生写一些调查报告,写一些研究论文,写一写广告、小新闻,写一点产品说明书,写一写自己的科技小试验报告等等。这样,就把作文教学与科技试验结合起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与生活生存应用结合起来。只有把作文教学当作一种生存技能的理念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我们才能改变传统的共性作文的思路和做法,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写话”,是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讲的。是说文字要口语化,要力求让学生用自己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文章,写出来的文字要像自己平时口头说话那样,不矫饰也不做作。教师要给学生解脱一切束缚,把作文命题权还给学生, 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让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给学生较大的习作空间。久而久之,学生把作文由一种学习任务变成一种生活兴趣,就会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作文”就是要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
正是认识到我国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作文教学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新课标的这些要求克服了为作文而作文的学科本位的弊端,突出了“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发现,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看书学习、游戏聊天、考试比赛、甚至吵嘴打架等,这些是令人愉快抑或令人烦恼的,但却都是真实的,把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写进文章,就是很好的材料。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作文时仍然在喊没有材料。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生活处处有作文,作文处处皆生活。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春夏秋冬、万物春发秋实、人的起卧衣食,皆为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写人不一定非要“高、大、全”式的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平凡小人物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 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就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东西。
二是体验生活,参与活动,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三个方面入手,设计活动方案,丰富学生生活。
(1)营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环境,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 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现实,投入生活,挖掘写作泉眼,从而使学生脑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写作的“活水”。比如我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如红海滩、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鼎翔风景区等,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自然风光美;带领学生参观消防队,让学生体验消防战士的工作,增加消防知识;节假日, 我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给老人表演唱歌、跳舞、小品等节目,受到老人们的欢迎;我还组织学生分小组在自己家附近宣传环保知识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爱心得到了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同时又为他们写作之河不断的输送活水, 让学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佳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如芝麻开花那样节节高。
(2)营造家庭生活的良好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的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活动能为学生作文提供甘甜醇美的鲜活泉水。学期初,我都会给家长一封信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知家长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经常在家中组织开展一些益智有趣、孝敬长辈的活动, 不仅活跃家庭气氛, 增进亲情, 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维活跃,作文随之言之有情。如每周末,我都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各种棋类比赛等。我更利用中国传统的节日资源让孩子们和家人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时,我布置学生亲手给妈妈做贺卡,表达对妈妈的感谢及祝福;五一劳动节时,让学生替妈妈做一天的家务事;中秋节时,我布置学生晚上和爸爸妈妈一同赏月。元旦,让学生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召开一场别开声面的家庭联欢会等。
总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经常在学校、家庭、社会开展一些益智益能、健康文明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質, 又能使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源头活水”, 让同学们真正做到“吾手写吾心”“我笔诉真情”,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
三是积累生活,厚积薄发,培养学生获取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材料的能力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老一辈作家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不无启发与教育。参加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果不及时把当时的场景及内心感受记下来,过后就忘了甚至是没兴趣了。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看了一个有趣的电影,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交了一位好朋友,当时总是想说给别人听听,但隔了一段时间后——甚至是一两个钟头后,就没有这个兴致了,无所谓了。因此, 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做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并且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尤其是在活动之后,更应该指导学生马上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为此,开学初我便动员班里每位同学准备一个随身备用的笔记本,有意识地去养成自己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的好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一个月下来,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坚持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不少细心的学生还能逐周对所记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便写作时备用。
鉴于学习生活的紧张,学生直接获取的资源必竟有限,所以还要拓展阅读空间,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因此,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摘抄优美语句和精美片段,记古今中外的事例,记录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录自己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为了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爱好,我还再班级开展“读书汇报会”、“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和爸爸妈妈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大量的读书不仅使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增长智能、陶冶情操,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观察、思维的方法。
四是留住生活,加强练笔,坚持让学生“写实”和“写话。”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光靠教材每学期的八篇习作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应该适当地增加课内的写作量,加强练笔。同时,对学生的习作要坚持让他们“写实”和“写话”。“写实”,是从内容方面说的,即提倡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提倡写现实生活和为生活需要而写。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当作训练学生的生存技能来考虑,指导学生写一些调查报告,写一些研究论文,写一写广告、小新闻,写一点产品说明书,写一写自己的科技小试验报告等等。这样,就把作文教学与科技试验结合起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与生活生存应用结合起来。只有把作文教学当作一种生存技能的理念放在教学的第一位,我们才能改变传统的共性作文的思路和做法,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写话”,是从文章语言表达方面讲的。是说文字要口语化,要力求让学生用自己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文章,写出来的文字要像自己平时口头说话那样,不矫饰也不做作。教师要给学生解脱一切束缚,把作文命题权还给学生, 不规定内容,不规定题目,让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给学生较大的习作空间。久而久之,学生把作文由一种学习任务变成一种生活兴趣,就会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生活作文”就是要注重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