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排演是声乐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手段。本文中,笔者结合此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校内排演,从高雅艺术进校园、人格塑造担责任、歌剧普及众力推、声乐人才重应用等几个大的方面分析了歌剧排演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歌剧排演;再别康桥;声乐教育
剧目排练课是我院声乐系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发声方法、积累一定声乐曲目的基础上的进阶教育。笔者在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承担声乐专业课的同时,也担任剧目排练课指导老师。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歌剧教学实践后,于2016年6月在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厅由2013级声乐表演班排演了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演出虽然不甚成熟,却是对歌剧教学一次很好的初探。
一、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简介
(一)创作背景
小剧场歌剧的应运而生不是偶然,它更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更适合在小剧场进行演出,更易于在广大校园内进行传承,也更能满足群众观看歌剧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学院教师陈蔚在本来为哈尔滨歌剧院委约创作的四幕歌剧《林徽因》的基础上编剧并导演、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周雪石作曲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2001年12月于北京人艺小剧场公演,并连演25场,在歌剧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二)剧情简介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表现的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挣扎。剧中人物有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胡适。弘扬这些同时代、共命运的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和高尚情操。
二、排演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意义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
“艺术是人类历史中沉淀的宝贵财富,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艺术带来的福祉。”[1]中国民族歌剧作为健康高雅艺术的门类之一,在校园内的传播具有良好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过程中,我们重视宣传中国歌剧的艺术普及,引导观众们恰当的看待歌剧、理解人文精神、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二)良好人格再塑造
中国民族歌剧内容广泛,社会反响深远,通过塑造一个个感人的形象,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剧中人物——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陆小曼、以及剧情中涉及到的胡适、金岳霖,都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文学界的名流。他们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学术成就等历史背景,是这部歌剧音乐创作的重要依据。”[2]“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这些受西方教育,在旧文化社会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知识分子,却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而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新社会、新政权、新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准确传达,经过了历史的变迁仍然那样耀眼。他们对民族形式的挖掘和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保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令人省醒。”[3]学生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了积极有益的教育。
(三)歌剧普及众力推
歌剧排演者以及观看过歌剧演出的大学观众们,是专业歌剧的潜在观众群,更是我国歌剧事业得以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在未来的进程中,中国歌剧教育势必要普及到每一个高校的校园,而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进入校园的排演正是我们前进的第一步。这次排演无论是从校园歌剧的参与者角度,还是从它对推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作用方面来理解,校内歌剧排演的意义都是极其深远的。
(四)声乐人才重应用
声乐表演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发声技巧和演唱能力,兼具表演、教学以及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功的歌剧排演是对学生专业训练成果的检验和展示,更是声乐学习者从课堂走向舞台的阶梯。体验和经历过歌剧排演的宝贵经验在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人生道路提高了竞争的自信和实力。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演唱素质。“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是以能浸透人的灵魂的歌唱为主,并辅之以戏剧语言的一种综合性艺术”[4]在这次歌剧排演中,虽然采用的是钢琴伴奏清唱的形式,但是参演学生能从以前机械式歌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探索的前进,每个表演者都会自觉地去了解整部歌剧的发展脉络,琢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年龄特征,许多平时演唱缺乏感情的同学,到了歌剧排练课上都能随着剧情发展投入的进行演唱。实践证明,歌剧排演是提高学生综合演唱素质的有效途径。
2.提高了舞台表演能力。我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二年级设有舞台表演课,到三年级设有剧目排练课,笔者在教学中从一些小品和话剧片段到歌剧排练,逐步深入进教学实践,经常组织学生观摩同一剧目的不同版本,仔细讲解舞台上的每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表演上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通过这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给学生不仅提供了登台演唱的机会,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舞台感和驾驭舞台表现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歌剧表演上得到提升。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一部歌剧的排演需要全剧组人员的通力合作,需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相处,从确定曲目以及参演人员、到歌唱、表演、合伴奏、走台、彩排到最后的演出,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相互促进,每个同学的专业学习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在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院校目前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关于歌剧表演的艺术实践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我们可以把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看做一个起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排演出更多的校园版歌剧,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声乐人才,这才是此次排演最积极深刻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祺.歌剧欣赏十八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2]周雪石.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J].歌唱艺术研究,2001,(6).
[3]水儿编剧.再别康桥剧本后记[J].2000,(5).
[4]《新世纪青少年艺术素质培养丛书》编委会编.歌剧入门与鉴赏[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
作者简介:韩荣荣(1985—),女,甘肃靖远人,艺术硕士,讲师,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
【关键词】歌剧排演;再别康桥;声乐教育
剧目排练课是我院声乐系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发声方法、积累一定声乐曲目的基础上的进阶教育。笔者在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承担声乐专业课的同时,也担任剧目排练课指导老师。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歌剧教学实践后,于2016年6月在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厅由2013级声乐表演班排演了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演出虽然不甚成熟,却是对歌剧教学一次很好的初探。
一、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简介
(一)创作背景
小剧场歌剧的应运而生不是偶然,它更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更适合在小剧场进行演出,更易于在广大校园内进行传承,也更能满足群众观看歌剧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学院教师陈蔚在本来为哈尔滨歌剧院委约创作的四幕歌剧《林徽因》的基础上编剧并导演、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周雪石作曲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2001年12月于北京人艺小剧场公演,并连演25场,在歌剧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二)剧情简介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表现的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挣扎。剧中人物有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胡适。弘扬这些同时代、共命运的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和高尚情操。
二、排演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意义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
“艺术是人类历史中沉淀的宝贵财富,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艺术带来的福祉。”[1]中国民族歌剧作为健康高雅艺术的门类之一,在校园内的传播具有良好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过程中,我们重视宣传中国歌剧的艺术普及,引导观众们恰当的看待歌剧、理解人文精神、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二)良好人格再塑造
中国民族歌剧内容广泛,社会反响深远,通过塑造一个个感人的形象,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剧中人物——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陆小曼、以及剧情中涉及到的胡适、金岳霖,都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文学界的名流。他们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学术成就等历史背景,是这部歌剧音乐创作的重要依据。”[2]“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这些受西方教育,在旧文化社会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知识分子,却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而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新社会、新政权、新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准确传达,经过了历史的变迁仍然那样耀眼。他们对民族形式的挖掘和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保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令人省醒。”[3]学生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了积极有益的教育。
(三)歌剧普及众力推
歌剧排演者以及观看过歌剧演出的大学观众们,是专业歌剧的潜在观众群,更是我国歌剧事业得以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在未来的进程中,中国歌剧教育势必要普及到每一个高校的校园,而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进入校园的排演正是我们前进的第一步。这次排演无论是从校园歌剧的参与者角度,还是从它对推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作用方面来理解,校内歌剧排演的意义都是极其深远的。
(四)声乐人才重应用
声乐表演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发声技巧和演唱能力,兼具表演、教学以及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功的歌剧排演是对学生专业训练成果的检验和展示,更是声乐学习者从课堂走向舞台的阶梯。体验和经历过歌剧排演的宝贵经验在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人生道路提高了竞争的自信和实力。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演唱素质。“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是以能浸透人的灵魂的歌唱为主,并辅之以戏剧语言的一种综合性艺术”[4]在这次歌剧排演中,虽然采用的是钢琴伴奏清唱的形式,但是参演学生能从以前机械式歌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探索的前进,每个表演者都会自觉地去了解整部歌剧的发展脉络,琢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年龄特征,许多平时演唱缺乏感情的同学,到了歌剧排练课上都能随着剧情发展投入的进行演唱。实践证明,歌剧排演是提高学生综合演唱素质的有效途径。
2.提高了舞台表演能力。我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二年级设有舞台表演课,到三年级设有剧目排练课,笔者在教学中从一些小品和话剧片段到歌剧排练,逐步深入进教学实践,经常组织学生观摩同一剧目的不同版本,仔细讲解舞台上的每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表演上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通过这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给学生不仅提供了登台演唱的机会,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舞台感和驾驭舞台表现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歌剧表演上得到提升。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一部歌剧的排演需要全剧组人员的通力合作,需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相处,从确定曲目以及参演人员、到歌唱、表演、合伴奏、走台、彩排到最后的演出,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相互促进,每个同学的专业学习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在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院校目前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关于歌剧表演的艺术实践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我们可以把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看做一个起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排演出更多的校园版歌剧,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声乐人才,这才是此次排演最积极深刻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祺.歌剧欣赏十八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2]周雪石.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J].歌唱艺术研究,2001,(6).
[3]水儿编剧.再别康桥剧本后记[J].2000,(5).
[4]《新世纪青少年艺术素质培养丛书》编委会编.歌剧入门与鉴赏[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
作者简介:韩荣荣(1985—),女,甘肃靖远人,艺术硕士,讲师,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