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排演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剧排演是声乐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的重要教学实践手段。本文中,笔者结合此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校内排演,从高雅艺术进校园、人格塑造担责任、歌剧普及众力推、声乐人才重应用等几个大的方面分析了歌剧排演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歌剧排演;再别康桥;声乐教育
  剧目排练课是我院声乐系为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学生在掌握基本发声方法、积累一定声乐曲目的基础上的进阶教育。笔者在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承担声乐专业课的同时,也担任剧目排练课指导老师。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歌剧教学实践后,于2016年6月在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厅由2013级声乐表演班排演了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演出虽然不甚成熟,却是对歌剧教学一次很好的初探。
  一、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简介
  (一)创作背景
  小剧场歌剧的应运而生不是偶然,它更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更适合在小剧场进行演出,更易于在广大校园内进行传承,也更能满足群众观看歌剧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学院教师陈蔚在本来为哈尔滨歌剧院委约创作的四幕歌剧《林徽因》的基础上编剧并导演、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周雪石作曲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在2001年12月于北京人艺小剧场公演,并连演25场,在歌剧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二)剧情简介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表现的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挣扎。剧中人物有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陆小曼、金岳霖、胡适。弘扬这些同时代、共命运的知识分子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和高尚情操。
  二、排演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意义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
  “艺术是人类历史中沉淀的宝贵财富,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艺术带来的福祉。”[1]中国民族歌剧作为健康高雅艺术的门类之一,在校园内的传播具有良好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过程中,我们重视宣传中国歌剧的艺术普及,引导观众们恰当的看待歌剧、理解人文精神、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二)良好人格再塑造
  中国民族歌剧内容广泛,社会反响深远,通过塑造一个个感人的形象,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剧中人物——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陆小曼、以及剧情中涉及到的胡适、金岳霖,都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文学界的名流。他们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学术成就等历史背景,是这部歌剧音乐创作的重要依据。”[2]“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这些受西方教育,在旧文化社会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知识分子,却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而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新社会、新政权、新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准确传达,经过了历史的变迁仍然那样耀眼。他们对民族形式的挖掘和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保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令人省醒。”[3]学生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了积极有益的教育。
  (三)歌剧普及众力推
  歌剧排演者以及观看过歌剧演出的大学观众们,是专业歌剧的潜在观众群,更是我国歌剧事业得以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在未来的进程中,中国歌剧教育势必要普及到每一个高校的校园,而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进入校园的排演正是我们前进的第一步。这次排演无论是从校园歌剧的参与者角度,还是从它对推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作用方面来理解,校内歌剧排演的意义都是极其深远的。
  (四)声乐人才重应用
  声乐表演人才,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发声技巧和演唱能力,兼具表演、教学以及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功的歌剧排演是对学生专业训练成果的检验和展示,更是声乐学习者从课堂走向舞台的阶梯。体验和经历过歌剧排演的宝贵经验在不同程度上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人生道路提高了竞争的自信和实力。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演唱素质。“歌剧是以音乐为中心要素的综合性高雅艺术,是以能浸透人的灵魂的歌唱为主,并辅之以戏剧语言的一种综合性艺术”[4]在这次歌剧排演中,虽然采用的是钢琴伴奏清唱的形式,但是参演学生能从以前机械式歌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探索的前进,每个表演者都会自觉地去了解整部歌剧的发展脉络,琢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年龄特征,许多平时演唱缺乏感情的同学,到了歌剧排练课上都能随着剧情发展投入的进行演唱。实践证明,歌剧排演是提高学生综合演唱素质的有效途径。
  2.提高了舞台表演能力。我院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二年级设有舞台表演课,到三年级设有剧目排练课,笔者在教学中从一些小品和话剧片段到歌剧排练,逐步深入进教学实践,经常组织学生观摩同一剧目的不同版本,仔细讲解舞台上的每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表演上给学生发挥的空间。通过这次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排演,给学生不仅提供了登台演唱的机会,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舞台感和驾驭舞台表现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在歌剧表演上得到提升。
  3.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一部歌剧的排演需要全剧组人员的通力合作,需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相处,从确定曲目以及参演人员、到歌唱、表演、合伴奏、走台、彩排到最后的演出,同学们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帮互助,相互促进,每个同学的专业学习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在我国高等师范类音乐院校目前的声乐教学体系中,关于歌剧表演的艺术实践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我们可以把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看做一个起点,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排演出更多的校园版歌剧,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声乐人才,这才是此次排演最积极深刻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沈祺.歌剧欣赏十八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2]周雪石.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J].歌唱艺术研究,2001,(6).
  [3]水儿编剧.再别康桥剧本后记[J].2000,(5).
  [4]《新世纪青少年艺术素质培养丛书》编委会编.歌剧入门与鉴赏[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
  作者简介:韩荣荣(1985—),女,甘肃靖远人,艺术硕士,讲师,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视唱是视唱者(审美主体)对视唱曲(审美客体)的音响再现和内涵表达,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活动。视唱本身是既是审美活动又是立美活动。视唱活动中丰富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能够促进视唱者的审美鉴赏力的发展。  【关键词】视唱;审美活动;审美体验;立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视唱是音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不论是在专业院校还是业余学习中,这种重要性似乎更多地体现于视唱作为“
期刊
【摘要】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新兴媒体产业的出现,这些宝贵资源  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何更有效的传承和保护“非遗”,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蒲剧”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同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蒲剧;延续;塑造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蒲剧”居山西四大梆子腔之首,是考察山西戏曲文化的 鲜活资料,然而
期刊
【摘要】音乐课上女孩子们都表现的非常积极,男孩子们的表现就稍微弱了些,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男孩子喜欢上音乐课,真正爱上音乐课呢?我的做法是先探究男孩子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然后再根据小男孩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教学:一、用爱心跟耐心建立跟学生的良好师生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二、常规训练必不可少,能让课堂有效的完成。三、让游戏走进音乐课堂四、尊重孩子,在教学中灵活应对。  【关键词】男
期刊
【摘要】高士杰先生的《从三个方面试论音乐的特殊性》写作于1981年10月,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时期,大多数人更愿意去过平稳安定的生活,而很少有人去深入探讨艺术或哲学的观点,高士杰先生能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对音乐美学的思想进入深入研究,这种精神与勇气值得我们去学习。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来有些观点已经显得有些老套过时,而且到了现在,也很少有人喜欢去研究较为教条的音乐的审美特征,但是它能从音乐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中学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以及当代中学生对日益丰富多元音乐的需求。因此,互动式创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成为新课改形势下的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融入音乐课堂,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本文介绍了律动式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能够“玩”和“看”音乐,通过参与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以及团
期刊
【摘要】生命因音乐而精彩,生命因舞蹈而灵动。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中,音乐与舞蹈是我们工作与学习的点缀。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单一的音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他们需要更丰富的艺术形式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舞蹈,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舞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提到舞蹈,自然离不开音乐,它们就像一对孪生姐妹,亲密无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落实程度的不断加深,合唱教学逐渐成为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佳的教育方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出合唱教学模式教学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教育质量高低。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声乐律动,心随我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  【关键词】声乐;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当
期刊
【摘要】本文拟以拉威尔作品中弦乐组写作思维方式为探讨对象,通过以音响化的谱面记载表现形式来分析和观察拉威尔对于各种音响效果的处理并探究其结构思维,从而实现对“拉威尔式”风格一个思维性的把握,还根据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考察,再此基础上就“拉威尔式”风格和结构进行初部探讨。  【关键词】拉威尔;配器;音色;音响效果;结构;思维  一、拉威尔的作品创作  约瑟夫-莫里斯·拉威尔(Joseph-Mauric
期刊
【摘要】运用钢琴来演绎的中国民歌,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这种独特的演绎方式也充分的展现出了我国民族音乐当中的音乐意蕴。运用钢琴来演绎中国民歌不仅需要演奏者具有丰富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时还要求演奏者体会到民族音乐当中的深刻民族文化内涵,在演绎中创新,通过演绎方式的创新使我国的民族音乐与钢琴演奏方式更好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钢琴在民族音乐演绎中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彰显出我国民族音乐中
期刊
【摘要】德彪西是法国伟大的印象主义作曲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继往开来的作曲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24首前奏曲处于其作品产出的中后时期,可以说是他个人风格的极大体现。24首前奏曲分为两集出版,每集12首,其中第二部分不仅仅是第一部分的延续或扩大,增添了新的内容。  全文通过简析二部NO.8,对德彪西独的创作风格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对其演奏要求进行具体探究,最大程度上贴近于作者对曲子的初衷,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