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都强调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前两个目标毋容质疑都实现得比较好,但第三个目标的达成都差强人意,实际上我认为第三个目标对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原因如下:
一、初中生正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认识正逐渐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对事物的判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有了真善美的判断意识和初步的价值取向。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思想形成过程中出现偏差,这也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二、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不是很好,许多学生双亲在外面打工,留守学生较多,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增多,这些学生基本上无人监护,或是由爷爷奶奶监护(这种监护有名无实)缺少监护的学生更容易粘染不良习气,价值观扭曲。这些学生平时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与老师接触时间最多,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形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是承担着思想教育的光荣使命。政治课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更要做自觉的教育者,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时刻不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空洞的说教,因为它无法触动学生心灵,这就要求我们能结合教育内容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或通过真实事例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帮助学生形成道德知识、意志、情感,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如何做到呢?
首先,情境事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选择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让学生感觉到真实可信,才能触动学生心灵。情境或事例代表的德育目标要贴近生活,不能片面强调“高、全”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次上课在给学生讲行为养成教育,我从各组抽一人通过演讲的方式,讲一讲自己是怎样认识认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前我悄悄将一独凳放在左边(学生上讲台必过之地)其中前三位同学,跨过凳子上台演讲而最后一位同学路过凳子时扶起独凳,上台演讲,四名同学演讲都比较精彩,都对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说了自己的认识,演讲结束我要求选一名优胜者,结果同学所选对象并非扶起独凳之人,最后总结时我谈了自己的感想,并把优胜称号给了扶起独凳的同学,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随后掌声雷动,我的目的达到了。行动胜于语言。
其次,要贴近时代,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道德有时代的烙印,汶川地震后。一次在课堂上我提问:作为中学生当地震、火灾发生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许多同学回答说,学习抗震小英雄,先救助他人,不能学“范跑跑”。我听了很感动,但我还是告诉学生正确的是: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应首先想到的是怎样逃生,只有保全了生命才有机会帮助、救助更多的人,首先逃生不是道德问题,不是品质问题,因为你们是未成年人,学生引起了思考。
再次,应贴近教材。情境、事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贴近教材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
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性,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利用政治课德育教育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人生的启迪。让思想政治课永远闪烁着德育的光芒,照亮学生人生之路。
一、初中生正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事物的认识正逐渐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对事物的判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有了真善美的判断意识和初步的价值取向。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在思想形成过程中出现偏差,这也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二、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普遍不是很好,许多学生双亲在外面打工,留守学生较多,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增多,这些学生基本上无人监护,或是由爷爷奶奶监护(这种监护有名无实)缺少监护的学生更容易粘染不良习气,价值观扭曲。这些学生平时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与老师接触时间最多,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学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形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是承担着思想教育的光荣使命。政治课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更要做自觉的教育者,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时刻不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顺利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空洞的说教,因为它无法触动学生心灵,这就要求我们能结合教育内容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体验感悟或通过真实事例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帮助学生形成道德知识、意志、情感,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如何做到呢?
首先,情境事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选择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让学生感觉到真实可信,才能触动学生心灵。情境或事例代表的德育目标要贴近生活,不能片面强调“高、全”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次上课在给学生讲行为养成教育,我从各组抽一人通过演讲的方式,讲一讲自己是怎样认识认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前我悄悄将一独凳放在左边(学生上讲台必过之地)其中前三位同学,跨过凳子上台演讲而最后一位同学路过凳子时扶起独凳,上台演讲,四名同学演讲都比较精彩,都对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说了自己的认识,演讲结束我要求选一名优胜者,结果同学所选对象并非扶起独凳之人,最后总结时我谈了自己的感想,并把优胜称号给了扶起独凳的同学,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随后掌声雷动,我的目的达到了。行动胜于语言。
其次,要贴近时代,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道德有时代的烙印,汶川地震后。一次在课堂上我提问:作为中学生当地震、火灾发生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许多同学回答说,学习抗震小英雄,先救助他人,不能学“范跑跑”。我听了很感动,但我还是告诉学生正确的是: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应首先想到的是怎样逃生,只有保全了生命才有机会帮助、救助更多的人,首先逃生不是道德问题,不是品质问题,因为你们是未成年人,学生引起了思考。
再次,应贴近教材。情境、事例是为教学服务的,只有贴近教材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
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性,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利用政治课德育教育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人生的启迪。让思想政治课永远闪烁着德育的光芒,照亮学生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