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校本化;意义;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79—01
所谓模式,就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伴随着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探讨,有关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进入我们的视野,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学校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谈谈对其问题的思考。
一、学校建构教学模式的意义
1. 学校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形成特色学校。国内知名学校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学校特色,提高了办学质量,所以,要构建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来推动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学校特色,進而提高办学质量。
2. 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舞台是课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体现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如若每个教师都能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全面发展。任何教学模式的建构都是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基点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扎实有效,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思考、探究、收获的快乐,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模式建构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是“基于校本”,而非照搬。不同的学校师资、生源、设施,学校的教学思想、方法、风格等方面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完全照搬、移植别人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效果也必然不同。所以,各学校探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时不能照搬,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2. 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是“基于思想”,而非形式。许多学校在选择与运用某种教学模式时,对这种模式背后的支撑性教育思想理论了解甚少,而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运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上,仅取其“形”而舍其“神”,结果往往是机械模仿,舍“本”逐“末”,忽视了从深层次上领会模式的思想精髓。不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就总结出一套又一套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盲目性的。最终,总结出的模式既不能反映教学规律,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持续发展。
3. 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是“基于实践”,而非僵化。人们对于教学模式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倾向:一是过于具体,二是过于单一。事实上,所推行的教学模式越是具体、单一,这种改革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就越容易受到怀疑。因为这样的改革方案常常忽视了教学模式上通理论、下达实践的中介性质,只基于操作技术而学习,学到的只是缺乏灵性的教条。因此,应该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生搬硬套造成的水土不服之类的弊端,在实践中检验,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入模”到“出模”,实现了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嬗变
1. 从“建模”到“入模”,是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探究中完成了校本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之后,教师先要学会“入模”。所谓的“入模”是说要让教师学会走进教学模式、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教学模式。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这就像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首先,要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认识,达成共识,在许多学校“同质化”的情况下,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其次,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让老教师、骨干教师先外出学習、考察先进的教学模式,使这些在学校有影响的教师首先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进而扩展到全体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再次,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上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使全体教师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最后,还要深入开展教学流程的研究,引导教师总结、整理经验,狠抓细节操作,构建自己学科的新模式的教学流程。
2. 从“入模”到“出模”,是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运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即“出模”。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都会有一些好的环节、做法、教法保留下来,成为宝贵的经验;而一些不适合本校需要的部分则会被改进或摒弃。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践中,还要鼓励优秀的教师在已有的模式基础上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思路、方法和风格,摆脱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低效向主动、高效的嬗变。
编辑:马德佳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79—01
所谓模式,就是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伴随着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探讨,有关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进入我们的视野,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学校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谈谈对其问题的思考。
一、学校建构教学模式的意义
1. 学校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形成特色学校。国内知名学校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学校特色,提高了办学质量,所以,要构建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来推动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形成学校特色,進而提高办学质量。
2. 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舞台是课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体现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如若每个教师都能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全面发展。任何教学模式的建构都是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基点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扎实有效,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思考、探究、收获的快乐,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模式建构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是“基于校本”,而非照搬。不同的学校师资、生源、设施,学校的教学思想、方法、风格等方面的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完全照搬、移植别人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效果也必然不同。所以,各学校探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时不能照搬,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
2. 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是“基于思想”,而非形式。许多学校在选择与运用某种教学模式时,对这种模式背后的支撑性教育思想理论了解甚少,而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运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上,仅取其“形”而舍其“神”,结果往往是机械模仿,舍“本”逐“末”,忽视了从深层次上领会模式的思想精髓。不认真研究教学规律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就总结出一套又一套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有一定盲目性的。最终,总结出的模式既不能反映教学规律,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持续发展。
3. 教学模式的建构一定是“基于实践”,而非僵化。人们对于教学模式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倾向:一是过于具体,二是过于单一。事实上,所推行的教学模式越是具体、单一,这种改革的可接受性和可持续性就越容易受到怀疑。因为这样的改革方案常常忽视了教学模式上通理论、下达实践的中介性质,只基于操作技术而学习,学到的只是缺乏灵性的教条。因此,应该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生搬硬套造成的水土不服之类的弊端,在实践中检验,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入模”到“出模”,实现了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嬗变
1. 从“建模”到“入模”,是推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在探究中完成了校本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之后,教师先要学会“入模”。所谓的“入模”是说要让教师学会走进教学模式、在自己的课堂中实践教学模式。没有模式就没有标准,这就像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任何教师都必须遵守基本的课堂规则。首先,要统一全校教师的思想认识,达成共识,在许多学校“同质化”的情况下,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其次,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让老教师、骨干教师先外出学習、考察先进的教学模式,使这些在学校有影响的教师首先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进而扩展到全体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再次,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上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使全体教师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最后,还要深入开展教学流程的研究,引导教师总结、整理经验,狠抓细节操作,构建自己学科的新模式的教学流程。
2. 从“入模”到“出模”,是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运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即“出模”。通过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都会有一些好的环节、做法、教法保留下来,成为宝贵的经验;而一些不适合本校需要的部分则会被改进或摒弃。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践中,还要鼓励优秀的教师在已有的模式基础上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思路、方法和风格,摆脱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低效向主动、高效的嬗变。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