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整体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蕴含丰富,每个人的理解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功底、阅读视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相关联,而分析、讲授型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注重老师的分析和理解,强调学生的授受和认同是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注重六个“时而”,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还原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
时而书声朗朗
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汉字和汉语,传统的汉字和汉语教育方式便是大量识记,熟读成诵,烂记于心。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体现了汉语学习和运用的这种独特性。古代的文言文、诗词格律注重习得,最常见且最管用的方式是通过识字、练字、朗读、背诵而完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原中央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张田若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便撰写了《语文教学可以盖棺定论了!》,主要的观点是课堂上要大量地充分地让学生读书,这实际上就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方法的高度认可和弘扬。
时而静思默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内涵是“道”,文道统一是讲语言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的统一。所以,在熟悉掌握语言文字外显形式的前提下,了解、领悟、体会和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无疑更为重要。而了解、领悟、体会和感受内在含义,既要从语言文字的外显形式顺延理解,更要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视野见识相联系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而这一环节是要给学生独立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联系、去感受和领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
时而滔滔不绝
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是字词句段篇,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听说读写书,能力的培养应该重于知识性的学习,而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提供锻炼的机会。听课时见到的大多是师生问答式说话,少有学生思考后对自己观点、体会的自由表述,也就是说老师没有提供让学生滔滔不绝地说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也是叽叽喳喳的议论,而没有建立合作中的规则和顺序,很多原本应是学生轮流滔滔不绝地表达的环节,变成了菜市场般的嘈杂声音。
时而侧耳倾听
听是学习语言、形成语感的前提和基础。倾听既是与人交往、合作交流时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还是保持课堂安静有序、提高效率的基本保证。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范读引领,还是分析讲解、提问点拨,无论是学生的回答问题、阐述观点,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都要建立课堂规则,让学生具有侧耳倾听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形成侧耳倾听的习惯和素养,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
时而圈点批注
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强调读书要一字一句认真读透全文全书,提出:汉字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用功之法在于仔细圈点书籍。阅读圈点的过程,是学生熟悉文本、感悟蕴涵、内化积累的过程,也是形成独特体验,自由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圈点批注是学生读书的一项最重要基本功。
时而诵读背记
新课改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学生机械地背诵记忆似乎比较反感,但笔者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一是犹太文化给笔者的启示。犹太民族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犹太人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乎全民从小就对《犹太圣经》《犹太法典》《塔木德》等书的整书背诵,几千年来都是以这种耳口传诵流传下来,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二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中国语言文字承载的是历史、是文化、是自然现象和社会形态。对很多文字、语言的理解需要学生生活积累、人生经历和社会见识,尽管初学时囫囵吞枣、不求理解、机械记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内化,有时出现顿悟。三是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和积累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机便事倍功半。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觉自主互助,课堂体现六个“时而”是应有的课堂教学状态,也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和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
时而书声朗朗
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是汉字和汉语,传统的汉字和汉语教育方式便是大量识记,熟读成诵,烂记于心。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体现了汉语学习和运用的这种独特性。古代的文言文、诗词格律注重习得,最常见且最管用的方式是通过识字、练字、朗读、背诵而完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原中央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张田若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便撰写了《语文教学可以盖棺定论了!》,主要的观点是课堂上要大量地充分地让学生读书,这实际上就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方法的高度认可和弘扬。
时而静思默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文字承载的思想内涵是“道”,文道统一是讲语言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的统一。所以,在熟悉掌握语言文字外显形式的前提下,了解、领悟、体会和感受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无疑更为重要。而了解、领悟、体会和感受内在含义,既要从语言文字的外显形式顺延理解,更要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视野见识相联系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而这一环节是要给学生独立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联系、去感受和领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这个道理。
时而滔滔不绝
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是字词句段篇,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听说读写书,能力的培养应该重于知识性的学习,而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提供锻炼的机会。听课时见到的大多是师生问答式说话,少有学生思考后对自己观点、体会的自由表述,也就是说老师没有提供让学生滔滔不绝地说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也是叽叽喳喳的议论,而没有建立合作中的规则和顺序,很多原本应是学生轮流滔滔不绝地表达的环节,变成了菜市场般的嘈杂声音。
时而侧耳倾听
听是学习语言、形成语感的前提和基础。倾听既是与人交往、合作交流时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学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品质,还是保持课堂安静有序、提高效率的基本保证。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范读引领,还是分析讲解、提问点拨,无论是学生的回答问题、阐述观点,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都要建立课堂规则,让学生具有侧耳倾听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形成侧耳倾听的习惯和素养,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
时而圈点批注
著名国学大师黄侃强调读书要一字一句认真读透全文全书,提出:汉字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用功之法在于仔细圈点书籍。阅读圈点的过程,是学生熟悉文本、感悟蕴涵、内化积累的过程,也是形成独特体验,自由自主学习的过程,更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圈点批注是学生读书的一项最重要基本功。
时而诵读背记
新课改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学生机械地背诵记忆似乎比较反感,但笔者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一是犹太文化给笔者的启示。犹太民族是世界上优秀的民族,犹太人传承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乎全民从小就对《犹太圣经》《犹太法典》《塔木德》等书的整书背诵,几千年来都是以这种耳口传诵流传下来,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二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中国语言文字承载的是历史、是文化、是自然现象和社会形态。对很多文字、语言的理解需要学生生活积累、人生经历和社会见识,尽管初学时囫囵吞枣、不求理解、机械记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内化,有时出现顿悟。三是小学阶段是语言学习和积累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机便事倍功半。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觉自主互助,课堂体现六个“时而”是应有的课堂教学状态,也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和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省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