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因老师的秉性各异,教学习惯与教育艺术有别,各人的阅历、教力也有所不同,呈现出精彩纷呈、各领风骚的局面,为学生的个性培养奠定必具的人文和道德基础。然而,在新课改的大时代背景下,也不乏“和尚司钟”的得过且过者,故而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便屡见不鲜。下面,笔者就列举几种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现象,望为师者能有所警惕。
一、形式主义现象
尽管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教学形式主义者还是大有人在。他们不思变通,不思进取,只一味地凭自己的所谓至高目标而教,大有“众人皆醒我独醉”也无妨之气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考而教。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到考试题,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即高呼万岁,对学生的能力、思维、品性等诸方面的提升全然不顾。第二,为课而教。课本为上是“正统”,自个儿先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而后照本宣科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搞统一标准答案,“心甘情愿”做“所谓专家”的“知识搬运工”而乐此不疲。对学生的设疑问难、发散性思维火花的乍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自备预设的教案、课件“按部就班”。第三,为任务而教。学校规定的任务指标坚定不移地执行贯彻落实,可对任务外的教学要求不感兴趣。对学校的作业数量、教案备写、家访要求、试卷批改等“硬件”,对照完成,甚至打折落实,也从不对学校的相关要求规定有所质疑。
二、高耗低效现象
教师绞尽脑汁,为教学可谓殚精竭虑,可教学效果却大不尽人意,何也?笔者认为以下现象需引起斟酌注意。第一,预设缺乏科学性。备课是教学之始。备课若只是努力把本节课备好,只是设置点毫无技术含量的问答模式,而忽视知识的上下无缝衔接,也没能深刻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水平,对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不甚了解,那么,这种预设本身就极其缺乏科学性,教学收效甚微也就理所当然。第二,习以为常。好的学习习惯和教学习惯会为教与学增姿添彩。可有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各种学具却毫无准备,老师对此等习惯成自然的小细节不加规范,加以强化,则教学效果定会大打折扣;有的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更是自信过高,自以为讲的头头是道,无外乎只是热闹一场,教学含金量也就可想而知。第三,照本宣科。教学,无论是逻辑思维和连贯性极强的数学教学,还是极富个性思想的语文教学,照本宣科是第一大忌。若课本至上,解法尽同,步骤无异,却不思变通,势必禁锢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第四,过分“尊重”学生。倘预设一个问题,教师推出讨论,让各抒己见,可学生七嘴八舌,乱哄哄的,最后不置可否。若此时教师袖手旁观,而不酌情加以导引,且认为这才是“尊重”学生,长此以往,定会导致学生“模糊思维”的滋生、疯长,让学生凡事无所适从。第五,天南地北的“大学问家”。教学,承上启下,有的放矢,才能收益颇丰。有的老师却喜欢当“大学问家”,无关紧要的事儿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以至于自忘了上什么课,背离了上此节课的本意,让学生在迷迷糊糊中不知觉地跟着“大学问家”被动悄然糊涂度过。
三、“无度”现象
教学如同吃饭,最理想的是只求有益身心的“七分饱”,可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却因诸多原因追求学生学业上胀肚子般的“十二分饱”,从而导致“无度”现象时有发生。第一,教学目标过多。部分老师订立了好多教学目标,却不去理会学习者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起点,无视于学生的千差万别,不管学生的“吃得多可能会消化不良而导致拉肚子”。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满盘皆输”,教学效果可见一斑。第二,重过程,轻结果。在教学课堂中,适度地引导学生多参与讨论、交流、合作,是吻合新课改精神的体现。可有的教师却常常是与学生研讨过度,不依不饶一路小跑般的争论不休,从心深处抹杀了学生的“准确思维”的形成。
四、“一滑而过”现象
教学课堂中,“滑过”现象比比皆是,老师们似乎认为理所当然,没什么大不了,或因主客观因素而没能感受得到,致使许多美好瞬间春光乍现,淹没于无形。第一,学科知识不够精通。教师对所教学科本就存在有些似懂非懂的部分,对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如何教学,其本人压根儿就没底,更别说如何展开教学。于是,得过且过更是“跳”着过,“滑过”也就顺理成章。尤其是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相关类型教点的认识模糊,业务不精湛的教师对“滑过”更是精于此道。久而久之,学习大打折扣,效果可想而知。第二,惰性惯性思维导致。教学是一项“良心工程”,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不少老师却只是把她当做可挣工资的职业。由于工资的偏低,或根本就不喜欢这个职业而又被动的工作,滋生惰性也就情理之中。惰性的惯性思维促使其从不肯研究教学,对教育教学科学规律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深入开展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滑过”已成必然。第三,过度依赖机械记忆。由于对思维的深广度培养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对各种课堂对话互动的设计也就常只重“温度”而不重深度,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圆的周长、面积公式时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导入,没给学生动手直观操作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抛出相关公式,尔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公式去进行代入计算。
五、思维替代现象
思维替代都是因为教师点拨、讲解、引导过度所致,其然又不尽然。思维替代现象跟笔者前面所讲的四种现象皆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究其原因如下。第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教育已成大趋势的今天,“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似乎已不复存在,可事实上却暗流涌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在灌输,在表演,在独揽包办,学生只是偶尔被动地被叫起来相机“配合”。第二,最新教学理念的缺位。遵循教学科学规律,深入推敲最新教學理念及教学思想,是为师者的本分。但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教师的“无心之过”。他们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觉不自觉地采取思维替代的办法来开展教学,其中包括教师一见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就说出答案的“教师替代”,没肯留下更多的时间、空间去给学生自主思考后自行解答,也包括没能有力引导后进生。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以心当船,以爱为浆,以反思为划动力,才能稳稳当当、顺风顺水、波澜不惊地驶向教学的成功彼岸。而深谙教学之道,以学定教,以生定法,才能去伪存真,不会为教学而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避免上述几种现象的发生,还学生一片独立自主学习的艳阳天,让学生享受智慧与快乐,从而成就自己的教学理想。
一、形式主义现象
尽管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教学形式主义者还是大有人在。他们不思变通,不思进取,只一味地凭自己的所谓至高目标而教,大有“众人皆醒我独醉”也无妨之气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考而教。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到考试题,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即高呼万岁,对学生的能力、思维、品性等诸方面的提升全然不顾。第二,为课而教。课本为上是“正统”,自个儿先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而后照本宣科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搞统一标准答案,“心甘情愿”做“所谓专家”的“知识搬运工”而乐此不疲。对学生的设疑问难、发散性思维火花的乍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自备预设的教案、课件“按部就班”。第三,为任务而教。学校规定的任务指标坚定不移地执行贯彻落实,可对任务外的教学要求不感兴趣。对学校的作业数量、教案备写、家访要求、试卷批改等“硬件”,对照完成,甚至打折落实,也从不对学校的相关要求规定有所质疑。
二、高耗低效现象
教师绞尽脑汁,为教学可谓殚精竭虑,可教学效果却大不尽人意,何也?笔者认为以下现象需引起斟酌注意。第一,预设缺乏科学性。备课是教学之始。备课若只是努力把本节课备好,只是设置点毫无技术含量的问答模式,而忽视知识的上下无缝衔接,也没能深刻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水平,对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不甚了解,那么,这种预设本身就极其缺乏科学性,教学收效甚微也就理所当然。第二,习以为常。好的学习习惯和教学习惯会为教与学增姿添彩。可有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各种学具却毫无准备,老师对此等习惯成自然的小细节不加规范,加以强化,则教学效果定会大打折扣;有的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更是自信过高,自以为讲的头头是道,无外乎只是热闹一场,教学含金量也就可想而知。第三,照本宣科。教学,无论是逻辑思维和连贯性极强的数学教学,还是极富个性思想的语文教学,照本宣科是第一大忌。若课本至上,解法尽同,步骤无异,却不思变通,势必禁锢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发展,阻碍学生积极能动性的发挥。第四,过分“尊重”学生。倘预设一个问题,教师推出讨论,让各抒己见,可学生七嘴八舌,乱哄哄的,最后不置可否。若此时教师袖手旁观,而不酌情加以导引,且认为这才是“尊重”学生,长此以往,定会导致学生“模糊思维”的滋生、疯长,让学生凡事无所适从。第五,天南地北的“大学问家”。教学,承上启下,有的放矢,才能收益颇丰。有的老师却喜欢当“大学问家”,无关紧要的事儿天南地北侃侃而谈,以至于自忘了上什么课,背离了上此节课的本意,让学生在迷迷糊糊中不知觉地跟着“大学问家”被动悄然糊涂度过。
三、“无度”现象
教学如同吃饭,最理想的是只求有益身心的“七分饱”,可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却因诸多原因追求学生学业上胀肚子般的“十二分饱”,从而导致“无度”现象时有发生。第一,教学目标过多。部分老师订立了好多教学目标,却不去理会学习者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起点,无视于学生的千差万别,不管学生的“吃得多可能会消化不良而导致拉肚子”。最后的结果有可能是“满盘皆输”,教学效果可见一斑。第二,重过程,轻结果。在教学课堂中,适度地引导学生多参与讨论、交流、合作,是吻合新课改精神的体现。可有的教师却常常是与学生研讨过度,不依不饶一路小跑般的争论不休,从心深处抹杀了学生的“准确思维”的形成。
四、“一滑而过”现象
教学课堂中,“滑过”现象比比皆是,老师们似乎认为理所当然,没什么大不了,或因主客观因素而没能感受得到,致使许多美好瞬间春光乍现,淹没于无形。第一,学科知识不够精通。教师对所教学科本就存在有些似懂非懂的部分,对这一部分内容应该如何教学,其本人压根儿就没底,更别说如何展开教学。于是,得过且过更是“跳”着过,“滑过”也就顺理成章。尤其是对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相关类型教点的认识模糊,业务不精湛的教师对“滑过”更是精于此道。久而久之,学习大打折扣,效果可想而知。第二,惰性惯性思维导致。教学是一项“良心工程”,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不少老师却只是把她当做可挣工资的职业。由于工资的偏低,或根本就不喜欢这个职业而又被动的工作,滋生惰性也就情理之中。惰性的惯性思维促使其从不肯研究教学,对教育教学科学规律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深入开展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滑过”已成必然。第三,过度依赖机械记忆。由于对思维的深广度培养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对各种课堂对话互动的设计也就常只重“温度”而不重深度,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圆的周长、面积公式时只是“蜻蜓点水”般的导入,没给学生动手直观操作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抛出相关公式,尔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公式去进行代入计算。
五、思维替代现象
思维替代都是因为教师点拨、讲解、引导过度所致,其然又不尽然。思维替代现象跟笔者前面所讲的四种现象皆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究其原因如下。第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创新教育已成大趋势的今天,“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似乎已不复存在,可事实上却暗流涌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在灌输,在表演,在独揽包办,学生只是偶尔被动地被叫起来相机“配合”。第二,最新教学理念的缺位。遵循教学科学规律,深入推敲最新教學理念及教学思想,是为师者的本分。但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教师的“无心之过”。他们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自觉不自觉地采取思维替代的办法来开展教学,其中包括教师一见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就说出答案的“教师替代”,没肯留下更多的时间、空间去给学生自主思考后自行解答,也包括没能有力引导后进生。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以心当船,以爱为浆,以反思为划动力,才能稳稳当当、顺风顺水、波澜不惊地驶向教学的成功彼岸。而深谙教学之道,以学定教,以生定法,才能去伪存真,不会为教学而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直至避免上述几种现象的发生,还学生一片独立自主学习的艳阳天,让学生享受智慧与快乐,从而成就自己的教学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