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国的学前教育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重要规程为目标,以五大领域为教学内容,各领域都渗透着认知、技能、情感目标,近年学前教育提倡来源于幼儿生活,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支持。本文将浅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开展融合教育的设想和做法。
【关键词】指南;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融合教育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它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沿用普通班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课程和教学的调整,让每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通过个训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师幼、普特幼儿之间、幼儿与环境有充分的互动,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相比起中小学,幼儿园的综合性课程灵活性较强,更适合开展融合教育。那么,如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下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呢?
一、个训课: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指南》指出:“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和包容,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因此,在融合教育中,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首先对其进行生活教育,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懂得生活。如:我班的小艾是一名自理能力较弱、语言表达欠缺的孩子,经常出现穿、脱内衣困难的情况。为此,教师想方设法,让他在安全保育环境下进行各种尝试。若各种试法都失败,教师在幼儿尝试脱衣服时,适当把衣服往上拉,让幼儿有足够手臂力量和空间,把衣服成功脱下;同时,教幼儿穿衣服的儿歌,使其理解儿歌的内容,更好掌握穿衣服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既可以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又可以掌握学习技能和语言能力。实践表明,教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却不是他们的包办者。因为一味包办,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形成依赖,日后难于融入社会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虽然幼儿园一天生活皆课程,幼儿园一天活动皆丰富,但能否给予足够时间,让“静待花开”不再成为空话。
二、集体课:训练幼儿基本的语言感知能力
《指南》提出:“语言领域中口头语言的首要目标是倾听与表达。”以我园3岁的小艾为例,他的语言能力较欠缺,刚入园时,只懂重复别人的语句作沟通。对此,教师采取的措施是:首先,集体语言活动教学,使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感知儿歌、故事等内容词语、句子和语法运用。其次,在小组活动中,分享角起充分的作用,让幼儿互相沟通,畅所欲言,使幼儿之间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也可通过平衡介入角色,促进幼儿更高层次的语言发展。再次,践行个训课,在日常生活,教师会对小艾进行观察,发现他重复别人话语的问题,在于对句子、词语的不理解。因此,教师推出个训课,让幼儿通过图文,理解更多词语、句子,提高倾听、表达能力。倾听是感知语言行为的表现,也是理解语言的途径,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这并不是单纯体现在语言活动,它是渗透在生活的每时每刻。
三、活动课: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融合教育是个体差异的更深层次体现,它注重“活”教育要更适合不同类型的幼儿多样化,发展动力在于创新。又如:教学数学活动课《图形宝宝做游戏》时,在幼儿给图形分类的环节,设计了高、中、低三个水平层次的训练。低层次:只需要把同类型的图形归类;中层次:要注意找出同颜色与同类型的图形归类;高层次:要把同类型、同颜色和大小的图形归类。幼儿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操作材料,自行感受高中低水平层次;教师可以适当作出调整和安排;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四、艺术课: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美是人的天生感应的触角,这是与生俱来独有的感知天性。艺术环境可以让幼儿感受美的氛围,如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每一处都充满着教育。幼儿在接受信息不但在课堂,更体验在环境、同伴等因素。如:我园每逢周五开展的自主混龄活动——音乐坊,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每一个音乐坊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倾听,掌握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采取以大带小、结对子的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幼儿融入生活,整合的课程活动也使融合教育更深层次地进化。同时,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五、实践课:鼓励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皮亚杰曾经提出过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之一,是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有一天,小朋友吃完早餐后,都去找喜欢的桌面游戏。小艾自己玩1分钟后,跟小朋友也是语言上零交流。他后来到了一个百变拼装螺丝木制玩具的桌子上,在那儿比其他组的停留时间更长。同组的欧文看见小艾用螺丝刀,就停下手中玩具,对小艾说:“你这个螺丝刀可以给我玩吗?”开始小艾并不理会欧文的请求,但欧文还没有放弃,脸上挂着笑容继续问:“螺丝刀可以借我玩吗?小艾。”小艾抬起头对欧文说了一句:“可以!”这句话实在惊喜,因为小艾从来不会表达,或许应该说是他第一次和小朋友交往的表现。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只有通过观察与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内在需求与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用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小艾动手能力强,懂得运用螺丝刀,将螺丝钉弄进螺丝帽里面去,这种行为被欧文和其他小朋友看见,纷纷想去要螺丝刀。在解决螺丝刀问题上,欧文语言能力强,运用许多办法问小艾借螺丝刀,由坐下来到站起來,从“喂”到叫名字,从站在原位到站对面去,他的行为最终引起小艾注意。从而让小艾也尝试跟小朋友用语言沟通的第一次,这就是社会交往融合相互作用的效果。
针对《指南》发展下五大领域,如何渗透融合教育的开展,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不但领着教师走向更高层面的挑战,更是对残障儿童一种包容和接纳。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融合教育道路上,更多体现在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技能,重视个别差异,制作出更多教育方法适合不一样的幼儿。
【关键词】指南;学前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融合教育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它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沿用普通班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课程和教学的调整,让每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得到适宜的发展。通过个训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师幼、普特幼儿之间、幼儿与环境有充分的互动,从而擦出智慧的火花。相比起中小学,幼儿园的综合性课程灵活性较强,更适合开展融合教育。那么,如何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下开展学前融合教育呢?
一、个训课: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指南》指出:“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和包容,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因此,在融合教育中,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首先对其进行生活教育,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懂得生活。如:我班的小艾是一名自理能力较弱、语言表达欠缺的孩子,经常出现穿、脱内衣困难的情况。为此,教师想方设法,让他在安全保育环境下进行各种尝试。若各种试法都失败,教师在幼儿尝试脱衣服时,适当把衣服往上拉,让幼儿有足够手臂力量和空间,把衣服成功脱下;同时,教幼儿穿衣服的儿歌,使其理解儿歌的内容,更好掌握穿衣服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既可以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又可以掌握学习技能和语言能力。实践表明,教师是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却不是他们的包办者。因为一味包办,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形成依赖,日后难于融入社会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虽然幼儿园一天生活皆课程,幼儿园一天活动皆丰富,但能否给予足够时间,让“静待花开”不再成为空话。
二、集体课:训练幼儿基本的语言感知能力
《指南》提出:“语言领域中口头语言的首要目标是倾听与表达。”以我园3岁的小艾为例,他的语言能力较欠缺,刚入园时,只懂重复别人的语句作沟通。对此,教师采取的措施是:首先,集体语言活动教学,使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感知儿歌、故事等内容词语、句子和语法运用。其次,在小组活动中,分享角起充分的作用,让幼儿互相沟通,畅所欲言,使幼儿之间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教师也可通过平衡介入角色,促进幼儿更高层次的语言发展。再次,践行个训课,在日常生活,教师会对小艾进行观察,发现他重复别人话语的问题,在于对句子、词语的不理解。因此,教师推出个训课,让幼儿通过图文,理解更多词语、句子,提高倾听、表达能力。倾听是感知语言行为的表现,也是理解语言的途径,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这并不是单纯体现在语言活动,它是渗透在生活的每时每刻。
三、活动课: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融合教育是个体差异的更深层次体现,它注重“活”教育要更适合不同类型的幼儿多样化,发展动力在于创新。又如:教学数学活动课《图形宝宝做游戏》时,在幼儿给图形分类的环节,设计了高、中、低三个水平层次的训练。低层次:只需要把同类型的图形归类;中层次:要注意找出同颜色与同类型的图形归类;高层次:要把同类型、同颜色和大小的图形归类。幼儿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操作材料,自行感受高中低水平层次;教师可以适当作出调整和安排;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四、艺术课: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美是人的天生感应的触角,这是与生俱来独有的感知天性。艺术环境可以让幼儿感受美的氛围,如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每一处都充满着教育。幼儿在接受信息不但在课堂,更体验在环境、同伴等因素。如:我园每逢周五开展的自主混龄活动——音乐坊,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每一个音乐坊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倾听,掌握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采取以大带小、结对子的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幼儿融入生活,整合的课程活动也使融合教育更深层次地进化。同时,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五、实践课:鼓励幼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皮亚杰曾经提出过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之一,是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有一天,小朋友吃完早餐后,都去找喜欢的桌面游戏。小艾自己玩1分钟后,跟小朋友也是语言上零交流。他后来到了一个百变拼装螺丝木制玩具的桌子上,在那儿比其他组的停留时间更长。同组的欧文看见小艾用螺丝刀,就停下手中玩具,对小艾说:“你这个螺丝刀可以给我玩吗?”开始小艾并不理会欧文的请求,但欧文还没有放弃,脸上挂着笑容继续问:“螺丝刀可以借我玩吗?小艾。”小艾抬起头对欧文说了一句:“可以!”这句话实在惊喜,因为小艾从来不会表达,或许应该说是他第一次和小朋友交往的表现。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只有通过观察与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内在需求与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用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小艾动手能力强,懂得运用螺丝刀,将螺丝钉弄进螺丝帽里面去,这种行为被欧文和其他小朋友看见,纷纷想去要螺丝刀。在解决螺丝刀问题上,欧文语言能力强,运用许多办法问小艾借螺丝刀,由坐下来到站起來,从“喂”到叫名字,从站在原位到站对面去,他的行为最终引起小艾注意。从而让小艾也尝试跟小朋友用语言沟通的第一次,这就是社会交往融合相互作用的效果。
针对《指南》发展下五大领域,如何渗透融合教育的开展,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不但领着教师走向更高层面的挑战,更是对残障儿童一种包容和接纳。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融合教育道路上,更多体现在融入社会生活,提高生活技能,重视个别差异,制作出更多教育方法适合不一样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