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是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实施建议之一。教学情境对儿童而言具有较强的情感吸引力,生动的教学情境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使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创造的乐园,就要设计生活化、形象化的情境渲染代替强硬的说教,从而激起学生对音乐活动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充分引领孩子们有效参与音乐活动。学生的参与是课堂生命力的所在,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更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关注参与的有效性。
一、明确目标,有效参与游戏性活动
音乐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间游戏,它有着教育教学的含义和目标,并非简陋、粗糙、肤浅,它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将教学内容融于其中而不被儿童发现,使儿童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音乐教育。
笔者在区教研活动中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学内容是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施教者考虑到这是首俄国歌曲,结合当时冬奥会正在俄国举行,设计了“坐飞机去俄国”及“看冬奥会”等游戏环节,学生参与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可是引起很大的争议,原因是离教学内容太远了。其实,问题就出在游戏的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没有获取与音乐课有关的信息与技能。当然成功精彩的音乐游戏有很多,如“谁最能发现”游戏:学生围坐一圈,将“神秘物”(小玩具)藏于一位同学身边,然后让寻宝者走入圈内。所有学生按要求拍手,如发现者离“神秘物”(小玩具)越来越远,掌声便渐弱渐慢,反之,则渐强渐快。发现者根据掌声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判断“神秘物”(小玩具)在何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表现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用这样的游戏来感受力度和速度,学生自然乐此不疲,参与行为也是积极有效的。多次游戏后,听辨力大大增强,也达到了游戏的目的。
二、强调要求,体验实践性活动成果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坚持以审美体验和实践为核心。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和实践的形式较多,如欣赏、自由演唱、打击乐、歌曲伴奏、独舞等。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快乐的农夫》这节欣赏课。教师用身体做出高低动作的变化来带动学生对动机的印象,再加上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快乐的农夫”,那就用两个不同的劳动动作来做一做。教师跟着音乐的拍点在身体的左边做出耕地的动作。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在这里教师做出在树上摘果子的动作。随即又出现A1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就将种耕地的动作放在右边并将动作的幅度加大。这样孩子们在视听的双重感受下很快就说出乐曲的结构。然后让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分小组创编动作。孩子们的动作五花八门,但拍点抓的很准,动作也会随音乐段落,做出相应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更加体现了乐曲“快乐”的意义和价值。
三、缜密设计,参与创造性活动过程
因为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了音乐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音乐教学的演奏、律动、创作、创编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教师在课前就要缜密地设计每个过程。
如教学“小木匠”一首歌时,教师这样设计:
“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左手握拳,敲左腿)
“小木匠用两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
“小木匠用三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同时踏左脚)
“小木匠用四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同时踏双脚)
“小木匠用五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同时踏双脚,同时点头)
在教学设计中,只要通过相关环节的铺垫和积累,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舞蹈语汇,最后活动的过程就会顺利而圆满,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很理想,最主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四、作好铺垫,参与合作交流性活动
目前的音乐公开课教学,总会看到三人一组、五人一圈的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看似热火朝天,但无所事事的学生大有人在。虽然每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但在设计这类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做好充足的前期铺垫工作。
如教学低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一曲,音乐出场之前,先讲故事或先看图说话。在学歌曲之前教师先编一个故事:毛毛虫在大树爷爷的身子里整整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它们全都睡醒了。毛毛虫们“哩哩哩哩”地唱着歌,全都爬到大树爷爷的身上,可怜的大树爷爷浑身被挠得痒痒的,忍不住“哈哈哈哈”地大笑。这个音乐活动就从教师与儿童戴着树与毛毛虫的头饰表演这个故事开始。注意故事中“哩哩哩哩”与“哈哈哈哈”的音量的戏剧性对比。故事铺垫结束后,这首歌曲还要进行共鸣体与音量关系的物理知识的铺垫,只有进行了这些铺垫后,儿童在唱这首歌曲的轻重处理时才是真切的、触及情感的。
所以,合作交流性活动参与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铺垫工作,即使在低年级,学生的参与行为也具有积极性和有效性。
总之,音乐课程的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更加有深度、有情趣。
一、明确目标,有效参与游戏性活动
音乐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间游戏,它有着教育教学的含义和目标,并非简陋、粗糙、肤浅,它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将教学内容融于其中而不被儿童发现,使儿童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音乐教育。
笔者在区教研活动中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学内容是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施教者考虑到这是首俄国歌曲,结合当时冬奥会正在俄国举行,设计了“坐飞机去俄国”及“看冬奥会”等游戏环节,学生参与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可是引起很大的争议,原因是离教学内容太远了。其实,问题就出在游戏的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没有获取与音乐课有关的信息与技能。当然成功精彩的音乐游戏有很多,如“谁最能发现”游戏:学生围坐一圈,将“神秘物”(小玩具)藏于一位同学身边,然后让寻宝者走入圈内。所有学生按要求拍手,如发现者离“神秘物”(小玩具)越来越远,掌声便渐弱渐慢,反之,则渐强渐快。发现者根据掌声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判断“神秘物”(小玩具)在何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关注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表现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用这样的游戏来感受力度和速度,学生自然乐此不疲,参与行为也是积极有效的。多次游戏后,听辨力大大增强,也达到了游戏的目的。
二、强调要求,体验实践性活动成果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应遵循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规律,坚持以审美体验和实践为核心。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和实践的形式较多,如欣赏、自由演唱、打击乐、歌曲伴奏、独舞等。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快乐的农夫》这节欣赏课。教师用身体做出高低动作的变化来带动学生对动机的印象,再加上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快乐的农夫”,那就用两个不同的劳动动作来做一做。教师跟着音乐的拍点在身体的左边做出耕地的动作。经重复后,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第二部分)主题,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在这里教师做出在树上摘果子的动作。随即又出现A1段主题,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就将种耕地的动作放在右边并将动作的幅度加大。这样孩子们在视听的双重感受下很快就说出乐曲的结构。然后让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分小组创编动作。孩子们的动作五花八门,但拍点抓的很准,动作也会随音乐段落,做出相应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更加体现了乐曲“快乐”的意义和价值。
三、缜密设计,参与创造性活动过程
因为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了音乐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音乐教学的演奏、律动、创作、创编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教师在课前就要缜密地设计每个过程。
如教学“小木匠”一首歌时,教师这样设计:
“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左手握拳,敲左腿)
“小木匠用两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
“小木匠用三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同时踏左脚)
“小木匠用四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同时踏双脚)
“小木匠用五只锤子干活,叮叮当当叮叮当”。(双手握拳,敲双腿,同时踏双脚,同时点头)
在教学设计中,只要通过相关环节的铺垫和积累,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舞蹈语汇,最后活动的过程就会顺利而圆满,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很理想,最主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其“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四、作好铺垫,参与合作交流性活动
目前的音乐公开课教学,总会看到三人一组、五人一圈的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看似热火朝天,但无所事事的学生大有人在。虽然每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但在设计这类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做好充足的前期铺垫工作。
如教学低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一曲,音乐出场之前,先讲故事或先看图说话。在学歌曲之前教师先编一个故事:毛毛虫在大树爷爷的身子里整整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它们全都睡醒了。毛毛虫们“哩哩哩哩”地唱着歌,全都爬到大树爷爷的身上,可怜的大树爷爷浑身被挠得痒痒的,忍不住“哈哈哈哈”地大笑。这个音乐活动就从教师与儿童戴着树与毛毛虫的头饰表演这个故事开始。注意故事中“哩哩哩哩”与“哈哈哈哈”的音量的戏剧性对比。故事铺垫结束后,这首歌曲还要进行共鸣体与音量关系的物理知识的铺垫,只有进行了这些铺垫后,儿童在唱这首歌曲的轻重处理时才是真切的、触及情感的。
所以,合作交流性活动参与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铺垫工作,即使在低年级,学生的参与行为也具有积极性和有效性。
总之,音乐课程的价值重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让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更加扎实、有效,更加有深度、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