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世迸发的文明曙光总是特别耀眼,作为二十世纪30年代,政治内忧外患,经济伤痕累累的中国,在电影事业上却创造了惊人的财富。这是艺术所独具的力量,也是时代所恩赐的璀璨。
自古乱世出豪杰,纵览历史,群雄割据的局面往往造就无数英雄智者,成就帝王将相的千秋霸业。对于电影来说正是这样,一个王朝的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诞生。满清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摇欲坠,也正当中外各种新势力注入华夏文明的时刻,中国电影在此时拉开了帷幕。1905年,任景丰和伶界泰斗谭金培联手摄制的戏曲片段《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从那时起,中国电影开始走上了他漫长的历史轨道。从1905到2011,中国电影在所有电影人的努力下经历了百年风雨,从最初的一些影像片段到如今电影年产量超过400万,票房高达30多亿。在这百年长河中,有一个时期像明珠般耀眼璀璨,即使是时过境迁,依旧难以抵挡那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30年代。
30年代,依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乱世,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我们的30年代电影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了。
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30年代电影“在时间上并非指1930—1940这整个十年。而是指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电影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几年的时间可以孕育出历史性的飞跃呢?我们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分析:
一, 国内背景: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局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它不限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二, 世界电影背景: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外国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在外在形式面貌上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当然电影创作者的主观研究,各自的风格在大的历史背景中的运用展现也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方面来揭晓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秘密。
首先,我们要谈到的是在30年代电影史中,不得不提到的一次运动——左翼电影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932年初,又在电影的主要基地上海发生了“一二九”事变。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猛醒救国的劝告。这种要求从票房上很明显体现出来。1932年,夏衍,郑伯奇等人和郑正秋,洪深一起组成了编剧委员会。差不多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加入了艺华,联华等公司。在这些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1933年,当时拍摄的《姊妹花》《渔光曲》连映60多天和80多天的记录,在当时轰动一时,因此193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年”。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了拍过一些进步影片的艺华影片公司,并散发传单,恫吓电影工作者,使得一部分电影工作者,比如夏衍,田汉等转为地下工作。与此同时,一些反动文人乘机挤入,大肆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运动陷入低潮。但是电影工作者們也因此学会了用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揭示社会的黑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神女》和《桃李街》因此这段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期却成为了30年代电影艺术探索最活跃,成果最辉煌的一个阶段。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推动了左翼电影运动也重新转入高潮,出现了“国防电影”。《联华交响曲》中的《春闺梦断》《疯人狂想曲》《小五义》以及《狼三喋血记》《大路》等影片,在形势不允许用写实主义手法直接表现抗日要求时,创作人员进行了运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电影表现手法的尝试。
接着,我们要谈到的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另一大历史飞跃——默片艺术的成熟和对有声电影尝试的交织和互动。30年代的许多优秀影片,在时空结构,造型表现力,声画蒙太奇等不少方面,都初步摆脱了初期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舞台化影响的痕迹,运用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进行叙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春蚕》《小玩意》等。
起步比西方晚的中国有声电影经历了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歌唱,最后再到完全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这也是中国电影在艺术技巧探索方面表现了自己的特殊性。中国最初在电影中运用声音的尝试是1929年孙瑜的《野草闲花》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次年又拍摄了用片光学声带录音的《歌场春色》但是真正对有声电影艺术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索还是在1934年前后年轻一代创作者开始拍有声片以后。1936年,有声片完全取代默片,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上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声明,30年代电影之所以出现特别繁荣的局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手法观察和表现生活。这些因素共同培育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黄金时代,为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日)佐藤忠男著.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自古乱世出豪杰,纵览历史,群雄割据的局面往往造就无数英雄智者,成就帝王将相的千秋霸业。对于电影来说正是这样,一个王朝的结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诞生。满清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摇欲坠,也正当中外各种新势力注入华夏文明的时刻,中国电影在此时拉开了帷幕。1905年,任景丰和伶界泰斗谭金培联手摄制的戏曲片段《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从那时起,中国电影开始走上了他漫长的历史轨道。从1905到2011,中国电影在所有电影人的努力下经历了百年风雨,从最初的一些影像片段到如今电影年产量超过400万,票房高达30多亿。在这百年长河中,有一个时期像明珠般耀眼璀璨,即使是时过境迁,依旧难以抵挡那耀眼的光芒,那就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30年代。
30年代,依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乱世,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我们的30年代电影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了。
事实上,我们通常所说的“30年代电影“在时间上并非指1930—1940这整个十年。而是指从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五六年中,中国电影出现的一段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这短短的几年里,中国电影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几年的时间可以孕育出历史性的飞跃呢?我们可以从两个基本方面分析:
一, 国内背景:九一八事变改变了国内的政治局势,特别是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这是对创作者和观众的全面影响。它不限思想内容,而且涉及整个电影思维方式。
二, 世界电影背景:有声电影的出现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外国电影经验的大规模介绍,推动了电影艺术技巧的大幅度发展,使影片在外在形式面貌上也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当然电影创作者的主观研究,各自的风格在大的历史背景中的运用展现也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结合几个具体的方面来揭晓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秘密。
首先,我们要谈到的是在30年代电影史中,不得不提到的一次运动——左翼电影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1932年初,又在电影的主要基地上海发生了“一二九”事变。广大观众厌恶了那些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和武侠神怪影片,向电影界发出了猛醒救国的劝告。这种要求从票房上很明显体现出来。1932年,夏衍,郑伯奇等人和郑正秋,洪深一起组成了编剧委员会。差不多同时,田汉,阳翰笙等人也加入了艺华,联华等公司。在这些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下掀起了左翼电影运动。
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1933年,当时拍摄的《姊妹花》《渔光曲》连映60多天和80多天的记录,在当时轰动一时,因此1933年被称为“中国电影年”。1933年11月,一群暴徒捣毁了拍过一些进步影片的艺华影片公司,并散发传单,恫吓电影工作者,使得一部分电影工作者,比如夏衍,田汉等转为地下工作。与此同时,一些反动文人乘机挤入,大肆鼓吹“软性电影”的主张,左翼电影运动陷入低潮。但是电影工作者們也因此学会了用更巧妙隐晦的题材选择,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曲折地宣传反帝抗日思想和隐约揭示社会的黑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神女》和《桃李街》因此这段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期却成为了30年代电影艺术探索最活跃,成果最辉煌的一个阶段。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和人民抗日要求的重新高涨,推动了左翼电影运动也重新转入高潮,出现了“国防电影”。《联华交响曲》中的《春闺梦断》《疯人狂想曲》《小五义》以及《狼三喋血记》《大路》等影片,在形势不允许用写实主义手法直接表现抗日要求时,创作人员进行了运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电影表现手法的尝试。
接着,我们要谈到的是30年代中国电影的另一大历史飞跃——默片艺术的成熟和对有声电影尝试的交织和互动。30年代的许多优秀影片,在时空结构,造型表现力,声画蒙太奇等不少方面,都初步摆脱了初期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严重舞台化影响的痕迹,运用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进行叙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春蚕》《小玩意》等。
起步比西方晚的中国有声电影经历了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歌唱,最后再到完全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这也是中国电影在艺术技巧探索方面表现了自己的特殊性。中国最初在电影中运用声音的尝试是1929年孙瑜的《野草闲花》1931年出现了第一部整部影片用蜡盘唱片配音的《歌女红牡丹》,次年又拍摄了用片光学声带录音的《歌场春色》但是真正对有声电影艺术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索还是在1934年前后年轻一代创作者开始拍有声片以后。1936年,有声片完全取代默片,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上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声明,30年代电影之所以出现特别繁荣的局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手法观察和表现生活。这些因素共同培育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黄金时代,为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日)佐藤忠男著.中国电影百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