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入礼,由礼入法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1641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乱伦禁忌是各国道德中的最基本准则,所谓乱伦,是指在一定家庭成员之间的习俗或法律所不允许的性关系。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其依据主要优生学原理和伦理观念的要求。在我国历史上,对于近亲结婚规定为乱伦而成为禁忌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然而,在各种文明中的具体事例似乎也表明优生的原因来源是一种谬误。
   关键词:乱伦;优生学原理;伦理观念;婚配原则
   乱伦禁忌是各国道德中的最基本准则,几乎是不可侵犯的准则,在我国刑法中虽不为罪,只受道德约束,但在其他大部分国家中,乱伦罪是最严重的罪名之一,受刑法和道德双重规制。
   所谓乱伦,是指在一定家庭成员之间的习俗或法律所不允许的性关系,伦指人伦道德。
   至于乱伦行为成为一种禁忌而普遍受到世俗大部分人抵制及唾弃的原因则说法不一,但最为普遍接受的是优生角度(或称自然选择)的解释:它着重指出近亲繁殖,或家庭内婚潜在的危害性后果。摩尔根是这一理论的著名倡导者。恩格斯则以其远见卓识积极支持并阐发了这一理论。
   摩尔根认为,外婚制的原因在于人们往往认为近亲结婚会造成一些不幸后果。如果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血亲关系本身乃是退化根源,那么人们禁止这种可能减弱总体活力的性结合,难道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而我们今天的学界和立法实践中也采取了这种观点,甚至于认为上古的先贤也是这么认为的。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其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优生学原理。血缘关系太近的男女结婚,易将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疾病或缺陷遗传给子女后代,有害于民族的健康和人类的发展。我国古代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说,反映了此种道理。二是伦理观念的要求。
   但是,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翻开历史书、社会学或者是人类学看看上面的一些记载的时候,我们却找不到支持这种观点的实证论据。
   涂尔干在其著作《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写道:在本世纪以前,人们在这方面差不多完全没有功利性和生理学的考虑。在原始民族中,确实都有这种结合不利于繁衍等等一类说法。《利未记》说,“人若与叔伯之妻同房……二人要担自己的罪,必无子女。”不过,这里的断子绝孙被表述为一种由上帝降下的惩罚,而不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其证据在于,紧接着,下面的经文所说的与之同罪的婚姻,指的是一个男人和他兄弟的妻子结合,但是,这种情况就其本身而言是不会带来什么不好的生理后果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为了防止情感集中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而根据路德的说法,如果血亲关系不是一种屏障的话,那么人们就往往会在没有爱的情况下,仅仅是为了家产的完整性而去结婚。
   然而,在各种文明中的具体事例似乎也表明优生的原因来源是一种谬误。
   在我国历史上,对于近亲结婚规定为乱伦而成为禁忌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一)“同姓不婚”,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
   (二)唐朝规定了七项“违律为婚”的罪名,其中同姓不得为婚,违者,男女各徒二年。同宗五服之内亲属不得为婚,违者以奸论罪,徒三年。
   (三)宋朝禁止中表婚 ,《宋刑统》规定:“中表为婚,各杖一百,离之。
   (四)明朝禁止通婚的亲属范围比唐宋时有所扩大,如禁止“中表婚”,“若娶己之姑舅两姨姊妹者,杖八十,并离异”。并严禁“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的“收继婚”,违者处绞刑。
   (五)清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各杖六十,离异”。如娶缌麻以上亲属者,以奸论罪,处刑3年直至绞、斩刑。
   (六)国民党政府的民法规定,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除表兄弟姐妹外的八亲等以内的旁系血亲及五亲等以内的旁系姻亲,禁止结婚。
   (七)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规定,禁止五代以内的血亲结婚,《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规定,禁止结婚的亲属范围为“直接血统关系”。《晋察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规定,直系血亲、直系姻亲及八亲等以内之旁系不得结婚。
   (八)1950年《婚姻法》第5条第1款规定,为直系血亲,或为同胞的兄弟姐妹或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者,禁止结婚,其他五代以内的旁系血亲间禁止结婚的问题,从习惯。
   (九)1980年《婚姻法》,法律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所谓优生学的理念“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出自《左传》,是西周时期的婚姻礼节的记载,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原因“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而后者很有可能才是古代禁止近亲通婚而定于乱伦之列的原因。
   因为根据现代生物学理念,堂兄妹之间和表兄妹之间实质亲等是一致的,若只是为所谓优生学理念,似乎不可能仅禁堂兄妹之间的结合,而“同姓不婚”我们可以理解为上古时期的禁止族内婚,但亦没有足够的优生学依据。
   在古代法制史上女子七出之过中“不事舅姑”这句颇令普通人费解,但仔细查探,西周姬姓于姜姓世代通婚,女子嫁于夫家时自己的公婆正好就是自己的舅舅和姑姑。而类似的世代通婚的氏族不计其数,这种近亲通婚成为普遍现象。
   夏商或数代则可通婚姻,但周公制礼时,则百世不通,因同姓不婚,而该制度入法后一直沿用直清王朝结束,贯彻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史。
  
   (作者简介:万 辰,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10级法律硕士。)
其他文献
摘要:思政课要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下工夫.。适时根据授课内容,引进红歌,在课堂教学中唱响主旋律即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寓理于教中,达到预期的教书育人效果。   关键词:红歌;高职思政课;运用   一、高职思政课为什么要引进红歌   高职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
期刊
摘要:现在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自然科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利用不同领域的探究方法去认识自然世界,通过相互渗透,体现不同学科互相结合的优势,可以极大的拓展了我们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化学教学;等效;不确定性;等效性;互补性;守恒   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各方面存在广泛联系的动态系统。现代哲学思想提出了“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原则,以及人类思维的结构使得不同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和谐发展的综合素质,因此,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永恒目标。   一、以兴趣为先导,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艰苦劳动。学习必须以勤奋为基础,但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爱好
期刊
摘 要:安全是煤矿“天”字号大事。安全思想教育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有效的安全思想教育,能够提高员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安全生产能力,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因而,增强煤矿安全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非常重要。   关键词:安全生产;思想教育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煤矿生产永恒的方针,而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则是煤矿各级党团组织的重头戏,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摘要:阅读一直是英语教学和评价检验的重点,本文在新课程的指导下,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深层阅读能力和批判创新能力,尝试将批判阅读引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希望对高中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批判阅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引言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批判性阅读作为一种深层次阅读,强调
期刊
献给玛贝尔,也献给所有的  非洲妇女,她们受尽了  谣言、诽谤、敲诈  和大男子主义  带来的  痛苦。   读完这部小说,我为非洲妇女的处境流泪了。  ——巴贝特·西伯(驻喀麦隆的德国志愿者)   要改变现状,非洲妇女必须起来斗争,同时开明的男子有责任纠正传统之恶俗。  ——玛丽·阿玛(美国)   这是一场反敲诈、诽谤和恶意中伤的战争,这种敲诈、诽谤和恶意中伤导致非洲许多家庭破裂,也使许多
期刊
阅读教学本身具有的模糊性与明晰性,不确定性与确定性,近似值与精确值,变化性与稳定性,随机性与固定性,开放性与模式性等特性,是相互对立、两两共存、矛盾统一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就决不能局限于精确领域,而忽略模糊领域。在阅读教学系统中,由于阅读主体(学生)本身存在的“模糊心理”,认识过程具有“模糊——精确——模糊”的规律,以及阅读客体(文本)内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有了更大的空间去阐释文本意
期刊
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创造享受的,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理解文本、丰富文本并超越文本;在享受中用内心的感应去印证、诠释语文的神韵、博大与深远。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超越知识,走向生命,走向智慧,熠熠闪现生命的活力。   一、真诚对话:创造享受的惬意时空   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创造享受的语文教学应该是
期刊
摘要: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作为一个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理论,体现了低碳社会构建过程中对于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基本要求,对泰罗科学理论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泰罗制的精髓:精神革命、规范流程、科学引导培训以及奖惩分明的制度,借鉴科学管理原理来建构低碳社会对我国的社会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管理原理;低碳社会构建    一、科学管理原理概述   泰
期刊
导言:当听到《生育制度》这本书的名字时,从字面意思理解以为就是单单针对人类繁殖的相关规则、制度问题的研究。读了之后才发现,费孝通老先生关注的不仅仅是生育本身,而且更多的是生育—抚育—继替这中间的社会过程。此书中,作者是以严密的逻辑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站在保持社会结构完整性的立场上,探讨从性爱—生殖—抚育—继替的整个社会性过程。而且内涵丰富,涉及了婚姻、家庭结构、社会结构等诸多问题的研究。笔者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