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中考,内容更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设计增加了与实际贴近的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命题也开始从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开始突破,注重考察学科的综合能力。这一变化和趋向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除了一般教学过程的普遍要求之外,还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审题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为问题的表征,科学属性被抽象出来是其特征。这是认识问题的第一步,该过程的目标是建立已理想化了的运动主体模型、环境模型和运动模型。
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编题和选题时,应向实际问题靠近。所谓“靠近”,一是提供信息“原始化”,不仅提供有用信息,也提供无用信息,以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二是注意扩大学生实际应用的知识面,以构成较为完整、丰富并排列有序的原材料库,便于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有足够的“原型”可供选择、改造并使用。陈述性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在第一阶段(即审题阶段)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强调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应在知识形成的环节上向两端拓展。例如,在开始教“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应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际模型,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命题网络;在检测学习效果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定律内容,而应考察学生对定律的理解,以检测到学生的命题网络是否真正形成作为检测目标。
二、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所以科学方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呢?由于方法和自然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方法教育,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是通过知识教育渗透方法教育的关键。避免学生进入机械式学习科学方法的误区,真正发挥科学方法的作用。
如某市中考:为了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取叶片数量和形状大小相同的三株幼小的凤仙花植物,分别插入三个相同的量筒中,量筒中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使油膜覆盖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团封闭,将三套装置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①光照、潮湿②光照、干燥③黑暗、干燥)条件下,测出相同时间内量筒中的失水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2)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应采用 (选填“①和②”、“①和③”或“②和③”)环境条件下的两套装置进行实验。此实验属于(选填“定性实验”或“定量实验”)。
三、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相关的解题模式不是有多种,就是没有直接可用的模式,解题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一尝试。认知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但目前流行的某些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认知策略的训练,如单元教学时教某一内容(方法)时,就反复训练相应的这一内容(方法),这对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有利的,但不加注意就会忽视策略性知识的训练。许多学生在单元练习时似乎成绩不错,但在综合练习时却成绩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往往是单元学习时只训练了如何使用某种解题模式,而未学会在何时使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规律和解题模式的条件意识,在单元学习中不仅要进行各种变式的条件练习,还应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自主判别是否可使用所学的规律和模式。同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各个阶段都应重视认知策略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科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走近现实生活的习题
传统科学习题中频繁出现的是诸如“木块”“斜面”“小球”“小车”等简单模型,问题情境简洁,结构严谨、稳固,但远离生活,缺乏时代气息,这类习题称为经院式习题。这种习题通常只具有学术意义,而不具有现实意义,长期接触经院式习题,容易使学生将科学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相隔离,认为科学与社会无关,与现实生活无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现实生活冷漠。
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存在着大量可用科学知识解释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可以与科学知识建立起种种联系,我们应当善于利用现实生活提供的鲜活素材来命制科学习题。
例如:小池塘的水面上有一条清淤船,当船上的人将池底的污泥挖起并装入船中后,池塘的水面位置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
这是一道直接取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这类直接由生活命制的自然习题有助于推动科学教学走近社会、走近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成果比比皆是的世界,科学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注意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科学的材料,可使学生对科学更有亲近感,初步体验科学的价值,使科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丁洪刚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除了一般教学过程的普遍要求之外,还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审题在认知心理学中称为问题的表征,科学属性被抽象出来是其特征。这是认识问题的第一步,该过程的目标是建立已理想化了的运动主体模型、环境模型和运动模型。
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编题和选题时,应向实际问题靠近。所谓“靠近”,一是提供信息“原始化”,不仅提供有用信息,也提供无用信息,以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二是注意扩大学生实际应用的知识面,以构成较为完整、丰富并排列有序的原材料库,便于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有足够的“原型”可供选择、改造并使用。陈述性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各个阶段都必不可少,在第一阶段(即审题阶段)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强调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学习的内容应在知识形成的环节上向两端拓展。例如,在开始教“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应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际模型,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命题网络;在检测学习效果时,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定律内容,而应考察学生对定律的理解,以检测到学生的命题网络是否真正形成作为检测目标。
二、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所以科学方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呢?由于方法和自然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孤立地进行方法教育,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是通过知识教育渗透方法教育的关键。避免学生进入机械式学习科学方法的误区,真正发挥科学方法的作用。
如某市中考:为了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取叶片数量和形状大小相同的三株幼小的凤仙花植物,分别插入三个相同的量筒中,量筒中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使油膜覆盖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团封闭,将三套装置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①光照、潮湿②光照、干燥③黑暗、干燥)条件下,测出相同时间内量筒中的失水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2)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应采用 (选填“①和②”、“①和③”或“②和③”)环境条件下的两套装置进行实验。此实验属于(选填“定性实验”或“定量实验”)。
三、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相关的解题模式不是有多种,就是没有直接可用的模式,解题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一尝试。认知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是贯穿始终的,但目前流行的某些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认知策略的训练,如单元教学时教某一内容(方法)时,就反复训练相应的这一内容(方法),这对掌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有利的,但不加注意就会忽视策略性知识的训练。许多学生在单元练习时似乎成绩不错,但在综合练习时却成绩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往往是单元学习时只训练了如何使用某种解题模式,而未学会在何时使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规律和解题模式的条件意识,在单元学习中不仅要进行各种变式的条件练习,还应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自主判别是否可使用所学的规律和模式。同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各个阶段都应重视认知策略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科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走近现实生活的习题
传统科学习题中频繁出现的是诸如“木块”“斜面”“小球”“小车”等简单模型,问题情境简洁,结构严谨、稳固,但远离生活,缺乏时代气息,这类习题称为经院式习题。这种习题通常只具有学术意义,而不具有现实意义,长期接触经院式习题,容易使学生将科学与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相隔离,认为科学与社会无关,与现实生活无关,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现实生活冷漠。
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存在着大量可用科学知识解释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可以与科学知识建立起种种联系,我们应当善于利用现实生活提供的鲜活素材来命制科学习题。
例如:小池塘的水面上有一条清淤船,当船上的人将池底的污泥挖起并装入船中后,池塘的水面位置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
这是一道直接取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这类直接由生活命制的自然习题有助于推动科学教学走近社会、走近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成果比比皆是的世界,科学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注意从社会生活中选取科学的材料,可使学生对科学更有亲近感,初步体验科学的价值,使科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