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六项举措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pt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只要能够做到在目标定位上的“三兼顾”、在内容选择上的“三贴近”、在主体确定上的“三并重”、在方式方法上的“三结合”、在过程控制上的“三育人”、在效果评价上的“三统一”,就能够真正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举措
  [作者简介]隋步景(1950- ),男,河南鹤壁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83-02
  
  近年来,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实践探讨的重要课题。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而言,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真正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脉搏,认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当今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近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得到如下数据:在1162名被调查者中,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持肯定态度的有793人,占68.2%;持否定态度的186人,占16%;不知道的189人,占16.3%。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积极作用的有132人,占11.4%;基本达到的571人,占49.1%;基本达不到的374人,占32.2%。认为教材落后的183人,占15.7%;认为教学方法单一的358人,占30.8%;认为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的591人,占50.9%;认为教师队伍有待提高的148人,占12.7%;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效果感到满意的503人,占43%。
  上述数据显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目标定位,即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学生思想意识的发展以及成才需求不一致;二是内容选择,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变化着的当代世界,受教育者关注的新问题、新思想在课堂上得不到解释;三是主体的确定,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队伍协调困难,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教育影响没有形成合力;四是方式方法,重传统方法、轻现代手段,重理论灌输、轻实践实训,重显性教育、轻隐性熏陶;五是过程控制,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未能真正实现全员关注、全程参与和全方位的多维影响;六是效果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未能形成一套相对准确、有效且富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二、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六项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为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目标定位上的“三兼顾”
  “三兼顾”即兼顾学校人与社会人、兼顾义与利、兼顾思想意识与成才需求。
  1.兼顾学校人与社会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传统定位是培养“学校人”。所谓“学校人”,是指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使用特定的教育手段、灌输特定的教育内容而被塑造成为符合某种特定目标的“学校角色”。所谓“社会人”,是指按照社会公民及其基本规范的标准来要求并能够实现某种社会期望目标的“社会角色”。如果“学校人”和“社会人”脱节,学校培养的“好学生”将不一定是“好公民”。目前,“学校人”与“社会人”的不一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必须兼顾两方面的要求,努力促进“学校人”和“社会人”的统一。
  2.兼顾义与利。物质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使得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关注教育对象的物质需求为实践起点。但由于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儒家义利观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精神轻物质、重奉献轻索取、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的片面化倾向较为严重,没有让学生形成既符合自己需要又符合时代要求的义利观。在新形势下,如果继续忽视学生的物质需求,必然会导致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离,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困境。因此,要努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满足他们合理的物质诉求。
  3.兼顾思想意识与成才需求。为确保实效,从目标定位上,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需要与大学生成才需求之间的结合。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就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而言,它是蕴涵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思想意识发展和成才需求问题。其次,要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实施分层教育。面向全体指根据大学生的共性特点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分层教育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达成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内容选择上的“三贴近”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教育内容的僵化陈旧和脱离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就业实际,是造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困境的重要原因。无论对基础教育还是对高等教育,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都强调以回归学生生活为基点,以服务日常生活为突破口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央16号文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三贴近”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其实效性的最大桎梏。因此,必须在其传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拓宽领域,关注学生所关注的,考虑学生所考虑的,澄清学生所困惑的,解决学生所疑虑的,不能搞脱离实际、回避问题、自我安慰式的虚无主义,不能关着门教育、板着脸讲道。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即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民主法治、创新精神、环保意识。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主体确定上的“三并重”
  “三并重”即三支队伍与四位一体并重、主客体并重、坚守与拓展并重。
  1.三支队伍与四位一体并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主要队伍是“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他们之间虽然功能定位模糊,但在实践中界限分明,分属教师和政工两个系统,无法较好地实现功能互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要素上,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实现四个方面教育和影响的和谐统一也有相当的难度。鉴于此,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加强三支队伍的协同作用,实施“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育人模式,使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协调一致,确保教育影响在各场合、各阶段都能承前启后、互相衔接,在横向、纵向上形成教育合力。
  2.主客体并重。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的尊重,要求我们必须把培育和弘扬人的主体性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建立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激发大学生的品德需要是逻辑起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逻辑主线,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是现实途径,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内容选择,建立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外部保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运作过程中,要特别体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不能有任何一方的缺失。
  3.坚守与拓展并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及普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使各种信息在网上广为传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创新。要扩大和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特别是要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方式方法上的“三结合”
  “三结合”即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1.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建立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实现由“灌输型”向“疏导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既要借鉴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又要吸收国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方式、方法。要综合运用教育载体,充分发挥教学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管理载体和大众传媒载体之中。
  2.显性教育与隐性熏陶相结合。从思想政治教育被人感知的程度来看,其方法手段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显隐结合,体现多元。所谓显性方法,是指教育意图能够让受教育者明显感觉到的教育方法,其做法是把道理、观点和要求开诚布公地告诉受教育者。所谓隐性方法,则是指教育意图不为受教育者明显感觉到的教育方法,其运作模式是充分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和过程,如社会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来对人们进行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意图的隐蔽性。隐性方法的应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避免受教育者产生逆反情绪,激发参与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感染性和吸引力。
  3.理论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兼顾。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呆板、形式单一,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思想政治表现知行不一。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双向互动的潜移默化的认知与实践过程,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引导,更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仅要让学生理性认知,更要让学生实践锻炼。因此,科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尽快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探寻富有个性化的方式方法,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五)过程控制上的“三育人”
  “三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过程控制上,必须要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育人”的教育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中已达成了共识,但有待于普及和加强。要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充分整合社会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一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要坚持和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高校务必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强化教学与育人、管理与育人、服务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还要在学校的主导下,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真正做到“三育人”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全员育人,是针对教职工的职责而言;全过程育人,是针对纵向的培养环节而言;全方位育人,是针对横向的培养领域而言。概括起来就是“责任到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需要整体设计和优化。要建立激励机制,把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自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大力引进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努力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六)效果评价上的“三统一”
  “三统一”即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统一、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要构建多元的复合评价模式,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统一、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统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统一。要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和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评价经常化、过程化,从单纯的知识考核向将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思想表现融为一体的综合考查转变,从单一的闭卷书面考核向多元复合考核体系转变,淡化期末终结性考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使教学评价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要从多维视角来透视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努力做到评价标准多尺度、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形式多样性。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来考察和解析它的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确定效益与模糊效益、单一效益与多重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等,通过实施“专职督导”“自我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同行评教”“干部听课制度”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单项评估等方式,来监控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复合模式。这种复合评价模式的构建,将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导向和空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创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解读:困境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2]王冠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德育天地,2006(8).
  [3]袁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陈敏.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5]周亚夫.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几点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廖志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及其矫正[J].思想教育研究,2005(5).
其他文献
期刊
【摘要】钢琴曲《士兵进行曲》选自《儿童曲集》,由德国作曲家舒曼1859年创作。这首作品常被用于军队统一步伐的训练。本文主要从钢琴演奏技巧、创作背景、音乐形态、演奏艺术等方面来分析该作品,希望能为广大演奏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士兵进行曲》;演奏艺术  一、钢琴曲《士兵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士兵进行曲》这首钢琴曲是由德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他出生于德国的茨维考的一个文化家庭,舒曼白幼显露出
近来一些企业来电询问,气温转暖淀粉生产过程如何防菌防污染问题。这一问题的确是当前淀粉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淀粉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又是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主、副产
传统物理学教育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存在,这种教育模式阻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现代物理教育要实行主体教育,并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物理教育的
全面、科学、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教师流动的特点及规律,对于促进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与优化配置,搞好教师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拉大,造成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大学教师的收入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出现了大学教师向待遇较高、发展机会较好的大学无序流动的现象。一些大学的骨干教师流失,造成了不良示范效应,影响到诸多大学的教师队伍
[摘要]系部教学质量评估是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评估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建立健全高职高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系部教学质量评估有效性  [作者简介]张立今(1954- ),男,安徽淮北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安徽淮北235000)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