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制度改革,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日趋多样。对于高校学生就业部门,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生成与防控,指导大学生摆脱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提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有着普遍作用。
关键词:就业心理;生成;防控
引言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高校就业工作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多年学习的重要转折点,面对双向选择,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压力,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生成和控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与其它心理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它指的是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概括为: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情绪心理、认知心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各种不良心理现象总汇[1]。而就业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不可回避性,并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学生从进入学校起就开始接受就业方面教育,围绕就业开展很多活动,学生也随之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并为之做一系列的准备,比如“考证热”、“兼职热”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就业有关。因此,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对于指导大学生理性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1.1 情绪问题
因为就业所引发的情绪问题主要有焦虑、紧张、抑郁等表现。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寝室、教室到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缺乏对待挫折的心理准备。面对各种纷杂的就业机会,许多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困惑和失落,夸大社会不良现象的同时,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为可能出现的困难担忧,常常表现出不安、紧张和焦虑。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有些毕业生在屡遭挫折后,可能产生恐惧感,谈“就业”便感到心理紧张[2]。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与人缺乏沟通的大学生来说,紧张焦虑的心理压力以及屡遭失败的求职经历可能会使其意志消沉、心理压抑,甚至容易产生抑郁自杀的倾向。
1.2认知问题
对于就业,每个大学生的期望不同。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估计自己的能力,错误的高估或者低估自己,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3]。有些大学生或因为屡遭挫折或因为专业冷门或因为感觉自己不够优秀,有强烈的自卑心理。有这种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信心去和其他人竞争或对自己的前途持悲观消极态度,从而失去了很多就业择业的机会。有的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或是高估了自身的能力, 或是毕业于重点高校,不愿意到小型的企业或者薪酬低的单位工作,好高骛远,这是自负的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其他的错误认知,比如攀比嫉妒。在其他同学找到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时,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攀比心态。尤其看到各方面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好工作,心理会非常不平衡,产生嫉妒心态。在这种错误心态的影响下,在择业过程中会一味的提高择业标准,而不是客观的衡量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从而错过很过适合自己的工作。
1.3行为问题
在消极自卑攀比嫉妒等不健康心态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和反应。诸如心理压抑,性格孤僻、自闭等心理危机现象,有些同学还会有旷课、酗酒、吸烟、打架、夜不归宿等行为,甚至会出现一些人格扭曲和犯罪的现象。
2、心理问题产生的一般规律
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形成,都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的心理系统长期或者严重地偏移动态平衡的正常状态。
事实证明,任何人的心理系统都是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体。社会心理学指出,任何一个行为总是服从于力图解除或者使有机体处于最小心理紧张以保持个体心理平衡的原则。心理学家认为,各种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重新确立心理平衡的状态。人们在心理上不断地经历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周期发展过程[4]。面对相同的压力事件,不同的认知评价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面对一些压力事件,可能会产生暂时性心理系统不平衡或者干脆忽略了压力事件带来的影响,那么这样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而有些人可能会明显的感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异常,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种心理压力不能得到排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在心理发展上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就业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现的焦虑、急躁、不安,因此引发出对自身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前提都是人对自身状态、价值表示不认同。如果就业困扰不能得到排解或疏导,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据有关报告显示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行为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3、就业心理问题预防和控制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高校、社会应积极寻求对策,使大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就业。
3.1消除压力源
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之一,千方百计的采取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保证就业质量。同时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就业工作动员、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除学生对就业的恐惧心理,减轻压力。
3.2改变认知
大学生自身要改变错误、狭窄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排除诸如不满、愤懑、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5]。
3.3自我防御
大学生应该认清社会现实,正确的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就业竞争。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认识自己,武装自己,夯实专业基础,清楚正确的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要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学会主动推销自己。
3.4改进应对方式
大学生应当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作为一名即将迈入社会的成年人应当自觉主动的适应外界环境,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宣泄渠道很重要,可选择和朋友、同学、老师甚至是心理医生沟通、交流。“心病还须心药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也很重要,可通过放松训练、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通过自我调适,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理性的面对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挫折。
3.5争取和利用社会支持
对于存在就业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就业的想法和期望,坦诚吐露对就业的苦恼、烦闷、担心和忧虑。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调试,积极、冷静地面对就业。
3.6行为策略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能够疏导、减轻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应该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进行社会交往,锻炼社交能力。尤其对于比较内向型的学生,更应该积极融汇到集体生活中。离群索居更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滋生。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3.7培养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指人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所表现的作为人的较理想的状态,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目前,大学生健全人格素质主要包括下列要素:(1)有较强的创新意识;(2)有高尚的人生追求; (3)有丰富的人文修养;(4)有良好的公德意识;(5)有文艺修养和心理保健意识。
4、结语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其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做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胸襟、健康的体魄、文明的举止、积极健康的心灵。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础。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心理辅导,对其人格偏差进行纠正。
[参考文献]
[1] 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2] 邓曦东,吴立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8:86.
[3] 王艺荣.求职与创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37.
[4] 肖旭 心理问题形成的综合原因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2月
[5] 白文龙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生成;防控
引言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高校就业工作是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多年学习的重要转折点,面对双向选择,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压力,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生成和控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就业心理问题表现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与其它心理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它指的是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概括为: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情绪心理、认知心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各种不良心理现象总汇[1]。而就业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不可回避性,并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学生从进入学校起就开始接受就业方面教育,围绕就业开展很多活动,学生也随之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并为之做一系列的准备,比如“考证热”、“兼职热”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就业有关。因此,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对于指导大学生理性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1.1 情绪问题
因为就业所引发的情绪问题主要有焦虑、紧张、抑郁等表现。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寝室、教室到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缺乏对待挫折的心理准备。面对各种纷杂的就业机会,许多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困惑和失落,夸大社会不良现象的同时,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为可能出现的困难担忧,常常表现出不安、紧张和焦虑。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有些毕业生在屡遭挫折后,可能产生恐惧感,谈“就业”便感到心理紧张[2]。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与人缺乏沟通的大学生来说,紧张焦虑的心理压力以及屡遭失败的求职经历可能会使其意志消沉、心理压抑,甚至容易产生抑郁自杀的倾向。
1.2认知问题
对于就业,每个大学生的期望不同。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估计自己的能力,错误的高估或者低估自己,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自卑心理表现在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3]。有些大学生或因为屡遭挫折或因为专业冷门或因为感觉自己不够优秀,有强烈的自卑心理。有这种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缺乏信心去和其他人竞争或对自己的前途持悲观消极态度,从而失去了很多就业择业的机会。有的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或是高估了自身的能力, 或是毕业于重点高校,不愿意到小型的企业或者薪酬低的单位工作,好高骛远,这是自负的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还存在其他的错误认知,比如攀比嫉妒。在其他同学找到待遇好收入高的工作时,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攀比心态。尤其看到各方面条件不如自己的同学找到好工作,心理会非常不平衡,产生嫉妒心态。在这种错误心态的影响下,在择业过程中会一味的提高择业标准,而不是客观的衡量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从而错过很过适合自己的工作。
1.3行为问题
在消极自卑攀比嫉妒等不健康心态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和反应。诸如心理压抑,性格孤僻、自闭等心理危机现象,有些同学还会有旷课、酗酒、吸烟、打架、夜不归宿等行为,甚至会出现一些人格扭曲和犯罪的现象。
2、心理问题产生的一般规律
任何一种心理问题的形成,都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的心理系统长期或者严重地偏移动态平衡的正常状态。
事实证明,任何人的心理系统都是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体。社会心理学指出,任何一个行为总是服从于力图解除或者使有机体处于最小心理紧张以保持个体心理平衡的原则。心理学家认为,各种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重新确立心理平衡的状态。人们在心理上不断地经历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周期发展过程[4]。面对相同的压力事件,不同的认知评价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面对一些压力事件,可能会产生暂时性心理系统不平衡或者干脆忽略了压力事件带来的影响,那么这样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而有些人可能会明显的感受到压力事件的影响,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异常,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种心理压力不能得到排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在心理发展上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就业问题带来的心理困扰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现的焦虑、急躁、不安,因此引发出对自身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前提都是人对自身状态、价值表示不认同。如果就业困扰不能得到排解或疏导,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据有关报告显示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行为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3、就业心理问题预防和控制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高校、社会应积极寻求对策,使大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就业。
3.1消除压力源
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之一,千方百计的采取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保证就业质量。同时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就业工作动员、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消除学生对就业的恐惧心理,减轻压力。
3.2改变认知
大学生自身要改变错误、狭窄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排除诸如不满、愤懑、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5]。
3.3自我防御
大学生应该认清社会现实,正确的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就业竞争。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认识自己,武装自己,夯实专业基础,清楚正确的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要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学会主动推销自己。
3.4改进应对方式
大学生应当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作为一名即将迈入社会的成年人应当自觉主动的适应外界环境,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宣泄渠道很重要,可选择和朋友、同学、老师甚至是心理医生沟通、交流。“心病还须心药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也很重要,可通过放松训练、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进行,通过自我调适,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理性的面对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挫折。
3.5争取和利用社会支持
对于存在就业心理困惑的大学生应该积极的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就业的想法和期望,坦诚吐露对就业的苦恼、烦闷、担心和忧虑。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调试,积极、冷静地面对就业。
3.6行为策略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能够疏导、减轻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应该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进行社会交往,锻炼社交能力。尤其对于比较内向型的学生,更应该积极融汇到集体生活中。离群索居更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滋生。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3.7培养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指人在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所表现的作为人的较理想的状态,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目前,大学生健全人格素质主要包括下列要素:(1)有较强的创新意识;(2)有高尚的人生追求; (3)有丰富的人文修养;(4)有良好的公德意识;(5)有文艺修养和心理保健意识。
4、结语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其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做事。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胸襟、健康的体魄、文明的举止、积极健康的心灵。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基础。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要通过心理辅导,对其人格偏差进行纠正。
[参考文献]
[1] 夏凌翔,万黎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2] 邓曦东,吴立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8:86.
[3] 王艺荣.求职与创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8:37.
[4] 肖旭 心理问题形成的综合原因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2月
[5] 白文龙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