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需品,也是促进其和谐共进、健康成长的“一体两翼”。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不仅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应有之义,而且完全顺应新课程理念的根本要求,更具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突出并实施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层面简要阐述之。
一、善于从名人故事教学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古今中外名人及其在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的典型事迹,如徐悲鸿“刻苦学画、忠心报国”的崇高志向,谈迁“不为厄运打垮、两次编撰《国榷》”的感人事迹,诺贝尔“潜心炸药研究、置生死于度外”的科学精神,小海伦“不屈服于命运、艰辛求学成才”的惊人毅力,司马迁“牢记父亲重托、立志著书立说”的历史故事,詹天佑“不计个人得失、勇担时代责任”的爱国情怀……这些烨烨生辉的人性特质和人格力量,都是开展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
二、善于从古典诗词教学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虽然数量不多却辉煌经典,虽然词少语短却意蕴隽永,它们是数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中饱含的思想修养、情感个性、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人际关系等,高度凝炼着浓郁的人文元素,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愧是代代相传的民族优质基因。比如:陆游的《示儿》,给人展示了“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伟大榜样;苏轼的《题西林壁》,启发人们要“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显现了“新生事物的顽强伟力”……所有这些,对于具有“00后”社会特质的少儿来说,难道不是无可或缺的“精神补钙品”吗?
三、善于从阅读写作教学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鲁迅先生还特别强调:“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可以这样断言,凡是廣泛流传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摄人魂魄和震撼人心”之处,实质上就是“缀文者”在人格、操守和价值观等人文方面的个性化体现。既然“语言本身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读写教学中来凝炼学生灵魂、锻铸学生意志吗?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海伦·凯勒》等课文后,让小学生就主人翁的人物形象和精神意志等方面,开展一些阅读与讨论、交流与共享以及写读书笔记等读写训练活动,以积极有效地促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我吸收、自我教育、自我强化。
四、善于从综合实践指导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说法和课题,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在于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意志,培养良好习惯,铸造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积累和积淀学生的人文修养,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逐步打下坚实性基础。语文综合实践应本着“亲历参与、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群体(如小组)合作,并且从中获得参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性体验。以“多种材料小制作”主体实践活动为例:(1)确定主题,制定计划(1—2课时);(2)自主探究并解决制作中的疑难问题(5—7天);(3)自行设计各式“佳作”,畅谈奇思妙想(2—3天);(4)完成主题活动时的自主评价(1—2课时)。从过程和结果看,小学生在技能和人文两方面获得了“双赢”。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培育是一项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只要我们善于从“名人故事”“古典诗词”“读写互动”“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予以播撒,定能让“人文之花”绽放在校园的灿烂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白鹭湖小学(223001)
一、善于从名人故事教学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古今中外名人及其在不同领域、不同战线上的典型事迹,如徐悲鸿“刻苦学画、忠心报国”的崇高志向,谈迁“不为厄运打垮、两次编撰《国榷》”的感人事迹,诺贝尔“潜心炸药研究、置生死于度外”的科学精神,小海伦“不屈服于命运、艰辛求学成才”的惊人毅力,司马迁“牢记父亲重托、立志著书立说”的历史故事,詹天佑“不计个人得失、勇担时代责任”的爱国情怀……这些烨烨生辉的人性特质和人格力量,都是开展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
二、善于从古典诗词教学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虽然数量不多却辉煌经典,虽然词少语短却意蕴隽永,它们是数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其中饱含的思想修养、情感个性、人生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人际关系等,高度凝炼着浓郁的人文元素,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愧是代代相传的民族优质基因。比如:陆游的《示儿》,给人展示了“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伟大榜样;苏轼的《题西林壁》,启发人们要“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显现了“新生事物的顽强伟力”……所有这些,对于具有“00后”社会特质的少儿来说,难道不是无可或缺的“精神补钙品”吗?
三、善于从阅读写作教学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南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明确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鲁迅先生还特别强调:“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可以这样断言,凡是廣泛流传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摄人魂魄和震撼人心”之处,实质上就是“缀文者”在人格、操守和价值观等人文方面的个性化体现。既然“语言本身就是生命意志的体现”,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读写教学中来凝炼学生灵魂、锻铸学生意志吗?如在教学《小草和大树》《海伦·凯勒》等课文后,让小学生就主人翁的人物形象和精神意志等方面,开展一些阅读与讨论、交流与共享以及写读书笔记等读写训练活动,以积极有效地促进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我吸收、自我教育、自我强化。
四、善于从综合实践指导中播撒丰富人文元素
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的说法和课题,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在于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意志,培养良好习惯,铸造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积累和积淀学生的人文修养,为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逐步打下坚实性基础。语文综合实践应本着“亲历参与、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群体(如小组)合作,并且从中获得参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性体验。以“多种材料小制作”主体实践活动为例:(1)确定主题,制定计划(1—2课时);(2)自主探究并解决制作中的疑难问题(5—7天);(3)自行设计各式“佳作”,畅谈奇思妙想(2—3天);(4)完成主题活动时的自主评价(1—2课时)。从过程和结果看,小学生在技能和人文两方面获得了“双赢”。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培育是一项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只要我们善于从“名人故事”“古典诗词”“读写互动”“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中予以播撒,定能让“人文之花”绽放在校园的灿烂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白鹭湖小学(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