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能共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从实践措施与效果来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597-02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IT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计算机专业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笔者所在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校办学条件和生源特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科学结合的方法,就成为我们近几年努力的方向。
1 具体做法
1) 实践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更新办学理念,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应用技能单一的状况,积极响应现代IT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将实际应用技能培养深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适度提高学生职业转向能力。
二是改革培养方案,由厚基础、宽口径向重应用、强技能培养方案的转变。继续推行“6 1 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践“三元互动”,建立“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岗位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构建课程群,由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体系向知能共进的教学体系转变。以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骨干课为核心,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群,打破学科、专业划分的局限,以就业方向为目标、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集中性实践环节小学期,通过实践强化训练来加快知识能力的转化。
四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由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循序渐进实践“翻转课堂”,努力建设课程中心网络平台,由传统的School Work → Home Work 转变为Home Work → School Work,实现以教师为主的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模式转变。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职业续航能力有很好的引导与强化的效果。
五是实践“三元互动”,将教育由校园平面式向社会立体式转变。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企业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密切融合,环环相扣的适用于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2) 实践措施
“五个转变”的中心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构建双向嵌入、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计算机专业学习时间的8个学期分段为三个部分:6个学期的学校理论学习、1个学期的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1个学期的IT企业顶岗实习与双向选择就业。学校、学生、企业(专业培训机构、IT企业)成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支撑点,也是三个受益对象。尤其是IT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订、教学环节中硬件资源和智力资源的融合与投入、天然的生产与科研实践岗位与项目的磨合与锻炼,对扩展学生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平台、空间的广度、深度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这较德国的“双元制”增加了专业培训机构这个环节。这种培养模式对专业培训机构这个环节提出了要求,既要求专业培训机构有能力参与制订适应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又要有能力参与实战性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还要有发挥自身与下游IT企业密切的人才输送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就业的零距离。二是推行市场导向、项目引领的实训实习体系。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的那1个学期是提升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阶段,IT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那1学期是体现培养效果的。学校同专业培训机构研究制订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大纲,实验课程的主讲由专业培训机构的资深讲师和IT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担任,教学方式要求以成熟的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熟悉和掌握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学校相关专任教师可以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也是提升学校教师工程能力的一个比较实用的途径。
②课程建设改革,一是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骨干课为核心,构建“程序设计及算法”、“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与维护”、“WEB开发技术”等课程群,围绕着课程群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重点抓好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全面完善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与防真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技术;自主开发适当的教学硬件和教学演示软件,实现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建立并建好精品课程网站,用以发布课件、课后答疑、组织论坛、学术交流。三是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建立教学团队,研究课程的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安排,以及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推进理论课进实验室的方式、进度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包括“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后实验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方法,和教学督导问题等,形成科学、合理、实用、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覆盖的“闭环督导”体系。形成由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构成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 “自然环境”。 ③实践教学改革。在“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打造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形成实践平台层次分明、实践能力逐步递进、鼓励创新研究的分阶段、多层次、综合性与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基础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1-2年级学生,认知型与验证型实验偏多。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论学习的效果,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让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聚焦在基础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二是综合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2—3年级的学生,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偏多。通过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拥有的湖北省信息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三是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3-4年级学生,偏重于拓展。通过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实践,以及参与教师横纵向科研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践效果
从2008年至今,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方面奖励数量和质量逐年增加。在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多次获全国二、三等奖。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果丰富,先后参与了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1名学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率及获奖等级大幅度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通过新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宽、技能精、素质强,“适销对路”,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受到企业的好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网调、函调和面调等方式,2008年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均超过92%。
2 结束语
多年来的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为我们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路径、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师资队伍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绝大部分是学科型师资,也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偏重于理论教学和课堂传授,因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项目开发的实践,尤其是缺乏新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案例或者项目驱动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而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师资又存在理论功底不深的问题。二是政府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有待改善。“6 1 1”、“三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投入,这是回避不了的客观现实。目前这一经费主要由学校和学生承担。学生既要承担学校的学费,还要承担企业的培训费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学生、社会“三赢”的,因而减轻学生和学校的负担,拓宽新模式的受益面,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政府和企业应该解放思想、放眼长远,内地也应该向沿海城市学习,加大在实训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静.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综述)[J].科技信息,2010(19):165-369.
[2] 张志刚,冯运仿,刘志远,等.基于“三元互动”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6).
[3] 明智勇,冯运仿,陈奇睿,等.“三元互动”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J].福建电脑,2013(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597-02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IT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计算机专业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无法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笔者所在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校办学条件和生源特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科学结合的方法,就成为我们近几年努力的方向。
1 具体做法
1) 实践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更新办学理念,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应用技能单一的状况,积极响应现代IT企业人才需求的主要特征,将实际应用技能培养深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适度提高学生职业转向能力。
二是改革培养方案,由厚基础、宽口径向重应用、强技能培养方案的转变。继续推行“6 1 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践“三元互动”,建立“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岗位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构建课程群,由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体系向知能共进的教学体系转变。以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骨干课为核心,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群,打破学科、专业划分的局限,以就业方向为目标、以项目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集中性实践环节小学期,通过实践强化训练来加快知识能力的转化。
四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由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循序渐进实践“翻转课堂”,努力建设课程中心网络平台,由传统的School Work → Home Work 转变为Home Work → School Work,实现以教师为主的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模式转变。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职业续航能力有很好的引导与强化的效果。
五是实践“三元互动”,将教育由校园平面式向社会立体式转变。加强学校与培训机构、企业的互动与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密切融合,环环相扣的适用于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2) 实践措施
“五个转变”的中心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构建双向嵌入、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计算机专业学习时间的8个学期分段为三个部分:6个学期的学校理论学习、1个学期的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1个学期的IT企业顶岗实习与双向选择就业。学校、学生、企业(专业培训机构、IT企业)成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支撑点,也是三个受益对象。尤其是IT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订、教学环节中硬件资源和智力资源的融合与投入、天然的生产与科研实践岗位与项目的磨合与锻炼,对扩展学生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平台、空间的广度、深度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这较德国的“双元制”增加了专业培训机构这个环节。这种培养模式对专业培训机构这个环节提出了要求,既要求专业培训机构有能力参与制订适应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又要有能力参与实战性强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还要有发挥自身与下游IT企业密切的人才输送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就业的零距离。二是推行市场导向、项目引领的实训实习体系。专业培训机构项目实训的那1个学期是提升实践能力的最主要阶段,IT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那1学期是体现培养效果的。学校同专业培训机构研究制订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大纲,实验课程的主讲由专业培训机构的资深讲师和IT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担任,教学方式要求以成熟的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熟悉和掌握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学校相关专任教师可以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也是提升学校教师工程能力的一个比较实用的途径。
②课程建设改革,一是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网络原理、操作系统等专业骨干课为核心,构建“程序设计及算法”、“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与维护”、“WEB开发技术”等课程群,围绕着课程群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重点抓好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全面完善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发展计算机多媒体、虚拟与防真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技术;自主开发适当的教学硬件和教学演示软件,实现全方位的网络辅助教学;建立并建好精品课程网站,用以发布课件、课后答疑、组织论坛、学术交流。三是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建立教学团队,研究课程的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设计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安排,以及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推进理论课进实验室的方式、进度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包括“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后实验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方法,和教学督导问题等,形成科学、合理、实用、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覆盖的“闭环督导”体系。形成由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构成的有利于人才培养的 “自然环境”。 ③实践教学改革。在“三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打造基础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和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形成实践平台层次分明、实践能力逐步递进、鼓励创新研究的分阶段、多层次、综合性与应用性强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基础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1-2年级学生,认知型与验证型实验偏多。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论学习的效果,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让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聚焦在基础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二是综合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2—3年级的学生,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偏多。通过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基本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拥有的湖北省信息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三是研究与创新实践平台。主要针对本科3-4年级学生,偏重于拓展。通过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与创业项目实践,以及参与教师横纵向科研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践效果
从2008年至今,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方面奖励数量和质量逐年增加。在全国信息安全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多次获全国二、三等奖。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果丰富,先后参与了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1名学生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率及获奖等级大幅度提高。
通过调查表明,通过新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宽、技能精、素质强,“适销对路”,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并受到企业的好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网调、函调和面调等方式,2008年以来计算机专业学生平均就业率均超过92%。
2 结束语
多年来的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为我们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路径、方法,积累了实践经验。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师资队伍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绝大部分是学科型师资,也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偏重于理论教学和课堂传授,因为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项目开发的实践,尤其是缺乏新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案例或者项目驱动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而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师资又存在理论功底不深的问题。二是政府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有待改善。“6 1 1”、“三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投入,这是回避不了的客观现实。目前这一经费主要由学校和学生承担。学生既要承担学校的学费,还要承担企业的培训费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学校、学生、社会“三赢”的,因而减轻学生和学校的负担,拓宽新模式的受益面,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这一点,政府和企业应该解放思想、放眼长远,内地也应该向沿海城市学习,加大在实训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陈静.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考(综述)[J].科技信息,2010(19):165-369.
[2] 张志刚,冯运仿,刘志远,等.基于“三元互动”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3(6).
[3] 明智勇,冯运仿,陈奇睿,等.“三元互动”模式下的计算机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J].福建电脑,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