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塑造创新型人格。人格是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精神活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与能力,是个体内在的综合素质的外部显现。创新型人格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伦理、创新能力等方面。塑造院校生创新型人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育功能,要发挥好这一功能必须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创新教育元素、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创新教育氛围。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20-01
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院校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院校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造才能。同时,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一、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素养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自主而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具有营造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能力,建立起开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有助于学员求新求异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善于对学员进行研究,这对完成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合理性及实效性均有益处。教师应掌握了解学员的方法、增强对学员个性、潜能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有条件进一步发展其促进学员个性化发展能力和开发学员潜能的能力。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还要具备塑造学员人文精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创新教育,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
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院校为院校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目前院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谨有条、创新不足,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的讲授方式还在沿袭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缺乏生机和活力,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家先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三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服从于时代的变化,服从于时代对我们国家所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而作出的选择,都是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学员为主体,从当代青年学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的现实状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的教学形式和模式,构建创新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能够启发学员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学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方式的改革,会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崭新的教学氛围和体系,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行为,有利于学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院校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院校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员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员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员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员,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员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员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大趋势应当是统分结合,即大班互动与小班辅导相结合。可以这样讲,如何突破大堂课教学瓶颈是摆在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道创新课题。基本思路是首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减少相互重合的内容,将教材体系转换为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整合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一体化基础上进行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的对比实验。最后在基本不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均工作量与课程体系基本信息量的基础上减少培养方案的授课时数,普遍回归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林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育:教师素质是关键[J].理论探索,2011(19):56-57.
[2]陈红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院校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10):206-207.
[3]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128-129.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020-01
创新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院校生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通过创新人才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院校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造才能。同时,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以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
一、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
创新教育精神、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知识、创新心理特征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相关素养是形成和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自主而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当具有营造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能力,建立起开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有助于学员求新求异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善于对学员进行研究,这对完成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合理性及实效性均有益处。教师应掌握了解学员的方法、增强对学员个性、潜能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有条件进一步发展其促进学员个性化发展能力和开发学员潜能的能力。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还要具备塑造学员人文精神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创新教育,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格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
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满足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院校为院校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但是,目前院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严谨有条、创新不足,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的讲授方式还在沿袭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缺乏生机和活力,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家先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三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服从于时代的变化,服从于时代对我们国家所提出的新的历史使命而作出的选择,都是为了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以学员为主体,从当代青年学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特点的现实状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的教学形式和模式,构建创新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感染力强,能够启发学员主动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学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学方式的改革,会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一个崭新的教学氛围和体系,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行为,有利于学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院校生创新素质的必要手段。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使用得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甚至成败。所以,加强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是当前提升院校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学存在着“五多五少、五轻五重”的现象,即知识系统化多、抓重点少;理论讲得多,联系实际少;演绎方法多,归纳方法少;内容重复多,新信息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员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又难免会受到时间、空间、教师个人素质、学员整体素质、设施甚至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以最受学员欢迎、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组织教学,却依旧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员,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在视觉、听觉、思维和创新上的诸多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员的认识问题、教学的环境问题,学员的学习动力问题等,都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加以解决。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大趋势应当是统分结合,即大班互动与小班辅导相结合。可以这样讲,如何突破大堂课教学瓶颈是摆在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道创新课题。基本思路是首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减少相互重合的内容,将教材体系转换为课程体系,再将课程体系整合为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一体化基础上进行小班授课与大班授课的对比实验。最后在基本不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均工作量与课程体系基本信息量的基础上减少培养方案的授课时数,普遍回归小班教学。
参考文献
[1]林桂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教育:教师素质是关键[J].理论探索,2011(19):56-57.
[2]陈红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院校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10):206-207.
[3]金春姬.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J].林业科技情报,2007(3):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