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嵩山路是郑州市的主干道之一,车流终日不断。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同位素研究所)就位于此路段的一个大院内。在一片闹中取静的环境里,同位素研究所的一个辐照中心昼夜不息,加工辐照食品。
辐照食品,并不为外界熟知。但由于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种被视为安全的物理加工方法正受到重视。所谓食品辐照就是通过射线杀灭食品中存在的病原性微生物和果蔬中的虫卵,其可以防止粮食、油料霉变,抑制农产品发芽,达到延长保存期、减少资源损耗的目的。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变质、农药和化肥残留,以及添加剂滥用正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三大诱因。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顾问赵文彦认为,辐照技术可以大幅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率,因为它能较好地消除食源性致病菌和微生物,且可以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亦有研究表明,辐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解果蔬中的农药残留,对降解抗生素和防腐剂也有一定效果。
虽然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充分证据。但科学界普遍认可,食品辐照不需要添加化学物质,不会造成残留和污染环境,食物的营养损失小,是一种安全的物理加工方法。
安全性考量
同位素研究所辐照中心所用的辐照装置,设计装源容量为20万居里(居里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放射源是钴60,属于极高危险的Ⅰ类放射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就可致人死亡。
但辐照室整体厚达2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一系列设计,可以把放射线牢牢“锁住”,不会发生泄漏。
进入辐照室后,需经过被称为迷道的通道,通道墙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保证辐照室入口处的辐射剂量处于安全水平。穿过迷道,才能到达辐照室核心区,辐照加工就是在这一区域进行的。
钴60、铯137等放射源产生的伽马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兆电子伏特(MeV)的电子束都可用于食品辐照。而中国食品辐照加工行业目前主要采用钴源辐照装置。
在辐照室的正中,是一个深度达6米以上的蓄水池,叫贮源井,内蓄去离子水。放射源在不工作状态时会降入水井里,以此来达到屏蔽放射线的目的。同样,装换放射源的操作也可以在井内完成。
往年大蒜丰收时节,一车车的大蒜会被运到同位素研究所等待辐照。工作人员将待加工的货物装运上一个特制小车,再将小车推至辐照室核心地带,将货物环绕蓄水池堆码整齐,然后退出。通过外面的控制室操作平台,工作人员将放射源提升出蓄水池,达到规定高度后静止,然后开始辐照。这情景看起来就像医院里的X光检查。
放射源虽近在咫尺,但在研究所大院内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辐照室外的工作人员其实并不会受到威胁。
辐照食品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军方首次采用其处理汉堡包。随后,中国等30多个国家开展独立或合作长期研究。众多实验都指向相同的结果——辐照食品技术是科学、安全、适用的。
从理论上来讲,要使食品中的组成元素诱发放射性,对人体产生影响,需要10兆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辐照。在辐照食品中,辐照能量被限制在远低于可能造成危害的能量值内,而且10MeV以上有风险的电子加速器也被禁止应用,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诱发放射性的问题。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的辐照剂量国际安全线为:“任何食品当其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不超过10kGy(千戈瑞)时,没有毒理学危险,不再要求做毒理学试验,同时在营养学和微生物学上也是安全的。”
1999年,上述三大国际组织又证明,超过10kGy以上剂量的辐照食品,也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
小众技术局限
由于射线穿透力强,食品辐照无须打开包装,既方便快捷,又可避免二次污染。在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同位素与辐照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鲍矛看来,配合以真空包装处理,辐照技术在小包装食品的应用近乎完美,可以大大延长其保质期。
现在,四川省每年泡椒凤爪的辐照处理量超过1万吨。研究表明,如不添加防腐剂,凤爪只能存放两三天,而采用辐照技术可以使保质期延长到1个-6个月。
全世界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八个大类,共计230多种食品可以辐照上市。美国将食品辐照视为一种“食品添加剂”来管理,其辐照食品很普遍,包括小麦及其制品、马铃薯、香辛料、猪肉、水果和蔬菜、谷物等。而欧盟成员国对食品辐照,一如对转基因产品同样持谨慎态度,目前只允许使用于植物性中药材和植物调料一类物质。
中国批准的辐照食品,有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六大类。到2010年,中国辐照食品总量达2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辐照食品的一半。
在郑州一地,有三家辐照企业,除了同位素研究所,郑州市辐照中心亦位于市区,两家辐照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表示,目前以辐照调料为主,业务饱和度达到九成以上。
不过,辐照技术亦有不足,会造成蔬果的水分部分流失。郑州市一家辐照中心的管理者告诉《财经》记者,原来当地盛行的辐照大蒜业务后来缩水,“很多大蒜都储存在冷库里,与辐照大蒜相比,好处是水分不散失。”
烹调习惯的不同,也影响人们选择不同的食品保存措施。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分析,欧美国家的牛肉烹调讲究鲜嫩,很少达到全熟程度,其烹调温度不足以杀死细菌,就要靠辐照来灭菌,但国内的肉类烹调习惯充分加热,因此辐照技术难以在肉禽类形成大规模应用。
而随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冷链技术和物流网络的强劲扩张,辐照技术的使用空间也受到一定挤压。
因此,国内辐照加工业务主要集中在干燥食品方面,比如小包装食品、香辛料、方便面调料和蔬菜包、中成药、保健品,以及宠物饲料。
影响辐照技术推广,更重要的原因是成本。
国内现有辐照能力20万居里以上的钴源装置约120座,另有三四十座20万居里以下的钴源装置。
钴源辐照装置的前期投资较大,成本的主要部分来自钴源。以10万居里装置为例,现在市场价为进口源230万元-250万元,国产源在180万元-190万元。但国产源的使用寿命为15年,而进口源可使用20年。 后期的回收成本亦相当可观。
环保部对辐照装置施行 “一头一尾”的监管。“一头”就是对源头的设计单位实行资格审查,目前只批了三家具有资质的辐射源设计单位;而“一尾”则是对退役辐射源收口管理。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自2005年12月1日,进口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应当具有原出口方负责回收的承诺文件。在此之前的进口源需要与原厂协商解决。
对于较早投入使用、临界退役的国产源来说,则需要付费回收。回收由环保部指定的中核清原环境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即把退役源安全运送至各省的废源库,废源库是由国家投资建设。
赵文彦指出,“有能力处理的不止这一家,但资质只颁发了一家。”垄断格局直接导致辐射源退役成本的增加,废源的处理成本甚至达到购买价格的2倍。
监管空档期
由于钴源装置使用Ⅰ类放射源,2007年环保部规定,不再批准建设装源量在30万居里以下的辐照装置运营单位。“十二五”期间,新建钴源辐照装置设计规模大都在100万居里以上。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钴源装置发生事故共67起,死亡10人。2009年,开封杞县利民辐照厂和广州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郑州中牟天宏辐照中心先后发生卡源故障,导致钴源无法落回蓄水池。这种失控状态属于机械故障,并不会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更不会对辐照室以外的环境造成影响,但亦属辐照生产中的严重事件,造成生产完全中断。
事故发生后,利民辐照厂和广州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被关闭,中牟天宏辐照中心则进行了停业整改。
郑州一家辐照中心的负责人称,现在环保部每半年做一次安全检查,“从原来的抽查方式改为全面检查。以前查出问题是先改后停,允许带病操作,而现在是发现问题,先停后改。”
2010年6月,环保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辐照装置卡源故障专项整治工作。统一要求各辐照中心进行硬件升级,其中包括:采取防止卡源措施,减少运行故障;加装电视监控系统;增加喷淋系统等。
辐照某种食品所需要的时长,是由工作人员根据放射源的辐照强度和货物需要的照射剂量推算出来的。鲍矛举例说,100万居里的放射源照射一次花椒,只需要两三分钟就完成了,放射源强度越大,辐照时间越短。
为了使货物接受均匀的照射,新建的辐照室都是以地轨或悬挂方式固定盛放货物的货架,在辐照过程中,可自动移动货物。许多早期建成的辐照室自动化程度低,需要采取人工方式翻转移动货物,因而不能保证加工食品过程中的照射均匀,辐照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而辐照时间过长,就可能引发货物自燃。上述专项整治硬件升级后,增加的监控系统、喷淋系统都旨在防患货物自燃等问题。
按照正规的辐照操作要求,辐照前,辐照企业应该先检测食品的初始含菌量,当数值在国家允许的范围以内,才能进入辐照程序,且按照规定的辐照剂量进行。
但现实情况是,生产企业大都出于“降低菌落数,使其符合含菌量要求”的目的,才将食品送去辐照。而辐照企业为了满足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往往会将辐照剂量略微调高。其实,辐照食品对辐照剂量十分讲究,过高也会带来副作用。
辐照剂量较低时,大多数食品的感官和温度变化不明显,但可能导致保存期达不到要求。当剂量过高时,辐照食品的温度升高,会出现异味、变褐色等感官的变化。鲍矛说:“对于含水量高和含脂肪高的食品,要有严格的剂量控制,否则味道和口感都有变化。”
辐照本应针对不同类的食品,按照相应的辐照标准来确定合适的辐照剂量,但目前标准尚不健全,一些企业的质量控制也有问题。
“往往是根据经验值,随意一照。”鲍矛称,许多小辐照站根本没有微生物实验室,辐照加工过程中也会偷工减料,减少辐照剂量。
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分析检测中心原主任胡金惠曾撰文称,中国辐照装置的安全归环保部门管理是明确的,但辐照装置加工产品的过程管理基本上是行业自律。
辐照产品的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食品、药品管理部门对产品的管理基本没有延伸到辐照加工过程。比如,用于食品生产的辐照加工属于食品加工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从事食品辐照加工的机构也应该是食品链中的一类组织,但认证机构的食品安全认证并没有包含辐照食品的机构。
卫生部1996年曾颁布《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规定辐照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允许的剂量和限制标准内,辐照食品的累计剂量不得超过10kGy。如新鲜水果、蔬菜允许辐照剂量低于1.5kGy,香辛料类低于10kGy等。
2010年初,卫生部开展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清理的重点是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管理办法》亦于2011年1月10日被废止。
“废止后一直没有新的办法出台,可是(辐照食品)市场还在扩大。”赵文彦表示,这意味着当下的辐照食品行业正处于监管空档。
辐照食品,并不为外界熟知。但由于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种被视为安全的物理加工方法正受到重视。所谓食品辐照就是通过射线杀灭食品中存在的病原性微生物和果蔬中的虫卵,其可以防止粮食、油料霉变,抑制农产品发芽,达到延长保存期、减少资源损耗的目的。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变质、农药和化肥残留,以及添加剂滥用正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三大诱因。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顾问赵文彦认为,辐照技术可以大幅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率,因为它能较好地消除食源性致病菌和微生物,且可以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亦有研究表明,辐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解果蔬中的农药残留,对降解抗生素和防腐剂也有一定效果。
虽然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充分证据。但科学界普遍认可,食品辐照不需要添加化学物质,不会造成残留和污染环境,食物的营养损失小,是一种安全的物理加工方法。
安全性考量
同位素研究所辐照中心所用的辐照装置,设计装源容量为20万居里(居里为放射性强度的单位),放射源是钴60,属于极高危险的Ⅰ类放射源——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就可致人死亡。
但辐照室整体厚达2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一系列设计,可以把放射线牢牢“锁住”,不会发生泄漏。
进入辐照室后,需经过被称为迷道的通道,通道墙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保证辐照室入口处的辐射剂量处于安全水平。穿过迷道,才能到达辐照室核心区,辐照加工就是在这一区域进行的。
钴60、铯137等放射源产生的伽马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兆电子伏特(MeV)的电子束都可用于食品辐照。而中国食品辐照加工行业目前主要采用钴源辐照装置。
在辐照室的正中,是一个深度达6米以上的蓄水池,叫贮源井,内蓄去离子水。放射源在不工作状态时会降入水井里,以此来达到屏蔽放射线的目的。同样,装换放射源的操作也可以在井内完成。
往年大蒜丰收时节,一车车的大蒜会被运到同位素研究所等待辐照。工作人员将待加工的货物装运上一个特制小车,再将小车推至辐照室核心地带,将货物环绕蓄水池堆码整齐,然后退出。通过外面的控制室操作平台,工作人员将放射源提升出蓄水池,达到规定高度后静止,然后开始辐照。这情景看起来就像医院里的X光检查。
放射源虽近在咫尺,但在研究所大院内来来往往的人群和辐照室外的工作人员其实并不会受到威胁。
辐照食品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军方首次采用其处理汉堡包。随后,中国等30多个国家开展独立或合作长期研究。众多实验都指向相同的结果——辐照食品技术是科学、安全、适用的。
从理论上来讲,要使食品中的组成元素诱发放射性,对人体产生影响,需要10兆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辐照。在辐照食品中,辐照能量被限制在远低于可能造成危害的能量值内,而且10MeV以上有风险的电子加速器也被禁止应用,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诱发放射性的问题。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的辐照剂量国际安全线为:“任何食品当其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不超过10kGy(千戈瑞)时,没有毒理学危险,不再要求做毒理学试验,同时在营养学和微生物学上也是安全的。”
1999年,上述三大国际组织又证明,超过10kGy以上剂量的辐照食品,也不存在安全性的问题。
小众技术局限
由于射线穿透力强,食品辐照无须打开包装,既方便快捷,又可避免二次污染。在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同位素与辐照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鲍矛看来,配合以真空包装处理,辐照技术在小包装食品的应用近乎完美,可以大大延长其保质期。
现在,四川省每年泡椒凤爪的辐照处理量超过1万吨。研究表明,如不添加防腐剂,凤爪只能存放两三天,而采用辐照技术可以使保质期延长到1个-6个月。
全世界已有57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八个大类,共计230多种食品可以辐照上市。美国将食品辐照视为一种“食品添加剂”来管理,其辐照食品很普遍,包括小麦及其制品、马铃薯、香辛料、猪肉、水果和蔬菜、谷物等。而欧盟成员国对食品辐照,一如对转基因产品同样持谨慎态度,目前只允许使用于植物性中药材和植物调料一类物质。
中国批准的辐照食品,有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六大类。到2010年,中国辐照食品总量达2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辐照食品的一半。
在郑州一地,有三家辐照企业,除了同位素研究所,郑州市辐照中心亦位于市区,两家辐照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表示,目前以辐照调料为主,业务饱和度达到九成以上。
不过,辐照技术亦有不足,会造成蔬果的水分部分流失。郑州市一家辐照中心的管理者告诉《财经》记者,原来当地盛行的辐照大蒜业务后来缩水,“很多大蒜都储存在冷库里,与辐照大蒜相比,好处是水分不散失。”
烹调习惯的不同,也影响人们选择不同的食品保存措施。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马志英分析,欧美国家的牛肉烹调讲究鲜嫩,很少达到全熟程度,其烹调温度不足以杀死细菌,就要靠辐照来灭菌,但国内的肉类烹调习惯充分加热,因此辐照技术难以在肉禽类形成大规模应用。
而随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冷链技术和物流网络的强劲扩张,辐照技术的使用空间也受到一定挤压。
因此,国内辐照加工业务主要集中在干燥食品方面,比如小包装食品、香辛料、方便面调料和蔬菜包、中成药、保健品,以及宠物饲料。
影响辐照技术推广,更重要的原因是成本。
国内现有辐照能力20万居里以上的钴源装置约120座,另有三四十座20万居里以下的钴源装置。
钴源辐照装置的前期投资较大,成本的主要部分来自钴源。以10万居里装置为例,现在市场价为进口源230万元-250万元,国产源在180万元-190万元。但国产源的使用寿命为15年,而进口源可使用20年。 后期的回收成本亦相当可观。
环保部对辐照装置施行 “一头一尾”的监管。“一头”就是对源头的设计单位实行资格审查,目前只批了三家具有资质的辐射源设计单位;而“一尾”则是对退役辐射源收口管理。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自2005年12月1日,进口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应当具有原出口方负责回收的承诺文件。在此之前的进口源需要与原厂协商解决。
对于较早投入使用、临界退役的国产源来说,则需要付费回收。回收由环保部指定的中核清原环境技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即把退役源安全运送至各省的废源库,废源库是由国家投资建设。
赵文彦指出,“有能力处理的不止这一家,但资质只颁发了一家。”垄断格局直接导致辐射源退役成本的增加,废源的处理成本甚至达到购买价格的2倍。
监管空档期
由于钴源装置使用Ⅰ类放射源,2007年环保部规定,不再批准建设装源量在30万居里以下的辐照装置运营单位。“十二五”期间,新建钴源辐照装置设计规模大都在100万居里以上。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钴源装置发生事故共67起,死亡10人。2009年,开封杞县利民辐照厂和广州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郑州中牟天宏辐照中心先后发生卡源故障,导致钴源无法落回蓄水池。这种失控状态属于机械故障,并不会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更不会对辐照室以外的环境造成影响,但亦属辐照生产中的严重事件,造成生产完全中断。
事故发生后,利民辐照厂和广州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被关闭,中牟天宏辐照中心则进行了停业整改。
郑州一家辐照中心的负责人称,现在环保部每半年做一次安全检查,“从原来的抽查方式改为全面检查。以前查出问题是先改后停,允许带病操作,而现在是发现问题,先停后改。”
2010年6月,环保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辐照装置卡源故障专项整治工作。统一要求各辐照中心进行硬件升级,其中包括:采取防止卡源措施,减少运行故障;加装电视监控系统;增加喷淋系统等。
辐照某种食品所需要的时长,是由工作人员根据放射源的辐照强度和货物需要的照射剂量推算出来的。鲍矛举例说,100万居里的放射源照射一次花椒,只需要两三分钟就完成了,放射源强度越大,辐照时间越短。
为了使货物接受均匀的照射,新建的辐照室都是以地轨或悬挂方式固定盛放货物的货架,在辐照过程中,可自动移动货物。许多早期建成的辐照室自动化程度低,需要采取人工方式翻转移动货物,因而不能保证加工食品过程中的照射均匀,辐照过量或者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而辐照时间过长,就可能引发货物自燃。上述专项整治硬件升级后,增加的监控系统、喷淋系统都旨在防患货物自燃等问题。
按照正规的辐照操作要求,辐照前,辐照企业应该先检测食品的初始含菌量,当数值在国家允许的范围以内,才能进入辐照程序,且按照规定的辐照剂量进行。
但现实情况是,生产企业大都出于“降低菌落数,使其符合含菌量要求”的目的,才将食品送去辐照。而辐照企业为了满足食品生产企业的要求,往往会将辐照剂量略微调高。其实,辐照食品对辐照剂量十分讲究,过高也会带来副作用。
辐照剂量较低时,大多数食品的感官和温度变化不明显,但可能导致保存期达不到要求。当剂量过高时,辐照食品的温度升高,会出现异味、变褐色等感官的变化。鲍矛说:“对于含水量高和含脂肪高的食品,要有严格的剂量控制,否则味道和口感都有变化。”
辐照本应针对不同类的食品,按照相应的辐照标准来确定合适的辐照剂量,但目前标准尚不健全,一些企业的质量控制也有问题。
“往往是根据经验值,随意一照。”鲍矛称,许多小辐照站根本没有微生物实验室,辐照加工过程中也会偷工减料,减少辐照剂量。
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分析检测中心原主任胡金惠曾撰文称,中国辐照装置的安全归环保部门管理是明确的,但辐照装置加工产品的过程管理基本上是行业自律。
辐照产品的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食品、药品管理部门对产品的管理基本没有延伸到辐照加工过程。比如,用于食品生产的辐照加工属于食品加工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从事食品辐照加工的机构也应该是食品链中的一类组织,但认证机构的食品安全认证并没有包含辐照食品的机构。
卫生部1996年曾颁布《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规定辐照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国家允许的剂量和限制标准内,辐照食品的累计剂量不得超过10kGy。如新鲜水果、蔬菜允许辐照剂量低于1.5kGy,香辛料类低于10kGy等。
2010年初,卫生部开展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工作,清理的重点是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管理办法》亦于2011年1月10日被废止。
“废止后一直没有新的办法出台,可是(辐照食品)市场还在扩大。”赵文彦表示,这意味着当下的辐照食品行业正处于监管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