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缅怀之旅

来源 :青岛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00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年一甲子,60年一轮回,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在青岛市人民的生活发展史中,短短60年却是日月换新天,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沧桑巨变。这60年,因为有了绚烂缤纷的地产名牌的相伴,青岛人民的寻常日子变得活色生香。
  大金鹿自行车,海鸥牌照相机,金锚牌手表,青岛啤酒,鸡牌味精,钙奶饼干,栈桥白干、“地球”牌白猪肠衣,鹰轮牌缝纫机,红灯牌半导体,海歌牌收录机、青岛6型照相机,金羊皮鞋、蓝天运动装,长生花生油、崂山可乐、盛锡福帽子,松塔真丝……1949年以来,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名牌产品在青岛横空出世,不少青岛老工厂生产过中国最具历史价值的品牌。叱咤风云的青岛名牌一直在主导着青岛乃至山东和中国北方地区人们的生活。青岛的名牌,就像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示着青岛经济发展的实力,凝聚着青岛人民的智慧与胆识。这是洋溢着光荣的60年,闪烁着辉煌的60年。60年的青岛名牌生活札记,浓缩了青岛市发展,成熟,壮大的光辉历程,一路走来,处处生机,满目繁华。
  早年,这些不胜枚举的老品牌曾为青岛挣足了国优,部优,省优的面子,其号召力绝对在青岛的美景品牌之上。青岛是我国最早拥有工业领域国际知名品牌的城市。“青岛啤酒”于1903年建厂,1906年就在慕尼黑博览会上获金奖。建国后,青岛啤酒的酿造技术和产品质量一直稳居全国领先地位,1954年开始出口,至20世纪八十年代已销往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青岛啤酒是青岛的亮丽名片,也是品牌概念植入当代青岛,当代中国的最初印记。
  那时,南方有上海。北方有青岛,以卖许多好东西让其他城市的人们艳羡。那时,倘若哪个青岛人家有外地亲友,都要长年累月肩负为他们捎东西的艰巨使命。从服装鞋帽到吃喝玩乐用品,捎什么的都有。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青岛货与上海货一样意味着洋气和高质量。
  1984年,青岛市着手实施名牌战略。市委,市政府颁布了《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确定了57种重点扶持的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青岛的优势产品或极具市场潜力的产品,如青岛啤酒,海尔冰箱,海信电视、双星运动鞋等。随后,市政府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开展了争创“青岛金花”活动,鸡牌味精,青岛啤酒,金鹿自行车,崂山可乐、金锚手表成为青岛最早的。五朵金花”。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青岛培育出一大批名优产品。1991年,首批“中国驰名商标”产生。这批“中国驰名商标”共十枚,其中青岛就占据了两席,分别是青岛牌啤酒和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1992年,青岛有78种产品获得国家质量奖,1100多种产品获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31种产品获“青岛金花”产品称号。这些收获为青岛名牌群体的形成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目前,青岛拥有两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3件中国驰名商标,68个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总数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中国名牌数量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位。与这些风生水起,光鲜夺目的品牌相得益彰,一批青岛地产老品牌仿佛识途老马,经历了一番与时间与时代的磨砺周旋,重新踏上与当下市场契合的复出之路。在经历了凤凰涅磐之后辉煌依旧,用厚实的品质底蕴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再次打动消费者,彰显了王者归来的老牌气魄。
  那些在青岛人寻常日子里产生过影响的生活品牌,仿佛具有时空的穿透力,影响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消费观念和经济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不仅在我们的个性,情趣、爱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也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别史和生活风情。
  
  老三件: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寂静的乡间小路,自行车上扎着鞭子的姑娘,舞动的红纱巾,伴着清脆的铃声,温暖流淌……”在很多中老年人的记忆里,关于自行车传递而出的唯美画面,如同当下的年轻人坐着红色跑车兜风一样浪漫。不夸张地说,“大金鹿”在30年前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大众,马自达和本田,属于耐用高级生活用品,是著名的代步工具品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结婚三大件”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或是“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不论哪种排名,自行车都是当之无愧的NO.1。那时候,拥有一辆大金鹿自行车几乎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的最高生活理想。上世纪80年代初,一张自行车票在青岛黑市上的价格炒到了400元,可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100元!
  青岛是中国最早有自行车的地方之一。金鹿自行车1954年建厂,那个时候是“大国防”牌自行车,批,零同价是15742元。1966年,国防牌车由金鹿牌代替。1981年以前为国营青岛自行车厂,1981年成立青岛自行车公司,不久该公司年产量即达到140万辆,1985年,以青岛自行车公司为基础成立的山东自行车联合公司,更使鲁南多家工厂生产的自行车都冠上了金鹿牌,鼎盛时期的“金鹿”更曾位列全国自行车五大名牌之列。
  整整半个世纪的“自行车上的时代”连接着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的记忆,在青岛,很多人的童年和青年记忆无不与“金鹿”自行车有关。他们中,哪个人不是被咱爹的车子驮大的;哪个人不是把咱嫂子放在自行车后座上,带回家给咱爹娘过目的;哪个女同学没在上学路上快迟到的时候,跳上男同学的自行车救急;哪些初高中生没骑着咱爹娘的自行车去“耍”崂山。的确。那时候,自行车几乎串联起了生活的全部细节。自行车要送孩子上学,接老婆下班,诸如买粮,买煤,换煤气罐这些家庭琐事更是不胜枚举。“大金鹿”的耐用,抗造,朴实,使其看上去敦厚、可靠,温暖,受到城乡家庭的钟情。关于“大金鹿”的超负荷承重性,一位中年青岛作家曾这样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帮文学青年经常凑在一起吃饭、写诗。有一次晚上大家喝的很尽兴,于是骑上“大金鹿”去逛栈桥。忘了是谁提议,让大伙上一辆自行车。6名个头都在一米八左右的大青年,连骑加坐加踩加站的上了一辆“大金鹿”,晃晃悠悠地经历了一趟终生难忘的逛栈桥。”
  的确,“大金鹿”承载着许多青岛人和普通家庭乐不可支的回忆。一名上世纪70年代未出生的女孩说道,她与父母最美好的一些往事都与自行车有关。当年,她的父母结婚,自行车担负着婚车的重任。她爹既是新郎又是司机,穿着崭新的涤卡中山装骑着“大金鹿”,后座上坐着穿着红棉袄的娘,车把上挂着两个红布包袱,沿路迎着无数羡慕的目光,自豪地将媳妇娶回家。婚后,她的父母很快有了两个女孩,她爹将“大金鹿”的横梁加上了一个小座,上面放着大女儿,后座上孩儿她娘抱着尚在襁褓的小女儿。当时的交通警 察除了指挥交通,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抓自行车带人,不过那时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后来,考上重点中学的姐姐骑上了父母奖励的“金鹿”女士坤车,上小学的女孩没少央求姐姐骑着玩,姐妹所有的矛盾因车而起。再后来,她也有了自己的“金鹿”自行车,自行车陪伴她走过了初中和高中的6年时间,陪伴她和同学们度过了美好的春游,秋游活动。
  在上一代人眼中,自行车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有着很多回忆。而在现代人的眼中,自行车成了娱乐,放松、健身的工具。四轮驱动时代的来临,让自行车成了运动的器材,环保意识的加强又使它重新具备了活力。这也是2004年,已基本停产10多年的“金鹿”一改过去的“笨样子”,推出童车,轻便女车,轻便男车,山地车四大系列20多款后,再次大受欢迎的原因。
  除了“大金鹿”,几十年前,“金锚”手表和“鹰轮”缝纫机也是青岛人家的奢侈品和普及品。曾和其他工业产品一起,给这座城市带来过无限风光。1953年,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推出了“鹰轮”牌缝纫机,自此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岛品牌。从1954年一季度开始,争购缝纫机的老百姓经常在百货公司门前排队挨号。市有关部门决定采取登记购买的办法,结果一个月时间,用户登记就多达2000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工人的工资一般不超过30元,但一台缝纫机就是100多元。当然,在计划经济时代,即使攒够钱也得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发票。在那个时尚被禁锢了的时代,有了缝纫机似乎就触摸到了美的触角,可以给全家人、给亲朋好友缝制出可体的服饰,将关于美的创意小心地应用到领口、花边这样的细节,在缝纫机“嗒、嗒,嗒”的踩踏中,一点点地传递出那个时代的潮流。
  二三十年前,手表是人们身份的象征,既是最实用的日常物件,又是最金贵的装饰品。那时倘若谁家的媳妇有一只小坤表,那简直是了不得的事情,相当于现在的新郎为新娘买上一只“鸽子蛋”钻戒吧。1973年,青岛手表厂开始生产“金锚”手表,此后10余年间,在青岛乃至全山东盛极一时,长期保持着100~150万只的年产量。上世纪80年代,尽管机械手表受到电子表的冲击,但能戴上青岛手表厂生产的另一品牌——玫瑰牌小坤表,依旧使许多女孩心仪。那时,很多女孩考上重点学校或是参加工作的最佳礼物,就是一块价值36元钱的玫瑰牌手表。
  
  家用电器:品质生活的启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青岛人家所谓的家电除了手电筒就是收音机。现在想来,全家人围坐一起收听收音机里的样板戏,是多么朴素至极的娱乐活动。那时,谁家有一台收音机,就跟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谁家有一套家庭影院一样风光和美好。
  1970年3月,国营青岛无线电二厂,生产了红灯牌501半导体收音机,从此整个山东半岛响彻了20多年的“红灯记”。当年,很多青年参加工作后会省吃俭用大半年,花30多元给父母买上一个红灯牌半导体,作为孝顺父母的大件。那时候,尚未通电的乡村将这个“戏匣子”传的神乎其神,不用扯线,就能收到北京的声音,就能听到村里大喇叭才能放出来的高亢的革命歌曲和现代京剧。尤其当收音机播放电影录音剪辑时,人们从那个小盒子里听到各种震撼逼真的声效音响,仿佛如临其境。此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使黑白电视开始普及,固定时间收听评书连播,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普及的大众娱乐活动。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收录机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最高追求。1975年,收录机产品在国内刚刚问世。同年,青岛微电机厂就开始研制青岛的收录机。从1981年到198,3年,青岛的微电机厂,无线电二厂,无线电厂陆续推出了樱花牌,海燕牌,青岛牌直至后来最深入人心的海歌牌收录机。在这些收录机的陪伴下,听卡带一跃成为青岛青年人最时髦的娱乐活动。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便携式收录机,更没有随身听,大青年手提,肩扛笨重的收录机徜徉在街头和公园,成为当年的时髦一景和那个时代的特殊标志。收录机所带动的新娱乐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影响了两代人。
  作家池莉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她第一次看电视是在同学母亲的科研所里。他们一帮同学换上拖鞋和白大褂跟随同学母亲来到一间锁着的屋子,然后再很庄严地打开同样上锁的柜子,才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像所有初次看到电视的人一样,除了最初的激动,电视留给池莉的最深印象是信号不畅带来的“雪花飘飘”。
  1970年,青岛无线电二厂(青岛电视机厂)开始试制的“青岛牌”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问世,享誉全国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电视机开始走入青岛寻常百姓家。那时,家有“青岛牌”电视机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几百元一台的电视机更是显示了一个家庭的富有程度。不夸张地说,一个宿舍,一条街,谁家第一个拥有了电视机,无疑都会成为最轰动的大事件。有电视的那家人每晚就如同后来出现的录像厅,高朋满座。特别是放映电影时,那更是座无虚席,有些来晚的人还要自己带着板凳或椅子。关于谁家因为大伙都来看电视而坐塌了一张床或者挤坏了一扇门的笑话时而发生。那时几乎每个家庭购买电视机的经历,都能写就一个曲折的故事。但无一例外的是,在住房紧巴的年代,所有人家的电视机都占据了全家最隆重也是最醒目的位置。每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都会托人做一个紫红色的金丝绒套子。家里严格规定电视机的开放时间,一般掌握电视机开关权利的多是懂点电器的男主人,不少人家的孩子因为随便摸了下金贵的电视机,而遭到“家庭暴力”的事件屡见不鲜。
  由于第一批电视多是九寸的黑白电视,电视信号又不是那么稳定。于是围绕电视派生而来的电视用品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抢手货,老百姓的生活智慧可见一斑。大的电视天线自不必说,由于电视是九英寸的,画面太小,很多人家就又买了一个类似放大镜的东西放在电视机前。最搞笑的是,为了营造彩色电视的效果,一种由一条蓝色,一片茶色和一条绿色组成的荧屏彩色覆膜也随之风行。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所有紧俏物资一样,购买青岛牌电视机都要凭票,因为货源紧张,青岛牌电视机的购买票相当抢手,催生了很多炒票族,在江西路青岛电视机总厂门口,每天都有上百人炒票,从厂里出来的工人往往会被票贩子们团团囤住,一张电视票能卖到1000多元,而当时的工资才不过100多元。
  很多青岛人有这样的感慨,当现代时尚生活来临的时候,青岛人家是格外幸运的。海信,海尔,澳柯玛等这样的本土家电企业,让青岛人民在第一时间享受到了品质生活的高尚和温馨。1986年,也就是青岛市冰箱厂厂长张瑞敏砸完冰箱后的次年,一批 质量相当过硬的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面世。那时,很多青岛人都没见到单开门电冰箱为何物,但却买到了几乎一步到位的双开门琴岛——利勃海尔冰箱。一位将第一代海尔冰箱当作“纪念品”捐赠出的用户这样回忆到“那时,常常会有邻居叔叔阿姨把他们家需要冷冻的东西都放到我们家的这台冰箱里。当时上幼儿园的我,身高还不如这台冰箱高,每次都是踮起脚尖才能把上面的门打开,当邻居们来我们家放东西,我总是觉得骄傲,能满足我当时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夏天来时,妈妈会用冰糕模子给我做冰糕吃,我也常会带小伙伴们到我们家吃冰糕,一次能做四个冰糕,我们大家会一次都吃掉,吃完后会很满足的舔舔手中的冰糕棒,这时伙伴们会相互看着,开心地哈哈大笑……”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除了青岛电视,海尔冰箱,很多家庭还拥有本土家电企业生产的琴岛——夏普双杠洗衣机。青岛本地产的家电产品所带来的便利、适宜的现代品质生活从此成为青岛人家的寻常日子。
  
  美酒:味蕾的浪漫体验
  
  饮酒这事,在古时绝对是件雅事,所对应的也是名士们溢散着或浪漫或传奇的故事。循着这些无边的诗意,蔓延开来的是东方文化的神奇魅力。在那些微醺的时光里,名士们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找到最好的释放和情趣,儒雅的味道浸润其中,也在这种美好的意境中,向后人传递着老式的风雅和华丽。
  几十年前,当物质生活不甚丰足,食品乏善可陈的时候,美酒便成为青岛人最浪漫的味蕾体验。青岛啤酒,青岛葡萄酒、即墨老酒,栈桥白干……古今中外的美酒大全在青岛醇香会和,给城市当下的浪漫风情积淀了许多人文底蕴。
  有人把青岛的文化归结于泡沫的升华,一个是来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结,一个是来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结。青岛拥有啤酒节,拥有把“beer”翻译成啤酒的首创文化,这些皆来源于世界闻名的青岛啤酒。至于青岛出现了打散啤酒用塑料袋和罐头瓶子喝散啤这样的发明,以至风靡全国,根本就是青岛人的啤酒情结体现在青岛人性格上实惠幽默方面的一个小剪影。尽管青岛人把这不当回事,但还是有好事的外地人把袋装散啤的创造上升到“青岛一怪”甚至是青岛地域文化的高度。
  计划经济时代,青岛啤酒与猪头,带鱼一样是青岛老百姓过年时才能凭票买到供应食品。那时,人们还没有食品保质期的概念,过年供应的啤酒多被人们仔细地收到床底下,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只有家里来了贵重的客人时才能启用。更有甚者,不少家有外地亲友的青岛人自己舍不得喝啤酒,只是为了带到外地给亲友尝鲜。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到北京出差的“青岛能人”都会想办法搞到一箱易拉罐青啤,以啤酒为媒而“酒”到成功。
  百年酒窖里,每一个芬芳的记忆都从沉睡中醒来。“青岛曾有两个和青岛市一样知名的品牌:一个是青岛啤酒,一个是青岛葡萄酒。某种意义上讲,青岛的百年神韵,一半在栈桥,一半在小青岛。二者可以说代表了青岛深邃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青岛啤酒的logo创意取材于“栈桥”,诞生于1912年的青岛葡萄酒标志图形由“小青岛百年灯塔”演化而来。青岛葡萄酒厂的前身是1914年一位德国商人创办的,当时起名为Melco酒厂(美口酒厂)。它和青岛啤酒、卷烟,火柴等均是青岛早期工业的代表。
  在青岛工业历史上,青岛葡萄酒厂有过十分骄人的辉煌:1930年在这里诞生过中国第一瓶香槟滔;1963年获得了中国第一块白葡萄酒金牌;上世纪70年代研制出中国第一瓶具有苏格兰威士忌风格的青岛牌威士忌;上世纪80年代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瓶罐式发酵香槟酒。青岛牌薏丝琳酒曾于1988年和1989年分别在西班牙和法国的评酒大赛中荣获“优质荣誉奖”和“特别大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周恩来总理曾携企业生产的香槟酒参加日内瓦会议;1984年,李先念主席曾用它款待美国总统里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青岛葡萄酒厂曾生产过女士香槟。这种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香槟,而是一种类似于香槟的饮料,略含酒精。它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成为家家户户过节时必须购买的饮品之一。从1984年开始,在岛城开始流行起喝女士香槟来,后来逐渐在整个山东省流行起来。每逢过节,家长会给孩子买一瓶女士香槟,那种酒标上有一个摩登大嫂的饮料,至今令很多青岛人记忆犹新。
  “栈桥白干”是青岛白酒的代表,有着近百年历史,消费者对其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上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青岛人对“栈桥白干”大都有较深的印象,普通的绿白玻璃酒瓶,简单清晰的淡蓝色“栈桥”标识,一块多钱的价格,曾让不少“老青岛”回味无穷。在计划经济时代,青岛酒精厂出产的“栈桥白干”是青岛人唯一能喝到的本地酒,很多合作社里都卖9角6分一斤的散装栈桥白干。那时栈桥白干在青岛乃至山东更是响当当的名牌,被称为“青岛茅台酒”。
  一位青岛籍的老地质勘探队员这样回忆自己与栈桥白干的渊源:“1959年,我在江西地质勘探队工作,长年艰苦工作劳累加上思念家乡和亲人,我们9名青岛男老乡开始饮酒了。到供销社和小卖部买酒,头一次便见到了使我们欣喜的栈桥白干。那大海颜色的商标和图案似乎把我们带到了家乡,自那以后数年我们几个青岛小伙子始终喝栈桥白干。栈桥白干有着浓郁的‘粮食烧锅香味’,喝起来香醇可口不上头,价格低廉堪称物美价廉。在勘探队中,栈桥白干不光是我们青岛人喝,就连河南籍,江苏籍,四川籍的同志也喝了起来。尤其使人惊叹的是,留在勘探队当顾问的两名苏联专家拿着他们苏联的俄得克,伏特加来换栈桥白干。”
  一般认为青岛的老特产有四种:老酒,柳腔,西施舌,崂山水晶石,后三者已经有些渐行渐远,而即墨老酒一脉陈香飘逸,经过几千年时光的雕琢和淘洗后,积淀极其深厚,已经被烙上了厚重的地域民俗文化印记,其所拥有的历史厚度使其有资格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代码。更重要的是,老酒特有的那种醇香厚实恰恰与青岛城市的人文气质相吻合。
  老酒属于黄酒类,南方以绍兴花雕为代表,北方以即墨老酒为代表。即墨老酒运用独特而传统的“古遗六法”酿造工艺,以优质大黄米,陈伏麦曲、麦饭石水为原料精心酿制而成。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夫人于若木是有名的营养学家,她对老酒大力推崇,曾专门为老酒题词:液体蛋糕。著名诗人贺敬之来青岛,痛饮老酒,写了“七绝”:杯接田单饮老酒,醉人乡音听柳腔。此来一路睹新秀,更望琼楼非梦乡。山东即墨黄酒厂始建于1949年,自1963年来一直保持国优,部优,省优称号。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即墨老酒从原先青岛女士喜欢的“妇女保健酒”成为全民热爱的养生酒和冬日饮品,“喝老酒涮火锅”成为 青岛长盛不衰的冬季饮食时尚。
  
  家具:没有一木不成家
  
  与现代化的家电产品比,家具自古以来就对人们的寻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家具的变迁和流行几乎成为记录老百姓居家生活的风向标。在青岛人的家居记忆中,“青岛第一木器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没有一木不成家”成为主导人们生活的关键词,成立于1953年的青岛一木的确是半个多世纪来青岛家居责无旁贷的见证者。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人们住房也少有宽绰,加之生育高峰的来临,使得住房出现了十分紧巴的情形。那时,不消说普通的家具了,就连一张像样的床也是一种奢侈。为了节省空间,多数住平房的老百姓都是“盘”一个大炕当床,然后配以简单的桌子,椅子等必须的家具。一些刚结婚的小青年干脆将方方正正的大实木箱子当作万能家具,有的是兼用床,有的是兼用桌子。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的家具有了很大进步。双人床,高低橱,木头箱子等家具开始流行,多数以生活必需的实用型为主。10年后,大衣厨,写字台,食品橱甚至梳妆台开始成为紧俏家具,生活的闲情逸致初露端倪。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单人沙发热和占据一面墙大小的组合家具热代表了家具潮流的两个高峰。如果将这些家具时尚以简约、前卫的数字化说明,可用“16只脚”,“24只脚”、“36只脚”,甚至还有“72只脚”这些曾影响了两代人的家具术语表达。这里的“脚”,是指家具的腿或者90度的四边角。比如“36只脚”包含了大衣橱,五斗橱,床、两个床边柜、一个桌子和两个靠背椅。
  很长一段时间,买这些家具需要结婚证和双方的户口本,证明你是新婚的,才有资格登记购买。一般的成品家具还是要到国营百货店去凭票购买,厂里生产出来的家具要定额供给到各大国营商店。有的时候凑齐这些“脚”,还得等候货到的通知,常常先来一张床,隔段时间来个橱,让你等得心焦。很多新婚夫妇就像现在为了等房子一样焦急地等待家具配齐,才准备结婚。当然,不少买不成成品家具的人只好选择了自己搞木料打家具,那个年代很多男人甚至女人都会点木匠活。绝对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鲜活体现。
  在青岛,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以拥有几件一木家具为荣。计划经济时代,青岛一木不仅是山东名牌,更是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三家木器厂并称家具生产企业的“四大家族”,产品在全国供不应求。一木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宴会厅,北京火车站贵宾室生产的家具,已然在中国的家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木拥有全国首条板式家具生产线,最早出口日本的和式家具。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机遇,一木逐渐积累起了声誉和品牌。直到今天,在青岛市民心中,一木还是实木家具和质量上乘的代名词。时光流转到2006年,青岛一木这个年轻的老品牌获得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这是中国唯一的家具生产的老字号品牌。与此同时,国内与一木同时期的家具厂家已是昨日黄花,一木在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家具花色品种层出不穷的今天,以高品质的路线畅销不衰,算是个奇迹。
  如今,一个靠家具比拼生活水平的时代过去了,但很多青岛家庭在一木的伴随下,经历了种种家具的变迁后,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却是不争的事实。
  
  服饰:上青天的美誉传递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的纺织业与上海和天津的纺织业一道被誉为“上青天”。作为上青天的美誉传递,青岛的服饰品随着时代的潮流以变应变,亮出了自己城市的“青岛摩登”。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青岛第三针织厂生产的“蓝天”牌运动服,与天津的梅花牌运动服分别是当时全国风靡一时的时尚品牌运动服饰,大方,典雅的士林蓝和中国红,裤子和袖子上有两道白杠装饰,简约的蓝天运动装款式被誉为国货经典,至今依旧时髦地皮用于中外知名运动品牌服饰上。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女排的崛起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全民运动热潮来临。当时所有的中国人都以穿着运动服为荣。尤其是当时特牛气的中国女排都穿蓝天牌运动服,更是让青岛人充满了自豪,也流行起了追捧运动服饰的潮流。那时,还没有“休闲”这一说,不论是专业队的运动员,还是工人和学生都是清一色的“蓝天”。蓝天运动服独特的魅力来自于它经典的“涤棉交织”结构:表面化纤染色鲜艳,不掉色不缩水,不易起皱;而里面的棉织物吸湿性强,柔顺度好,同时还具有结实耐穿和耐脏的特点。很多人上班,锻练都是一身“蓝天”,不少效益不错的企业干脆给职工发运动装当工作服。据说,当年,蓝天运动服还作为礼品送给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呢。
  时间很快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岛人对于衣着的需求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青岛拥有了“红领”,“巴龙”,“好事中”,“即发”,“一诺”,“乐好”、“海珊”“基特”等享誉全国的服饰品牌。主打羽绒服装,床上用品的雪驰和主打针织内衣的即发两家服装企业已经成为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双冠王”。
  在男士服饰品牌已经很成熟的青岛服装界,现在由有近30年成功出口服装经验的青岛绮丽迪尚时装有限公司注册的“绮丽”女装,借助多年与欧美和日韩做订单的优势,从日本和韩国以及国内挖来了服装界一线的设计师,意欲带领青岛女装“突围”。据该公司总经理鞠孝新介绍,目前“绮丽”在全力与国际时尚女装接轨的同时,从“品味生活,美丽一生”的品牌理念出发,在主推中,青年女装的同时,品牌涵盖女性婴幼儿,儿童,少女,老年服装等全跨度范围,面向广大消费者,尽量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都能从“绮丽”中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现在,“绮丽”不仅成为青岛女装的“一枝花”,而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卖场很有卖点,有望成为国内一线的女装品牌。
  除了服装,青岛人还常说这样一句话——男鞋穿“金羊”,女鞋穿“孚德”。作为1933年就建厂,上世纪50年代开始风靡青岛的“孚德”鞋因为款式美观,别致,而且有别于上海鞋为代表的瘦鞋型而受到北方人的钟情,现在,尽管鞋子的品牌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但遍布青岛的“金羊”和“孚德”超市依旧是很多青岛人买鞋的第一选择。当然,在青岛另一个知名世界的品牌“双星”的引领下,“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更是青岛人乃至全国人民的时尚选择。
  
  马牌油:实在的香味
  
  国人爱以谦虚、隐忍自居,但国人骨子里其实又是极其争强好胜的。比如自己踢球不怎么样,但偏要引经据典把足球“外转内”,说是咱宋朝时首创踢足球的。诸如此类“MADE INcHINA”的事情 不胜枚举。但有一种玩意,中国一直靠不上边,而且到现在还少有顶刮刮的民族品牌。这种东西就是化妆品。
  直到现在,在中国妇女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疯狂状态追逐美丽的时候,大多数城市依旧与生产化妆品无缘。值得一提的是,与上海拥有“美加净”、北京拥有“大宝”一样扬眉吐气的是,青岛也拥有一项不算很出名但绝对是好东西的马牌油。
  马牌油全名马牌润面油,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德国人把它带到青岛,并开始建厂生产。因为物美价廉,冬季对皮肤有着独特而有效的保护作用,马牌油迅速风靡青岛市场,在上世纪50年代曾辉煌一时。在当时的北方市场上几乎是家家必备,每到北风劲吹、空气干燥的时候,它就成了防治皮肤干裂的首选化妆品。到1988年前后,马牌油达到了它辉煌历史的顶点,年产500万支,当时不仅畅销北方,连广东、上海、湖北等地的客户也纷纷来订货。据说,生意好的时候,客户都是提着成箱的现金排队提货。现在很多上了年纪的青岛人依旧对马牌油的神奇念念不忘,怀念那种如青岛人性情一样实在持久的淡淡清香,怀念那种不算精致但格外朴素可靠的玫瑰红铁皮包装;怀念那种不太细致湿润但厚实如羊脂玉般的油质。在那些没有温室效应的寒冬岁月里,人们的手经常皴裂。每到夜晚,把手上涂上马牌油,然后在即将熄灭的炉火上慢慢烤,让油滋润进皮肤。美美的睡上一觉后,次日早晨皮肤就会光滑如初。这些文字似乎有为马牌油吹捧之嫌,但的确是很多青岛人的难忘记忆。
  这么多年了,每到冬天,很多青岛人总会随身携带一管有些老土的马牌油。虽然没有时尚化妆品标榜的那么花哨,但重要的这是青岛产的化妆品,很怀旧。
  除了马牌油,上世纪80年代初期,青岛还研究开发了全国第一支药物牙膏——“芦丁”牙膏。“芦丁芦丁牙病的克星”在电视上一露面,产品即刻风靡全国,天津,北京,济南等城市一度出现排队买牙膏的火爆场面。“芦丁牙膏”的生产企业是“青岛日用化工总厂”,这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厂,至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曾缔造出“青岛鞋油”,“芦丁牙膏”、“马牌润面油”三个响当当的品牌。
  
  崂山可乐:青岛的可乐中国的可乐
  
  一个上世纪70年代生人童年的夏天,没有冰箱,没有冰镇饮料的日子,所有与凉,与沁人心脾有关的记忆都与一种叫做崂山可乐的饮料有关。细长的咖啡色玻璃瓶子上贴着同色的纸标,上面用几笔写意简单地勾勒出崂山,质朴如淳厚的崂山人。
  1953年,中国在青岛组织科技人员开发出国内第一瓶碳酸饮料——崂山可乐。产销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一直居于“中国八大可乐”首位。其采用传统配方,延用了传统的手工炒糖方法,加上崂山矿泉水的酿制,香味独特而浓厚。那时候,几乎所有的青岛工厂都会像春节发年货一样,在最热的季节给职工分“高温”。与“高温”这种称呼背道而驰的是,发到职工手里的却是各种降暑食品。一箱箱崂山可乐就这样被驮在“大金鹿”自行车的后坐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民间的种种解暑方式不一而足,但最让人心动的却是将刚从棉被里解放出的奶油冰棍放到快餐杯中,就着这股凉劲,把两瓶崂山可乐“唰”地浇到冰棍上,浓郁的奶油味夹杂着崂山可乐厚实的香气直逼而来,喝一口,“爽”的感觉从头部一直凉到脚后跟。这种记忆在上世纪90年代后,出现空白断档。喝崂山可乐的那一代已长大老去,“洋可乐”占据了年轻一代的口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10年多,直到它改换时尚新包装复出。
  与崂山可乐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同,与它同属于“崂山矿泉水”系列的白花蛇草水却一直曲高和寡。据说,这种饮料在东南亚深受青睐。近年,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白花蛇草水与崂山苏打水大受时尚达人的追捧。
  
  钙奶饼干:三代人的平民零食
  
  在过去40年里,最得中国北方儿童青睐的食品之一,莫过于青岛生产的钙奶饼干。在计划经济时代,外地人如果到青岛出差,大都肩负为亲友,同事的孩子捎带钙奶饼干的重任。在那个物品相对贫乏的年代,这种现象可以同全国人民到上海采购时髦的轻工产品一拼。
  钙奶饼干是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针对儿童营养不良,普遍缺钙的情况研制开发的。畅销四十年,哺育三代人,年产量达万吨。在许多中青年人的童年记忆里,钙奶饼干几乎成了美味的代名词。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钙奶饼干作为为数不多的地方特产,备受青岛人的青睐,在省内外也小有名气。与那些昙花一现的“名牌”产品不同,青岛钙奶饼干以一贯之,它不仅含有儿童和老人需要补充的钙质,具有膨松易溶的特点,还可以与牛奶混融。哺育婴幼儿,同时,还可以充当中老年人的方便早餐,具有实实在在的“平民”特点。
  与现在许多新潮食品里边没有多少内容,包装花里胡哨,价格偏高有所区别的是,钙奶饼干在保持优良品质的同时,坚持以低廉的价格受到大众青睐。听老人讲,30多年前的一包钙奶饼干以面粉原料不同区分,价格分别是6角6分和8角8分外加6两粮票。要知道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大都不到40元,那个年代的孩子能吃上钙奶饼干绝对是贵族消费。如今,人们的收入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但一包250克包装的钙奶饼干不过两元出头。
  40年来,青岛钙奶饼干的包装从蜡纸换成普通复合包装,镀铝包装,以印有白黄相间斜条纹和红色椭圆形图案为主调的包装始终深入人心。当年那些吃老钙奶饼干长大的一代,依旧执著地为自己的孩子哺育同样的钙奶饼干。对于许多青岛人而言,吃进去的不仅是一份营养和甜美,还有一种叫做怀旧的情结。
  当我们回味一个个依旧鲜活或者已然消逝的品牌时,那些与童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纷至沓来,那种久远的、纯粹的、朴素的幸福感在心灵深处一点点释放。正如一位作家在回忆儿时的衣食住行时,这样描述——“纵然是沧海桑田,可总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及记忆;它一一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年轮,化作我们成长的一份养料。”
其他文献
10月18日,青岛城市联赛赛罢第十六轮,金星俱乐部黄海制药队夺冠已成定局。目前黄海制药队领先第二名长江路街道队5分,联赛还剩下两轮,下一轮由于海逸置地队中途退出联赛,该队不战而胜将自动获得3分。黄海制药队已胜券在握,将赢得自己的首个城市联赛冠军。    本赛季,在赞助企业黄海制药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金星俱乐部黄海制药队加大了投入,并且在赛况不佳的情形下,果断换帅,调整了战术,加强了球队的凝聚力,剑指
期刊
96200韩日卡是由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分公司发行,专门为需要拨打韩日方向的用户量身打造的电话卡。网络优良,技术先进,可在青岛地区范围内免费漫游使用,可拨打本地、国内国际长途电话、本地及外地手机。    为回馈用户,目前拨打韩国、日本方向资费更优惠,韩国方向资费由1.6元调整为1.0元/分钟,日本方向资费由1.6元调整为1.2元/分钟,无市话接入费。96200韩日卡是广大韩国、日本客户通
期刊
无线电应用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从天上的飞机、卫星、神州飞船;地上的火车、汽车;水中的船舶;到最常用的移动通信,工、科、医电子标签,家庭用的微波炉,开车门的钥匙、最常用的手机等等,无线电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工作、通讯、传输、交流,都已经深深地依赖着无线电波。  但随着各类无线电台(站)的不断增加,无线电干扰时有发生,需要科学有效的空中电波
期刊
马俪文执导、葛优领衔主演的2009贺岁喜剧第一片《桃花运》,于11月20日抢先上映,提前打响了今年贺岁档的第一枪。片中几段各自成章又互相串联的啼笑情缘,可谓“桃花朵朵开”。   一群身份、年龄各异的都市男女,有贞操“剩女”、绝望主妇、吊金龟婿的“白骨精”,也有开放的“海龟”、“师奶杀手”,桃花运以不同的方式降临在他们身上,相同的是,它们都发生得让人措手不及,又挥之不去。  影片最大的看点是用了许多
期刊
今年,职场白领们有了新的精神偶像——李嘉欣,他们把电脑桌面、MSN头像换成李嘉欣,还要在网络上有关李嘉欣的帖子后面跟帖拜上三拜,只因有“拜嘉薪、能加薪”的预言,白领们希望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提醒老板,“该加薪了”!  员工要求加薪的理由总有上千个,但这次是大势所趋,也是名正言顺。首先在2009年金融海啸的“水深火热”中,众多员工与企业并肩作战、共度难关,减薪也好,加班不给加班费也罢,他们都默默承受,
期刊
总有些岁月无法挥之而去的痕迹,多年以后,当人们再度回忆时,才会有更深刻的感触。1914年的日德战争,使德华大学在经历了5年昙花一现的辉煌后,不得不匆匆收场。或许在当时人们更多的是惋惜,惋惜这所国门之内中西合办的第一个“洋学堂”就此夭折。毕竟一所大学的建立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德华的消失是青岛高等教育史上永远的遗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有关“后德华时代”的史料走进我们的视
期刊
11月4日,为期6天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拉开序幕,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家航空航天厂家参展。在2万多平方米的展馆内,各类新型军事装备的实物、模型悉数登场,从新型导弹、月球着陆探测器到神州七号返回舱,让人大饱眼福;包括神鹰400在内的多款“中华神剑”,凸显了我国“大防务”实力。而场馆外各类飞行器也是精彩纷呈,造价3亿美元的空客A-380震撼登场,中国研制了18年之久的歼-10
期刊
游青岛,不可不逛中山路;逛中山路,不可不进劈柴院。中山路赋予劈柴院绝佳地缘优势,劈柴院也以超级火爆的人气倾情回报。中山路的繁华似锦、亲和包容、口碑远播,骨子里与青岛人祖祖辈辈念想劈柴院大有关碍。可以说,劈柴院是中山路文脉中最传神也最具本土色彩的章节。  从开埠之初劈柴院悄然诞生,到三四十年代成长为老青岛人最惬意的美食娱乐城,再到改革开放后餐饮业红红火火叫响西半天,乃至世纪末的一点点神色黯然,劈柴院
期刊
从1978年到2008年,青岛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潮里,青岛四方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四方区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项事业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四方全力构筑宜商宜居宜创业滨海新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青岛市传统老工业区和核心主城区的四方区来
期刊
豪奢官员周久耕  周久耕何许人?人称“2008年最后一位网络红人”。事情还得从恒大和万科两家房地产商在南京低价卖房说起:该市物价部门和房管部门认定两家企业为“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属于不正当竞争”,“涉嫌价格欺诈”,并且给予处罚。  房管局负责人解释说,查处不是因为开发商亏本卖房子,而是避免烂尾楼出现,并声称这是对民众负责。本来这应该是条新闻的全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仅仅是故事的开头。  此后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