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被人为地分开,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革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换,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了摆在我们化学老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知识迁移,内外兼修,促进自身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践行“人人有进步,课课有收获”的教育理念,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式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依然找不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出路,只是凭着感觉工作;有的教师则盲目跟风,志在复制出新的“洋思和杜郎口”。鉴于以上情况,要走出一条符合化学教育实际的优质、高效教学之路,开展“化学自主教学”就变得尤为迫切。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学习者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和利用学习中心的资源,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化学学科实验性较强,教师在做好实验示范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如果只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的技能,这说明在化学教学中仍“单调地说教,机械地传授知识”已经行不通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正是中学生学习心理的一个很好总结。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老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也符合今天的教学要求,更是老师们所追寻的教学理念。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难点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用逻辑分析法、实验分析法或结构分析法等,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突破难点,将知识升华为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只有画面有“形”有“境”,然后再配以教师讲述时的“情”,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知识迁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发散点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例如,由溶液的浓度可发散出质量分数浓度、体积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进而延伸到离子浓度、pH值计算等;由化学平衡可引出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其他平衡。抓好发散点的学习,关键是要切实掌握好初始知识的本质和特点。例如,学习化学平衡概念时,学生首先必须理解化学平衡讨论的前提、研究的对象,认识其本质,掌握其表现,认真挖掘定义中“一定条件”“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百分含量不变”的深刻含义,以明确化学平衡中内因与外因、动与静、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从而建立科学的平衡观念。在学习其他类型的平衡体系时,将化学平衡的基本观点应用于新体系的学习中,就能顺利地搞好知识的迁移,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异同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化学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
四、内外兼修,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汲取新课程理念来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师发展等理论,了解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用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依据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可以使教师减少盲目性,使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层面。另外,教师更应该根据自身和当地的情况,将学过的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创造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师精湛的业务水平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使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也可以利用网络等培训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实力,并且要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理论水平,以教研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责编 张晶晶)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式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依然找不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出路,只是凭着感觉工作;有的教师则盲目跟风,志在复制出新的“洋思和杜郎口”。鉴于以上情况,要走出一条符合化学教育实际的优质、高效教学之路,开展“化学自主教学”就变得尤为迫切。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化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以及学习者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和利用学习中心的资源,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学习效果,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化学学科实验性较强,教师在做好实验示范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多动手操作。如果只是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的技能,这说明在化学教学中仍“单调地说教,机械地传授知识”已经行不通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正是中学生学习心理的一个很好总结。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老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也符合今天的教学要求,更是老师们所追寻的教学理念。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难点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用逻辑分析法、实验分析法或结构分析法等,迅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突破难点,将知识升华为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只有画面有“形”有“境”,然后再配以教师讲述时的“情”,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知识迁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掌握一般概念和原理是通向普遍迁移的大道。”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应把基本概念和规律放在首位,突出教材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发散点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例如,由溶液的浓度可发散出质量分数浓度、体积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进而延伸到离子浓度、pH值计算等;由化学平衡可引出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其他平衡。抓好发散点的学习,关键是要切实掌握好初始知识的本质和特点。例如,学习化学平衡概念时,学生首先必须理解化学平衡讨论的前提、研究的对象,认识其本质,掌握其表现,认真挖掘定义中“一定条件”“可逆反应”“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百分含量不变”的深刻含义,以明确化学平衡中内因与外因、动与静、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从而建立科学的平衡观念。在学习其他类型的平衡体系时,将化学平衡的基本观点应用于新体系的学习中,就能顺利地搞好知识的迁移,保证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异同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化学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并巩固新知识都极为有利。
四、内外兼修,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汲取新课程理念来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建构主义、多元智能、教师发展等理论,了解教育科学的发展现状,用新课程的现代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依据这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可以使教师减少盲目性,使教学实践上升为理论层面。另外,教师更应该根据自身和当地的情况,将学过的教育理论创造性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创造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师精湛的业务水平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使自己尽快地成熟起来,也可以利用网络等培训形式,提高自己的教学实力,并且要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课题研究,提升理论水平,以教研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