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集體的发展需要活而不乱,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要充满激情却又不失法度,就要求班级管理者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治管理的平台,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参与班级自治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开发学生的管理价值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本文对班级区域自治与管理制度的内涵、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班级区域自治管理制度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自治;内涵;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11-1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这句话说明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此,笔者从班级区域自治的内涵、班级区域自治的优势和实施班级区域自治管理的具体策略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班级区域自治的内涵
班级区域自治模块是指把班级划成若干模块,将模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重新界定,借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模块以自治权,旨在教会学生自治,自治范围囊括学习常规、宿舍常规、卫生常规、活动常规等各个方面,使模块成为多功能体。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过实施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管理兴趣,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形成人人向上的局面,并借助各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不断总结提高,使该模块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二、班级区域自治的优势
传统的班级管理经常出现见“事”不见“人”,以处理“事”为主,成为教师强制管理班级的重要方式。这种班级管理是让学生服从于“事”,顺应于“活动”,将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一种工具,从而导致在班级活动中,班级管理往往就是“班主任用脑子,班干部动步子,学生则转圈子”的局面。这种依赖观念,往往会制约学生创造性地发挥,阻碍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区域自治下管理制度是借助于模块的形式出现的,把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决策权、处理权放给学生,把各种功能模块的建立到实施都由学生自己来操作实施,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去遵守,学生是形成过程中动态的人,他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发展,渴望展示自我。因而班级自治化管理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还是在参与班级管理中,每一个学生均在民主的氛围中大胆地展现个性,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有利于促使学生变要我管为我要管,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如在班级决策中,选取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参与决策,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班级目标和班级计划,出台班级手册和班级量化考核条例。这样,有利于增强管理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气氛,使得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
三、班级区域自治的策略
(一)健全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自主管理同样需要制度的约束,每个自治模块都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奖惩,包括自治模块中组员的奖惩,也包括自治模块间的奖惩。自治模块中组员的奖惩细则由模块内成员共同商讨决定。自治模块间的奖惩细则由各个模块首领共同商讨决定,班主任适当指导。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制度的设定也不能统一格式、内容。
(二)构建管理团队
高中班级区域自治管理需要构建一支具有奉献精神,业务熟练、素质优良、品质高尚的管理团队,以此对班级的各项事务实行常态化的精细管理。
1.班主任的运筹帷幄。高中班级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地体现了公平与民主,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但是,由于高中生尚处于青春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不够成熟,价值观不够完善,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容易冲动,可能会使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采用理性的思维,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地处理问题,提升班级区域自治的质量。
2.班干部的穿针引线。强化高中班级区域自治管理,首先要培养出好的学生干部,通过各种知识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当班干部的知识和技能。让班干部做好思想上、技能上的准备,从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其次进行适当指导,由于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于那些缺乏自律的班干部,要使其明白,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树立威信,成为同学们的表率;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班干部,要鼓励其大胆工作;对于工作作风比较简单、粗暴的班干部要督促其养成耐心的习惯,使他们懂得一些管理的艺术。
3.任课教师的精诚合作。在学生区域自治过程中,班主任要和任课教师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引导任课教师投入到学生自管、自治的新状态中,引导任课教师对存在差异性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态度,但可以采用不同的针对性教学手段,其目的必须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的自主管理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学生的自治既要体现管理的制度性,又要体现管理的灵活性,在自治中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体会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化压力为动力,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参与自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04).
[2]徐爱民.班集体建设中高中生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基于南京市L校“三制三会”高中生自我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5(11).
[3]苏荟芳.高中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石家庄市第22中学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8(09).
[4]吕兴旺.关于中学班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3(08).
关键词:区域自治;内涵;优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11-1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做自己的先生。”这句话说明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为此,笔者从班级区域自治的内涵、班级区域自治的优势和实施班级区域自治管理的具体策略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班级区域自治的内涵
班级区域自治模块是指把班级划成若干模块,将模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重新界定,借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模块以自治权,旨在教会学生自治,自治范围囊括学习常规、宿舍常规、卫生常规、活动常规等各个方面,使模块成为多功能体。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通过实施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管理兴趣,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形成人人向上的局面,并借助各种有效的反馈机制不断总结提高,使该模块具有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二、班级区域自治的优势
传统的班级管理经常出现见“事”不见“人”,以处理“事”为主,成为教师强制管理班级的重要方式。这种班级管理是让学生服从于“事”,顺应于“活动”,将自主和有活力的人僵化为按“号令”行动的一种工具,从而导致在班级活动中,班级管理往往就是“班主任用脑子,班干部动步子,学生则转圈子”的局面。这种依赖观念,往往会制约学生创造性地发挥,阻碍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
区域自治下管理制度是借助于模块的形式出现的,把规章制度的制定权、决策权、处理权放给学生,把各种功能模块的建立到实施都由学生自己来操作实施,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去遵守,学生是形成过程中动态的人,他们具有了自我意识发展,渴望展示自我。因而班级自治化管理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是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还是在参与班级管理中,每一个学生均在民主的氛围中大胆地展现个性,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动性,有利于促使学生变要我管为我要管,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如在班级决策中,选取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参与决策,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班级目标和班级计划,出台班级手册和班级量化考核条例。这样,有利于增强管理的民主意识和平等气氛,使得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
三、班级区域自治的策略
(一)健全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自主管理同样需要制度的约束,每个自治模块都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奖惩,包括自治模块中组员的奖惩,也包括自治模块间的奖惩。自治模块中组员的奖惩细则由模块内成员共同商讨决定。自治模块间的奖惩细则由各个模块首领共同商讨决定,班主任适当指导。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制度的设定也不能统一格式、内容。
(二)构建管理团队
高中班级区域自治管理需要构建一支具有奉献精神,业务熟练、素质优良、品质高尚的管理团队,以此对班级的各项事务实行常态化的精细管理。
1.班主任的运筹帷幄。高中班级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地体现了公平与民主,体现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但是,由于高中生尚处于青春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不够成熟,价值观不够完善,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容易冲动,可能会使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采用理性的思维,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地处理问题,提升班级区域自治的质量。
2.班干部的穿针引线。强化高中班级区域自治管理,首先要培养出好的学生干部,通过各种知识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当班干部的知识和技能。让班干部做好思想上、技能上的准备,从而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其次进行适当指导,由于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于那些缺乏自律的班干部,要使其明白,只有先管好自己,才能树立威信,成为同学们的表率;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班干部,要鼓励其大胆工作;对于工作作风比较简单、粗暴的班干部要督促其养成耐心的习惯,使他们懂得一些管理的艺术。
3.任课教师的精诚合作。在学生区域自治过程中,班主任要和任课教师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引导任课教师投入到学生自管、自治的新状态中,引导任课教师对存在差异性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态度,但可以采用不同的针对性教学手段,其目的必须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的自主管理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学生的自治既要体现管理的制度性,又要体现管理的灵活性,在自治中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体会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化压力为动力,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的提高,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参与自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04).
[2]徐爱民.班集体建设中高中生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基于南京市L校“三制三会”高中生自我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5(11).
[3]苏荟芳.高中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石家庄市第22中学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个案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08(09).
[4]吕兴旺.关于中学班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