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nl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用好提问艺术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
  
  叶圣陶说:“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1.打好知识基础,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上课的时候我们发现往往学得越好的同学问题很多,学得越差的同学问题反而很少。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接触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在阅读和生活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积累多了,表象丰富了,才能才思敏捷,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2.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如果上课时还摆着师道尊严不放,不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像鲁迅先生上私塾时那样学生问个问题你都不高兴,久而久之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自然萎缩,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不再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与学生平起平坐,共同探讨,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活动,共同研究彼此的问题,让课堂变成师生之间友谊交流的场所,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保护,学生参与的激情与欲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的思维就会兴奋与活跃,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
  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要选择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1.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不唯书,不要只抱着参考答案不放,只要学生的观点有道理,都应该予以肯定,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学生说的是错的,也要对他勇于发言加以肯定,绝不打击学生。
  2.在阅读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向进行思维,积极寻求相关的知识进行对照。如在学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同学们分成了两派,对于应不应该送孩子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派都据理力争,名言歌词都用上了。对于这样的争论不管结果谁胜谁负,我想对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养成比较阅读习惯。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老师可以找另一篇描写春的文章或者把朱自清的另一篇写景文章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4.在语文教学中,各种类型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比如快速阅读、快速默词、快速听写、快速背诵、快速复述的训练,既可增加阅读的信息量,又可使大脑更加灵敏。把思维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流利和迅速的阅读方法,学会迅速把握课文的语句,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联想到与所读的内容有关的某些画面、形象、事物,并在此基础上迅速作出判断和分析,从而形成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这个思维的过程是急促而又紧张的。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很能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5.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学生阅读大多是只追求情节,图个新鲜,图个热闹,感兴趣的就看,不感兴趣的就不看,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通病。要使学生真正动脑,就必须做到一边读一边思考。我在布置阅读时首先布置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重点,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做到眼到、心到,边读边思考问题。在学生初读完毕时,从整体感知到语言品评再到局部探究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学习,并教会学生释疑、解疑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从“学法”入手,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处于智力振奋、情结高涨的状态,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三、用好提问艺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武器,又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因此,教师用好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常见的提问方法如下。
  1.直接提问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开门见山的提问方法,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等。
  2.逆向提问法。
  所谓逆向提问,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问问题总是问:“这个词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这样问:“换成另外一个词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
  3.比较提问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比较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发现其更深一层的东西。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可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4.层层递进提问法。
  层层递进提问法,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递进的。
  5.创造性提问法。
  丰富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教师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我们应当把思维训练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如英国教育家爱德华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其他文献
在“新”和“深”上下功夫□刘照丁文章的“新”和“深”,主要是对文章的立意而言。新闻中的立意怎样才能“有新意”“有深度”呢?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告诉我们,立意要“有新
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十五大精神徐光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抓好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全党思想统一到
1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标志着我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法律规章的形式确立下来。  国家把生二孩的选择权还给每个家庭,每个家庭做出的选择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多生一个孩子,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增加大量孩子,其相应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及时跟进。  
“无性繁殖”报道应注意几个问题文有仁近一段时期,我国新闻界对英国科学家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绵羊“多利”及相关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及时、广泛地宣传
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我以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试验也表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
默默无闻的奉献──新闻资料工作者情况调查1、您所在单位有几人从事新闻资料工作?您认为目前新闻单位对新闻资料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2、您是否经常和一线记者联系?什么样的资料服
摘 要: 本文针对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无所适从的现象,重点分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认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把二者有意割裂开来,而应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推陈出新,新中求变,变中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教学 新课程教学 有效结合 五条途径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新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体系和
贴近“三农”———县市报的基本立足点射阳报社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三农”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长治
把握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全国省级电台电视台台长研讨班侧记本刊记者鹿舫“如何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增强权威性和指导性,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促进
目前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大为减少。可在文言文教学中,“满堂灌”、“满堂练”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不容易理解文言文,而且囿于考试,生怕漏讲了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仍然是逐段逐句地翻译和分析。本该属于学生读背的时间几乎全部占用了,读背只是成了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遗憾。  读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读书把读背放在了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