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千姿百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新课标强调阅读活动中应注重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新课标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初中语文老师该如何努力使个性化阅读在课堂实践中真正闪现出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有个性地在阅读中走向思想的深处呢?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创造 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为了使这一目标能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来实现,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课堂上,要善于创设宽松的条件,多一些发现,少一些拘束;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否定,使学生不断凸现自我,让语文学习充盈着乐趣。那么,该如何引领学生,有个性,有创造地,走向阅读的深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兴趣最好的激发方式。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很难读完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听读体味课文,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构思巧妙,感情充溢的抒情散文,可以播放一首《松花江上》引入情境,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通过反复熟读课文,体悟文章。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外在学习情境,通过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平等对话,个性表达
课文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的“空白”,从不同的视角进入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感悟,鲁迅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生成的条件来看,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是读者的阅读经验对文章留下的空白加以想象、充实、补充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融注了读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因素的发现性活动。这是因为任何文章都存在未定因素,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存在让读者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无限空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章进行对话,使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人生沧桑感、生命苍茫感以独特的生命意义置入文章,通过活生生的体验对文章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这时,作品就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要让学生沉浸到文章中,体验无限性,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需要教师热情洋溢,富有启迪智慧的语言来点燃和引导。如“说出你独特的感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是与众不同”等等。教师也不妨成为学习的一员:“我也来说说我的感觉”,让和谐宽松的气氛感染学生,孕育出个性思维的火花。这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无疑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阅读的个性理解。
三、激情碰撞,走向深处
碰撞出真谛!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仁者”、“智者”的交流碰撞中悟出“真谛”!这样,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彰显,阅读的理解会不断走向深处。
三种朗读的处理形式,都表达了妈妈看重羚羊木雕而态度强硬固执的性格特点,显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而不同的个性朗读处理,也引导学生不断走向妈妈的性格的分析深处,更好地理解了,妈妈这样的家长责备孩子的心理渊源。
四、反思自我,个性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对文章进行探究,对文章进行解释和意义的获取,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更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使文章的“我思”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教师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要让学生向文章敞开心扉,把自身体验融注到对文章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情感、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阅读文章),学生通过对这种“他人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理解和探寻作品的我思,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意义。课本剧表演给了学生想象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口头积累的语言,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把课本内容中故事情节、人物特征搬到舞台上,通过艺术的加工(气氛的渲染、情节的优化、人物性格塑造及动作的美化)使其内容逼真,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在编、演、看中能心领神会,感悟其中的思想内容,受到直观形象政治思想教育,这与老师在课上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几张图片,几段录音的单一说教所受的教育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学生只有细致体会人物的感情,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演戏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实现角色转换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商量设计动作,起到“导”的作用。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无止境的,有时教师的某些点拨会让学生少走弯路,而引申则会带领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经典的解读永无止境如《故乡》,要让学生“读出自己”,挑选出自己理解的突破口,可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思考。就文中中年闰土再见“我”时一声令人震动、揪心的“老爷”,想想自己如果见到了多年不见的童年伙伴,却发现彼此某方面的悬殊,比如家庭的变故,或者彼此学习成绩的差距,考上重点学校或——这时双方的心理怎样?是否不自觉地产生隔膜?那震撼揪心就不难理解了。
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审视文本,跳出文本,形成平等对话又争辩交谈的氛围,进行创造性个性化阅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深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致力之事,也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教学个性,就没有课堂的生命。没有争辩的平台,就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思想的深入。
课堂不是万能的,思维的列车一但开动,其惯性将把“追问”推至更深远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文本中既获得精神的滋养,又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才会在他的一生中,对阅读和文学作品兴味昂然。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创造 深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为了使这一目标能通过语文教学过程来实现,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课堂上,要善于创设宽松的条件,多一些发现,少一些拘束;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否定,使学生不断凸现自我,让语文学习充盈着乐趣。那么,该如何引领学生,有个性,有创造地,走向阅读的深处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兴趣最好的激发方式。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很难读完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听读体味课文,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构思巧妙,感情充溢的抒情散文,可以播放一首《松花江上》引入情境,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通过反复熟读课文,体悟文章。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外在学习情境,通过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平等对话,个性表达
课文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多重的“空白”,从不同的视角进入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阅读感悟,鲁迅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从生成的条件来看,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是读者的阅读经验对文章留下的空白加以想象、充实、补充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融注了读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因素的发现性活动。这是因为任何文章都存在未定因素,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其本身存在让读者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无限空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章进行对话,使学生将自己的体验、人生沧桑感、生命苍茫感以独特的生命意义置入文章,通过活生生的体验对文章进行具体化,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这时,作品就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相对的,为我的。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要让学生沉浸到文章中,体验无限性,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需要教师热情洋溢,富有启迪智慧的语言来点燃和引导。如“说出你独特的感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的发现真是与众不同”等等。教师也不妨成为学习的一员:“我也来说说我的感觉”,让和谐宽松的气氛感染学生,孕育出个性思维的火花。这种平等对话的方式,无疑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阅读的个性理解。
三、激情碰撞,走向深处
碰撞出真谛!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做一个“引导”者,认真倾听学生的“芸芸众声”,善于觉察他们独特新颖的视觉,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为学生搭建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在“仁者”、“智者”的交流碰撞中悟出“真谛”!这样,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彰显,阅读的理解会不断走向深处。
三种朗读的处理形式,都表达了妈妈看重羚羊木雕而态度强硬固执的性格特点,显现出学生不同的个性。而不同的个性朗读处理,也引导学生不断走向妈妈的性格的分析深处,更好地理解了,妈妈这样的家长责备孩子的心理渊源。
四、反思自我,个性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对文章进行探究,对文章进行解释和意义的获取,是一种思维活动,同时更是读者与文章(作者)之间情感和理智的交融与同构,使文章的“我思”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教师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要让学生向文章敞开心扉,把自身体验融注到对文章的生活表达中--即表达意向、情感、心绪、感悟和欲望的“他人的世界”(阅读文章),学生通过对这种“他人世界”的理解和解释过程中,扩展自己的世界,理解和探寻作品的我思,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异己世界的意义。课本剧表演给了学生想象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肢体语言,口头积累的语言,结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把课本内容中故事情节、人物特征搬到舞台上,通过艺术的加工(气氛的渲染、情节的优化、人物性格塑造及动作的美化)使其内容逼真,人物形象鲜明。学生在编、演、看中能心领神会,感悟其中的思想内容,受到直观形象政治思想教育,这与老师在课上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几张图片,几段录音的单一说教所受的教育效果是无法比拟的。学生只有细致体会人物的感情,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演戏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实现角色转换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商量设计动作,起到“导”的作用。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无止境的,有时教师的某些点拨会让学生少走弯路,而引申则会带领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经典的解读永无止境如《故乡》,要让学生“读出自己”,挑选出自己理解的突破口,可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思考。就文中中年闰土再见“我”时一声令人震动、揪心的“老爷”,想想自己如果见到了多年不见的童年伙伴,却发现彼此某方面的悬殊,比如家庭的变故,或者彼此学习成绩的差距,考上重点学校或——这时双方的心理怎样?是否不自觉地产生隔膜?那震撼揪心就不难理解了。
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审视文本,跳出文本,形成平等对话又争辩交谈的氛围,进行创造性个性化阅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深入,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致力之事,也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教学个性,就没有课堂的生命。没有争辩的平台,就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思想的深入。
课堂不是万能的,思维的列车一但开动,其惯性将把“追问”推至更深远之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文本中既获得精神的滋养,又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才会在他的一生中,对阅读和文学作品兴味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