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为理论基础,以即将赴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中国低龄留学生与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的低龄中国留学生为受试对象,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型研究方法,研究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三因素对低龄中国留学生留学动机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低龄学生出国前后愿景的共同点和差异。结果表明,“理想二语自我”是影响中国低龄留学生留学动机的最重要因素;中国低龄留学生出国留学前没有显著愿景差异,但随着在英语语言国家的学习,他们的愿景变得更为清晰、更为丰富,在愿景的变化过程中,“理想二语自我”起到了最为关键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国低龄留学生;留学动机;理想二语自我;愿景
中图分类号:H319.3;G644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留学目的国对中国的留学政策更加开放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呈逐年攀升趋势;200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为3.9万;2013年达到41.39万人;到了2017年,留学人数已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目前,我国的留学市场已从过去的“理智性留学时代 ”进入了如今的“大众化留学时代”。已有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出国就读高中的留学人员约占所有留学生的33.48%,说明出国留学已经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Dornyei[1]借鉴心理学的自我理论,对传统的二语动机理论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该理论体系包括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及二語学习经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认为,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及二语学习经验均能引发学习动机行为。[2]Dornyei等[3]研究证实了“理想二语自我”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能力和最终成绩是相关的,他们指出未来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在激励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Csizer等[4]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三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及二语学习经验均对二语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理想二语自我”在3个因素中影响最大。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围绕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三因素开展相关研究,[5-7]这个相对较新的动机框架研究,强调了二语自我导向(即“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的重要性;同时,国内学者也在二语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8-10]对于低龄的初、高中学生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低龄出国留学生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二语自我导向,是尚未实现的有关二语学习可能性的概念化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二语学习的期待和设想,因此它既是观念性的,又是意象性的。这种对尚不存在的事物产生的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心理表征被称为心理表象。在动机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常使用“愿景”一词,特指个体产生的有关未来目标状态和动作行为的心理表象。神经生物学研究证明,人脑对想象的刺激和实际感知的刺激所产生的神经映射基本一致。[11]因此,个体想象的二语自我形象(即二语学习愿景)与实际的二语自我形象具有极为相似的表征方式,均具有心理现实性。Markus等[12]指出,个体对自己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活动进行想象,有助于将既定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行为意图,并进一步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通过建构二语学习愿景、明确二语自我导向,学习者可获得持续的二语学习动机。Alshehri[5]对200名沙特学生(102名大学生,98名高中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显著学习愿景的学生具有更积极的“愿景形象和想象力”、“理想二语自我”和“动机行为”;目前,有关“愿景”对中国低龄留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匮乏。鉴于目前国内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文中以即将赴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中国低龄留学生与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的低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三因素对这些低龄留学生留学动机及二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低龄学生出国前后二语学习愿景的共同点与差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广州某国际学校的高中国际班学生(N=95)、将要去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中国高中生(N=16)以及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就读高中的中国高中留学生(N=16),本研究以随机与自愿为基本原则。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型研究方法。[19]定量研究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包括24个问题,分别测试“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经验”三因素对学生的动机状态的影响;定性研究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分别与将要去英语语言国家就读高中的16位国内在读学生和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就读高中的16位中国留学生进行访谈。
2.2.1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年龄、目前就读年级;第二部分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的三因素调查,该部分问卷主要参考You等[7]设计的测试“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调查问卷及24题李克特式量表进行设计,并根据中国低龄学生实际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删减与改编,对各问题的评价采用6分制(1=极不赞同,2=不赞同,3=不太赞同,4=基本赞同,5=赞同,6=非常赞同)。
2.2.2定性分析
笔者分别对32位受试者进行了访谈。
针对访谈,笔者设计了两类问题。一类是针对计划去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学生,共9个受访问题;另一类是针对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的学生,共7个受访问题。开始回答受访问题前,笔者先问受试者一些一般性问题,如:没有直接询问受访者对于“理想二语自我”的观点,而是先问受访者“如何描述你的英语学习经历,你能回忆起自己是如何决定出国留学的吗?”、“有没有其他人影响了你去英语国家留学的决定?”、“你的父母是否支持你出国留学的决定?”、“你曾经有想象自己在英语国家学习吗?它是什么样子?”、“出国留学是如何与你的长期目标、你的学习和你的生活相关?”等问题,通过类似问题,笔者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认知,避免让“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成为约束。受试者的回答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每位受试者面谈时间大约10分钟。 [2]Drnyei 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9-42.
[3]Drnyei Z,Chan L.Motivation and vision:an analysis of future L2 self images,sensory styles,and imagery capacity across two target languages [J].Language Learning,2013:63 (3),437-462.
[4]Csizér K,Kormos J.Learning experiences,selve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behavio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Hungarian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learners of English[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98-119.
[5]Al-Shehri A S.Motivation and vision: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deal L2 self,imagination,and visual style[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164-171.
[6]Taguchi T,Magid M,Papi M.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mong Japanese,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a comparative study[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66-97.
[7]You C J,Dornyei Z,Csizer K.Motivation,vision,and gender:a survey of learners of English in China[J].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Language Studies,2016:66 (1):1-30.
[8]徐智鑫,张黎黎.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体系和动机学习行为的内在结构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4):78-81,85.
[9]葛娜娜,金立鑫.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英语学习成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6(5):122-126.
[10]孙蕾,吕中舌.“二语理想自我”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从重要性和可能性两个特性进行分析[J].外语研究,2014(6):53-58.
[11]Moulton S T,kosslyn S M.Imagining predictions:mentalimagery as mental emulation [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9,364:1273-1280.
[12]Markus H,Ruvolo A.Possible selves: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s of goals[C].Goal Concepts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9:211-241.
作者簡介:吴丹(1986-),女,硕士,主要从事二语教学及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国低龄留学生;留学动机;理想二语自我;愿景
中图分类号:H319.3;G644 文献标识码:A
1 绪论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留学目的国对中国的留学政策更加开放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数量呈逐年攀升趋势;2000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为3.9万;2013年达到41.39万人;到了2017年,留学人数已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目前,我国的留学市场已从过去的“理智性留学时代 ”进入了如今的“大众化留学时代”。已有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出国就读高中的留学人员约占所有留学生的33.48%,说明出国留学已经越来越趋于低龄化。
Dornyei[1]借鉴心理学的自我理论,对传统的二语动机理论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该理论体系包括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及二語学习经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认为,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及二语学习经验均能引发学习动机行为。[2]Dornyei等[3]研究证实了“理想二语自我”与学习者的二语学习能力和最终成绩是相关的,他们指出未来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在激励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Csizer等[4]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三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及二语学习经验均对二语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理想二语自我”在3个因素中影响最大。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围绕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三因素开展相关研究,[5-7]这个相对较新的动机框架研究,强调了二语自我导向(即“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的重要性;同时,国内学者也在二语学习动机方面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8-10]对于低龄的初、高中学生二语学习动机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有关低龄出国留学生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二语自我导向,是尚未实现的有关二语学习可能性的概念化特征,是个体对自己二语学习的期待和设想,因此它既是观念性的,又是意象性的。这种对尚不存在的事物产生的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心理表征被称为心理表象。在动机心理学领域,研究者常使用“愿景”一词,特指个体产生的有关未来目标状态和动作行为的心理表象。神经生物学研究证明,人脑对想象的刺激和实际感知的刺激所产生的神经映射基本一致。[11]因此,个体想象的二语自我形象(即二语学习愿景)与实际的二语自我形象具有极为相似的表征方式,均具有心理现实性。Markus等[12]指出,个体对自己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活动进行想象,有助于将既定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行为意图,并进一步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通过建构二语学习愿景、明确二语自我导向,学习者可获得持续的二语学习动机。Alshehri[5]对200名沙特学生(102名大学生,98名高中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显著学习愿景的学生具有更积极的“愿景形象和想象力”、“理想二语自我”和“动机行为”;目前,有关“愿景”对中国低龄留学生二语学习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匮乏。鉴于目前国内关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文中以即将赴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中国低龄留学生与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的低龄中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三因素对这些低龄留学生留学动机及二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并探讨了这些低龄学生出国前后二语学习愿景的共同点与差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广州某国际学校的高中国际班学生(N=95)、将要去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中国高中生(N=16)以及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就读高中的中国高中留学生(N=16),本研究以随机与自愿为基本原则。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型研究方法。[19]定量研究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包括24个问题,分别测试“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经验”三因素对学生的动机状态的影响;定性研究通过访谈的方式进行,分别与将要去英语语言国家就读高中的16位国内在读学生和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就读高中的16位中国留学生进行访谈。
2.2.1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包括被试者的性别、年龄、目前就读年级;第二部分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 的三因素调查,该部分问卷主要参考You等[7]设计的测试“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调查问卷及24题李克特式量表进行设计,并根据中国低龄学生实际对问卷内容进行了删减与改编,对各问题的评价采用6分制(1=极不赞同,2=不赞同,3=不太赞同,4=基本赞同,5=赞同,6=非常赞同)。
2.2.2定性分析
笔者分别对32位受试者进行了访谈。
针对访谈,笔者设计了两类问题。一类是针对计划去英语语言国家留学的学生,共9个受访问题;另一类是针对正在英语语言国家学习的学生,共7个受访问题。开始回答受访问题前,笔者先问受试者一些一般性问题,如:没有直接询问受访者对于“理想二语自我”的观点,而是先问受访者“如何描述你的英语学习经历,你能回忆起自己是如何决定出国留学的吗?”、“有没有其他人影响了你去英语国家留学的决定?”、“你的父母是否支持你出国留学的决定?”、“你曾经有想象自己在英语国家学习吗?它是什么样子?”、“出国留学是如何与你的长期目标、你的学习和你的生活相关?”等问题,通过类似问题,笔者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认知,避免让“二语动机自我系统”成为约束。受试者的回答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每位受试者面谈时间大约10分钟。 [2]Drnyei 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9-42.
[3]Drnyei Z,Chan L.Motivation and vision:an analysis of future L2 self images,sensory styles,and imagery capacity across two target languages [J].Language Learning,2013:63 (3),437-462.
[4]Csizér K,Kormos J.Learning experiences,selve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behavio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Hungarian secondary and university learners of English[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98-119.
[5]Al-Shehri A S.Motivation and vision: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deal L2 self,imagination,and visual style[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164-171.
[6]Taguchi T,Magid M,Papi M.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among Japanese,Chinese and Iranian learners of English:a comparative study[M]Drnyei Z,Ushioda E.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66-97.
[7]You C J,Dornyei Z,Csizer K.Motivation,vision,and gender:a survey of learners of English in China[J].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Language Studies,2016:66 (1):1-30.
[8]徐智鑫,张黎黎.大学生二语动机自我体系和动机学习行为的内在结构分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4):78-81,85.
[9]葛娜娜,金立鑫.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与英语学习成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6(5):122-126.
[10]孙蕾,吕中舌.“二语理想自我”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从重要性和可能性两个特性进行分析[J].外语研究,2014(6):53-58.
[11]Moulton S T,kosslyn S M.Imagining predictions:mentalimagery as mental emulation [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Biological Sciences,2009,364:1273-1280.
[12]Markus H,Ruvolo A.Possible selves: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s of goals[C].Goal Concepts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9:211-241.
作者簡介:吴丹(1986-),女,硕士,主要从事二语教学及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