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越来越看重对学生的法治教育,2016年中国教育部将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并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增进青少年法治意识,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守法自觉行为。
一、学生立场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法治意识的基本要求
(一)形成基本法治意识
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人员在确定其基本内容时,需考虑到小学生对于法治概念及内容的理解程度,要求从学生个人内心与情感着手,将引导学生形成一定法治意识放在工作首位,充分体现出学生立场。法治意识指的是社会公众经过法治知识学习后,逐渐认同法治观念,可以说,法治意识使得法律制度与法治行为建立了有效衔接。
(二)明晰基础法治常识
学生具备法治意识后开始学习到各方面法治常识,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后期认知社会、形成正确价值观极其重要,也是学生能够正常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教育大纲分别对小学生需拥有的法治常识进行了规定,例如应对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社会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始终维护法律的庄重性与严肃性,树立起道德与法律标杆。
(三)养成守法良好习惯
上述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均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教材内容也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小学生需全面了解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学会关爱自然、节约水资源等。教育大纲站在全局角度上,以学生立场设计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贴切小学生实际,能够使之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站在学生立场上渗透法治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走近学生生活
1.了解法治规则
小学生步入校园后,就要学会进行身份上的转变,在校求学期间多少会涉及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及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其合作规则的灌输,考虑到小学生身心特点,采用童谣儿歌向其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显著。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为例,教师以儿歌“排排坐,吃果果”朗读为切入点,引导小学生学会分享,使之潜移默化地养成规则意识。
2.了解法治内容
发挥出儿歌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增进法治观念,了解具体的法治内容,这是由于儿歌本身就带有较强的指向性,是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的,涉及的语言表达相对简单,便于小学生理解。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为了促使学生学会关爱大自然,自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师引入有关空气清新的儿歌,学生传唱该首儿歌的同时,无形之中接受了道德教育,教师给予其一定赞扬与鼓励,此种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注重教师引导
1.發挥个人示范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学生的法治认同,教师必须发挥个人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吃饭有讲究”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其播放相关视频,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吃饭模拟,率先总结日常生活中个人存在的不文明用餐习惯,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教师需面向小学生实施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为其树立法治意识提供基本导向。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欢欢喜喜过新年”为例,本课通过讲述不同区域的新年习俗与拜年文化,旨在引导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教师以情境创设的方式鼓励学生小组进行情境模拟,而后对其用语进行评价与指导。
(三)理论实践并重
1.课外活动
除了必要的课内练习外,课外活动也十分关键,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以运用与巩固,通过实践来熟悉 法治规则。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为例,教师提出了相应课堂问题,例如“红灯状态下,周围车道并无车辆快速驶过,此时是否应该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产生什么后果?”等等,并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利用多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在课上创办“交通知识”小竞赛,便于学生形成遵法守法的正确意识。
2.社会实践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展开调查,使之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来。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班级生活有规则”为例,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在校园内收集不遵守班级规则的类似行为,并据此共同制定班级规定”,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并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自主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都以安全为前提,务必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师给出活动评价的同时,支持学生互评与自评。
总而言之,法治规则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难以系统化学习与接受,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需借助多样化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立场上向其不断渗透法治教育。
一、学生立场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渗透法治意识的基本要求
(一)形成基本法治意识
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人员在确定其基本内容时,需考虑到小学生对于法治概念及内容的理解程度,要求从学生个人内心与情感着手,将引导学生形成一定法治意识放在工作首位,充分体现出学生立场。法治意识指的是社会公众经过法治知识学习后,逐渐认同法治观念,可以说,法治意识使得法律制度与法治行为建立了有效衔接。
(二)明晰基础法治常识
学生具备法治意识后开始学习到各方面法治常识,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后期认知社会、形成正确价值观极其重要,也是学生能够正常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教育大纲分别对小学生需拥有的法治常识进行了规定,例如应对日常生活、人与自然、社会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始终维护法律的庄重性与严肃性,树立起道德与法律标杆。
(三)养成守法良好习惯
上述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均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教材内容也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例如小学生需全面了解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学会关爱自然、节约水资源等。教育大纲站在全局角度上,以学生立场设计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贴切小学生实际,能够使之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二、站在学生立场上渗透法治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走近学生生活
1.了解法治规则
小学生步入校园后,就要学会进行身份上的转变,在校求学期间多少会涉及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及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其合作规则的灌输,考虑到小学生身心特点,采用童谣儿歌向其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显著。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为例,教师以儿歌“排排坐,吃果果”朗读为切入点,引导小学生学会分享,使之潜移默化地养成规则意识。
2.了解法治内容
发挥出儿歌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增进法治观念,了解具体的法治内容,这是由于儿歌本身就带有较强的指向性,是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的,涉及的语言表达相对简单,便于小学生理解。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为了促使学生学会关爱大自然,自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师引入有关空气清新的儿歌,学生传唱该首儿歌的同时,无形之中接受了道德教育,教师给予其一定赞扬与鼓励,此种效果将更加明显。
(二)注重教师引导
1.發挥个人示范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感,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学生的法治认同,教师必须发挥个人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吃饭有讲究”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其播放相关视频,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吃饭模拟,率先总结日常生活中个人存在的不文明用餐习惯,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教师需面向小学生实施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为其树立法治意识提供基本导向。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欢欢喜喜过新年”为例,本课通过讲述不同区域的新年习俗与拜年文化,旨在引导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教师以情境创设的方式鼓励学生小组进行情境模拟,而后对其用语进行评价与指导。
(三)理论实践并重
1.课外活动
除了必要的课内练习外,课外活动也十分关键,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加以运用与巩固,通过实践来熟悉 法治规则。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为例,教师提出了相应课堂问题,例如“红灯状态下,周围车道并无车辆快速驶过,此时是否应该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产生什么后果?”等等,并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利用多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同时在课上创办“交通知识”小竞赛,便于学生形成遵法守法的正确意识。
2.社会实践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展开调查,使之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来。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班级生活有规则”为例,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在校园内收集不遵守班级规则的类似行为,并据此共同制定班级规定”,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并感受到了规则的重要性,自主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都以安全为前提,务必保证活动的有序进行,教师给出活动评价的同时,支持学生互评与自评。
总而言之,法治规则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难以系统化学习与接受,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教师需借助多样化教学方式,站在学生立场上向其不断渗透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