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选择过程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到百战不殆;要想做到百战不殆,就必须知己知彼;要想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对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思考,以便制定最佳选择策略。
一哄而起的事情,结局往往是一哄而散。
近十年,生物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摇钱树”的说法获得了诸多专家的认同,生物技术专业也受到了考生前所未有的青睐,连续数年在“十大报考热门专业”中榜上有名。
然而在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却骤然“退烧”。在著名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描述,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十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绿牌专业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中,生物技术由于就业率较低,被纳入“红牌专业”之列。这无疑给生物技术的就业童话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杨开明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认为这个专业很热门,上了大学,才发现走错了路。”他去招聘会时看到适合文科、工科学生的企业一大片,而生物技术企业一只手就能数完。“而且生物技术企业需要的只是少数技术精英,像我们这种毕业生竞争力太弱。”就业“不给力”成为考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的确,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未来能不能顺利就业,是他们是否选择该专业的最重要的指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就意味着对未来收益有所期待。在大学校园里付出四年青春年华,不仅仅是耗用数万元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有一个机会成本的考量(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可以从事一定工作并获取收入的年龄,他仍然选择上大学而没有去工作,则所失去的工作收入就是机会成本)。换言之,为什么要上大学?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上大学所获得的未来收益至少可以补偿现在所花费的成本。如何实现这种补偿?至少在现实条件下来看,毕业后谋取到一份适当的工作仍然是最现实的选择。
2010年5月,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哲学和历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间;经济学各专业就业率在80% ~90%之间浮动;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医学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0%~90%之间。在《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中,本科“红牌专业”除了生物技术, 动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前几年的热门专业也赫然在目。而被亮“绿牌”的专业则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奇怪的是,这些专业并没有因为高就业率成为报考热门,相反是报考时的冷门专业,90%同学为调剂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高考重点专业详细介绍与报考指导》主编洪傲说。
冷门专业不冷、热门专业不热的现象让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专业的“冷”与“热”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专业自身的成长,也是考生报考前的心头大石,关系到自己的一生。
“某专业当年就业率超过95%,是个热门专业。”的弦外之音是:全国高校或某高校某专业毕业生当年找到“饭碗”的人数多。这是所谓就业“热”。一般而言,能够制造就业“热”的专业不会很多也不会长年不变。原因在于,学习某种专业能否顺利就业特别是能否对口就业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专业相关行业、产业的成熟度,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等。例如,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不管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都会受到影响;正值国家决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机,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就业形势则阳光明媚。
报考当年制造就业“热”专业的风险其实很大!理由很浅显:在你就读大学期间的各年度均有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会及时填充就业空间,而我们都知道绝对无限的就业空间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等你毕业时该专业的就业市场也许已经饱和了。
一哄而起的事情,结局往往是一哄而散。
近十年,生物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摇钱树”的说法获得了诸多专家的认同,生物技术专业也受到了考生前所未有的青睐,连续数年在“十大报考热门专业”中榜上有名。
然而在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却骤然“退烧”。在著名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描述,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十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绿牌专业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中,生物技术由于就业率较低,被纳入“红牌专业”之列。这无疑给生物技术的就业童话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杨开明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认为这个专业很热门,上了大学,才发现走错了路。”他去招聘会时看到适合文科、工科学生的企业一大片,而生物技术企业一只手就能数完。“而且生物技术企业需要的只是少数技术精英,像我们这种毕业生竞争力太弱。”就业“不给力”成为考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的确,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未来能不能顺利就业,是他们是否选择该专业的最重要的指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就意味着对未来收益有所期待。在大学校园里付出四年青春年华,不仅仅是耗用数万元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有一个机会成本的考量(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可以从事一定工作并获取收入的年龄,他仍然选择上大学而没有去工作,则所失去的工作收入就是机会成本)。换言之,为什么要上大学?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上大学所获得的未来收益至少可以补偿现在所花费的成本。如何实现这种补偿?至少在现实条件下来看,毕业后谋取到一份适当的工作仍然是最现实的选择。
2010年5月,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哲学和历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间;经济学各专业就业率在80% ~90%之间浮动;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医学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0%~90%之间。在《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中,本科“红牌专业”除了生物技术, 动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前几年的热门专业也赫然在目。而被亮“绿牌”的专业则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奇怪的是,这些专业并没有因为高就业率成为报考热门,相反是报考时的冷门专业,90%同学为调剂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高考重点专业详细介绍与报考指导》主编洪傲说。
冷门专业不冷、热门专业不热的现象让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专业的“冷”与“热”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专业自身的成长,也是考生报考前的心头大石,关系到自己的一生。
“某专业当年就业率超过95%,是个热门专业。”的弦外之音是:全国高校或某高校某专业毕业生当年找到“饭碗”的人数多。这是所谓就业“热”。一般而言,能够制造就业“热”的专业不会很多也不会长年不变。原因在于,学习某种专业能否顺利就业特别是能否对口就业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专业相关行业、产业的成熟度,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等。例如,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不管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都会受到影响;正值国家决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机,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就业形势则阳光明媚。
报考当年制造就业“热”专业的风险其实很大!理由很浅显:在你就读大学期间的各年度均有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会及时填充就业空间,而我们都知道绝对无限的就业空间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等你毕业时该专业的就业市场也许已经饱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