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与“热”:难为的选择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pe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选择过程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到百战不殆;要想做到百战不殆,就必须知己知彼;要想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对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思考,以便制定最佳选择策略。
  
  一哄而起的事情,结局往往是一哄而散。
  近十年,生物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摇钱树”的说法获得了诸多专家的认同,生物技术专业也受到了考生前所未有的青睐,连续数年在“十大报考热门专业”中榜上有名。
  然而在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却骤然“退烧”。在著名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描述,红牌专业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十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绿牌专业指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综合考虑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中,生物技术由于就业率较低,被纳入“红牌专业”之列。这无疑给生物技术的就业童话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杨开明对此深有体会:“以前认为这个专业很热门,上了大学,才发现走错了路。”他去招聘会时看到适合文科、工科学生的企业一大片,而生物技术企业一只手就能数完。“而且生物技术企业需要的只是少数技术精英,像我们这种毕业生竞争力太弱。”就业“不给力”成为考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的确,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未来能不能顺利就业,是他们是否选择该专业的最重要的指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就意味着对未来收益有所期待。在大学校园里付出四年青春年华,不仅仅是耗用数万元学费、生活费的问题,还有一个机会成本的考量(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可以从事一定工作并获取收入的年龄,他仍然选择上大学而没有去工作,则所失去的工作收入就是机会成本)。换言之,为什么要上大学?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上大学所获得的未来收益至少可以补偿现在所花费的成本。如何实现这种补偿?至少在现实条件下来看,毕业后谋取到一份适当的工作仍然是最现实的选择。
  2010年5月,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哲学和历史学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间;经济学各专业就业率在80% ~90%之间浮动;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医学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0%~90%之间。在《2010中国大学“红黄绿牌”本科和高职专业名单》中,本科“红牌专业”除了生物技术, 动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前几年的热门专业也赫然在目。而被亮“绿牌”的专业则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等。“奇怪的是,这些专业并没有因为高就业率成为报考热门,相反是报考时的冷门专业,90%同学为调剂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高考重点专业详细介绍与报考指导》主编洪傲说。
  冷门专业不冷、热门专业不热的现象让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专业的“冷”与“热”是永恒的话题,它关乎专业自身的成长,也是考生报考前的心头大石,关系到自己的一生。
  “某专业当年就业率超过95%,是个热门专业。”的弦外之音是:全国高校或某高校某专业毕业生当年找到“饭碗”的人数多。这是所谓就业“热”。一般而言,能够制造就业“热”的专业不会很多也不会长年不变。原因在于,学习某种专业能否顺利就业特别是能否对口就业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专业相关行业、产业的成熟度,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等。例如,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不管什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都会受到影响;正值国家决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机,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就业形势则阳光明媚。
  报考当年制造就业“热”专业的风险其实很大!理由很浅显:在你就读大学期间的各年度均有该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他们会及时填充就业空间,而我们都知道绝对无限的就业空间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等你毕业时该专业的就业市场也许已经饱和了。
  
  
其他文献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此话对选专业也一样适用。如前所述,新增专业或新兴专业正因为“新”而缺乏直接参考资料。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间接的资料可供参考!面对新专业一无所知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最佳选择?  ■能源经济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介绍,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分析能力,了解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专业知识和主要技
期刊
传统的观点往往将“管理”一词简单地视作上级对下级的管束和治理,这样的解释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管理制度,尤其是公共管理领域。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代社会,政府部门必须了解社会公众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只有切身地站在公众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才能提供科学的公共产品,实现有效的公共管理。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 年版)中,公共管理类包含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
期刊
说到少数民族,我们总是想起那些载歌载舞的“飞天”,想起青稞酒、泼水节、草原和骏马,想起精彩纷呈的异域风情。在我国众多高校中,也有着这样充满别样情调的“少数民族”——民族院校。  我国第一所民族院校是1941年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建立的延安民族学院,其目的是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这所学院后来迁往北京,成为今天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建国后,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
期刊
中华五千年,我们从来不缺文化,也不缺乏捍卫文化的人。但当我们呼吁重拾经典,听于丹、易中天论孔孟之道的时候,当我们倾心于主流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有另外一群人默默无闻地在民族文化研究的田园里辛勤耕耘,穷尽自己一生的精力在抢救民族史料,甚至,有些研究领域我们从未听闻。虽然他们很少有机会被聚光灯聚焦,但他们的研究成果的确为我们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素材:藏学家王尧教授首次划分藏语历史时期,受聘国
期刊
少数民族的绚烂多姿和神秘刺激总是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艳丽而独特的民族服饰,天籁般的民族音乐,垂涎欲滴的民族美食……甚至有人为了一探摩梭族人独特的生活习俗而驻扎丽江长达数月。  有人说,有民族的地方就有歌声,有民族的地方就有美食。那么聚集了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院校,是否也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充满着民族的乐趣和风情呢?    “捏”出来的民族性格  大连本不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但因为大连民族学院的
期刊
在传统观念中,大家都认为民族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必须返回原籍分配就业。但这几年,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与普通院校已无二致——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读研、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进企业、自主创业……同样精彩纷呈。  虽然在就业方式上,民族院校与普通院校没有太大区别,但在就业的其他方面,民族院校自有特点。民族院校专业设置大都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这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广西民族大学
期刊
没有哪个专业能永远火热灼人,也没有哪个专业会一直冷若冰霜。相同的十年时光,迥异的进化速度。有的专业应社会发展枝繁叶茂,有的根系发达稳中有升,而有的只能在优胜劣汰中萎缩(详见下表)。而专业就业率,也在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更迭中沉浮起落。    2007年与1998年高校专业设置概览  (本表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8年教育部发展规划组编著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
期刊
对于民族院校我们有太多的不了解,有太多的道听途说,这些都足以让我们对民族院校心存偏见,甚至在选择高校时对其不甚关注。但当我们真的走近,才发现,原来民族院校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办学理念的坚持,更有培养方式的更新与惊喜。    求学: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院中校比较特殊的类别,您认为它与普通院校的区别主要在哪里呢?  欧书记:民族院校与我国特定社会背景的关系决定了它与普通高校最本质的区别,即办学宗旨的不同。普
期刊
  
期刊
作者简介:张春知,男,清华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现任职于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1711、1662、1733,这是2008~2010年度教育部公布的审批同意设置的高校本科新增专业数量。除此,2010年7月底,教育部又公布了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140个本科专业。  “未来环境”“人类生活”“新兴产业”是这140个新专业的共同标签,纳米技术领域、能源技术领域、物联网、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