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哪个专业能永远火热灼人,也没有哪个专业会一直冷若冰霜。相同的十年时光,迥异的进化速度。有的专业应社会发展枝繁叶茂,有的根系发达稳中有升,而有的只能在优胜劣汰中萎缩(详见下表)。而专业就业率,也在行业和学科的发展更迭中沉浮起落。
2007年与1998年高校专业设置概览
(本表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8年教育部发展规划组编著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而成。)
由上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专业门类不断丰富。经济学新增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等;管理学新增工程造价、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另外,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更新了教学内容?互联网、低碳经济的异军突起又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积极与其联姻?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纳米技术和材料等一系列高新科技领域正姗姗而来,这又有多少新专业呼之欲出?……这些都体现在每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名单里。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是高校专业调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工作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
是否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社会分工变革的要求,已成为决定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而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作一定分析。详见下表。
从以上列举的12个本科专业2004~2009年间的就业率可以发现:动画专业虽然在前几年一直属于报考热门,但就业率除个别年度以外并不太高,即使是“211院校”也仅是在2004~2007年间比较可观,随后也跌落了。而就业率跌落年份的毕业生恰好是当年报考时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这十分值得注意。又如,石油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一直不错,但并没有形成所谓热门专业。还有,社会工作专业应该是一个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但就业率远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其原因也许在于我国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且该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领域已经积存着过去进入而当前在岗的大量从业人员。
高校部分专业就业率数据所呈现的意义可以简要总结如下:
■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存在着差异,同一学科门类中不同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例如,动画、英语、对外汉语同属于文学,但就业率明显有所不同。
■同一专业不同年度就业率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下,就业率在年度间波动,但也有持续下降的,持续上升的情形极少。
■高校各专业总会存在数量不等的未就业人员。
■没有就业率为0的专业。即,某专业无论怎么看不上眼,但总有部分甚至大部分毕业生(比如就业率超过70%)实现了就业。这意味着即使有些专业看起来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还是存在“事在人为”的余地。
■某些专业虽然属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领域,但其就业状况并不一定好。例如,社会工作、交通工程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严重不符合其就业预期。试想,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还会不断出现,这应该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可为什么就业率不太好呢?而高铁、轻轨、地铁不正在掀起阵阵热潮吗?“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不一直是国家投入的重点吗?交通工程专业怎么反而没有达到人们预期呢?估计困惑的人不在少数。笔者试给出一点理由:目前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不需要那么多的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原因有三:一是已经有足够多的人员维持现行相关部门正常运转;二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些问题与其说是高深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三是正常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呈“金字塔形”,即,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塔尖部分,数量有限。这个陈述稍加变更,可以适用于一大批专业就业状况的解释。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2007年与1998年高校专业设置概览
(本表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8年教育部发展规划组编著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而成。)
由上表可以看出十年来专业门类不断丰富。经济学新增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等;管理学新增工程造价、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另外,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更新了教学内容?互联网、低碳经济的异军突起又催生了多少新专业,或者促使多少传统专业积极与其联姻?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纳米技术和材料等一系列高新科技领域正姗姗而来,这又有多少新专业呼之欲出?……这些都体现在每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名单里。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是高校专业调整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工作以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无不洋溢着浓烈的时代气息。
是否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社会分工变革的要求,已成为决定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而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专业作一定分析。详见下表。
从以上列举的12个本科专业2004~2009年间的就业率可以发现:动画专业虽然在前几年一直属于报考热门,但就业率除个别年度以外并不太高,即使是“211院校”也仅是在2004~2007年间比较可观,随后也跌落了。而就业率跌落年份的毕业生恰好是当年报考时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的学生,这十分值得注意。又如,石油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一直不错,但并没有形成所谓热门专业。还有,社会工作专业应该是一个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但就业率远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其原因也许在于我国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且该专业所对应的就业领域已经积存着过去进入而当前在岗的大量从业人员。
高校部分专业就业率数据所呈现的意义可以简要总结如下:
■高校各专业就业率存在着差异,同一学科门类中不同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例如,动画、英语、对外汉语同属于文学,但就业率明显有所不同。
■同一专业不同年度就业率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下,就业率在年度间波动,但也有持续下降的,持续上升的情形极少。
■高校各专业总会存在数量不等的未就业人员。
■没有就业率为0的专业。即,某专业无论怎么看不上眼,但总有部分甚至大部分毕业生(比如就业率超过70%)实现了就业。这意味着即使有些专业看起来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但还是存在“事在人为”的余地。
■某些专业虽然属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领域,但其就业状况并不一定好。例如,社会工作、交通工程两个专业可以说是严重不符合其就业预期。试想,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还会不断出现,这应该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可为什么就业率不太好呢?而高铁、轻轨、地铁不正在掀起阵阵热潮吗?“铁公鸡”(铁路、公路、机场)不一直是国家投入的重点吗?交通工程专业怎么反而没有达到人们预期呢?估计困惑的人不在少数。笔者试给出一点理由:目前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规划与设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不需要那么多的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原因有三:一是已经有足够多的人员维持现行相关部门正常运转;二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些问题与其说是高深理论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三是正常工程技术人员队伍结构呈“金字塔形”,即,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是塔尖部分,数量有限。这个陈述稍加变更,可以适用于一大批专业就业状况的解释。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共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