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赏读《最后一课》,仅仅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去分析,或者从“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去欣赏是不够的,也是没有趣味的,不能真正洞悉小说的秘密。
走进小说,从布告牌前面围着的人,从铁匠华希特说的话,还有教室里的特殊气氛可以看出:所有人都知道发生大事了,只有小弗朗士不知道!所有人都在为国之存亡着急,只有小弗朗士,他在享受晴朗暖和的天气,在欣赏画眉婉转的歌声,在感受入侵者操练的乐趣,在想着逃课,想着不被发现溜进教室……所有这些描写都是要将主人公置于特殊的环境中,让主人公的心理、情感始终处在一种与多数人错位的状态,小弗朗士的懵懂无知、悠闲稚气的心理与国破家亡、肃杀紧张的气氛拉开了距离,形成了张力。在这样的张力中,你对小弗朗士产生了怜悯之心:可怜的小弗朗士!他还什么都不知道呢!你产生了阅读期待,你希望他快点赶到学校,快点知道真相,快点长大懂事……期待,是一种隐藏在阅读过程中的美妙心理!这正是错位给你带来的阅读体验!
在小说中,这样的错位还有。你看,小弗朗士希望趁著喧闹溜进教室,可是今天偏偏静悄悄的;小弗朗士本来以为会受到惩戒,可是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本来以为是普通的一天,可是韩麦尔先生却穿着礼服,教室里挤满了镇上的人。这些都是在继续拉开错位的距离,继续集聚张力。而一旦小弗朗士知道了真相,张力崩裂,在小弗朗士的内心,在读者的内心,就会产生更为强烈的震撼,而且错位的距离越大,这种震撼就会越强烈。
接下来,小弗朗士的内心和其他人同步了,特别是和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共振了,情感错位消失了。小弗朗士听得很认真,他全都听懂了,他们上了一节语法课,接着上了一节习字课,又上了一节历史课……教室里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这堂法语课会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呢。其实在这一段美妙的描写背后,新的错位又在聚集!在这段表面平静的文字中,穿插了三次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次是小弗朗士听到鸽子叫:“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这是孩童的想法,稚气的想法读来却令人刺痛。第二次,“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这是安静的教室上面传来的“杂音”,却如末日的鼓点,追人心魄,第三次,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这是真实而又复杂的情感,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孩子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读着令人窒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他们正在一步步逼近最后的时刻!这正是小弗朗士明白真相后萌生起来的新的情感错位:过去能学习的时候,却不想学;现在终于想学了,学得好了,却又不能学习了!小弗朗士心里在流泪、在痛悔、在撕裂,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一个孩子错位的内心情感撕开了,血淋淋地摆在了读者面前。直至最后,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又无力地示意“放学了”,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将小弗朗士心理的错位抛向了极端。孙绍振先生说:“阅读这篇小说,更睿智的读者会想到更为深广的心理奥秘:对某些自然享有的权利、感情,人们往往并不觉得可贵,倒是在失去的时候,才觉得无限珍贵起来。”这正道出了阅读这篇小说的诀窍。
错位,是小说创作的奥秘,也是小说欣赏的一把钥匙。小说《甜橙树》里边就隐藏着错位的技巧。你看,小伙伴们把黑泥涂到熟睡中的弯桥的脸上,弯桥醒来后,却惊奇地、动情地讲述着一个一个的梦!在梦里,小伙伴们对弯桥是那么的关爱,那么的友善!弯桥金子般的心和小伙伴们的恶作剧形成了强烈的错位。而且作者一刻也不想让这个错位感减弱,反而是一步步加强,每一个故事都更强烈地冲击着孩子们的内心,直到弯桥“泪光闪闪”,红扇“哭起来”。为了强化这种错位感,作者还给弯桥加了“傻子”二字,“傻子”也许是弯桥的外表特征,也许是小伙伴平时对他的印象,是可以作弄的对象。他的脸上涂着黑泥,他真的不知道?他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有?可是他却一直坐在那儿,一直“傻傻地”讲述着那么好的故事,把你感动得一塌糊涂!小说家就是这样,就是要在刻意制造的错位中让你欲罢不能。
其实,许多课文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错位的叙事技巧。你看,《秋天的怀念》中,“我”沐浴在深深的母爱中却不自知,待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母子却已永诀;《老王》中,老王把“我”当亲人,“我”却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多年以后,“我”明白了,这才陷入了深深的愧怍之中;再看《台阶》,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后来我们家造了新屋,台阶也高了,父亲反而不自在了。
学用错位法写作文并不难。关键是找到两种情感的错位点,并将它们对立起来,拉开距离,或者产生冲突,或者发生误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来应该是心心相通的,但是错位法就是要从心心相错写起,好的作品就是要在“相错”的地方反复着墨,直至最后的契机出现,情节突转,达到心心相融、心心相印。
走进小说,从布告牌前面围着的人,从铁匠华希特说的话,还有教室里的特殊气氛可以看出:所有人都知道发生大事了,只有小弗朗士不知道!所有人都在为国之存亡着急,只有小弗朗士,他在享受晴朗暖和的天气,在欣赏画眉婉转的歌声,在感受入侵者操练的乐趣,在想着逃课,想着不被发现溜进教室……所有这些描写都是要将主人公置于特殊的环境中,让主人公的心理、情感始终处在一种与多数人错位的状态,小弗朗士的懵懂无知、悠闲稚气的心理与国破家亡、肃杀紧张的气氛拉开了距离,形成了张力。在这样的张力中,你对小弗朗士产生了怜悯之心:可怜的小弗朗士!他还什么都不知道呢!你产生了阅读期待,你希望他快点赶到学校,快点知道真相,快点长大懂事……期待,是一种隐藏在阅读过程中的美妙心理!这正是错位给你带来的阅读体验!
在小说中,这样的错位还有。你看,小弗朗士希望趁著喧闹溜进教室,可是今天偏偏静悄悄的;小弗朗士本来以为会受到惩戒,可是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本来以为是普通的一天,可是韩麦尔先生却穿着礼服,教室里挤满了镇上的人。这些都是在继续拉开错位的距离,继续集聚张力。而一旦小弗朗士知道了真相,张力崩裂,在小弗朗士的内心,在读者的内心,就会产生更为强烈的震撼,而且错位的距离越大,这种震撼就会越强烈。
接下来,小弗朗士的内心和其他人同步了,特别是和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共振了,情感错位消失了。小弗朗士听得很认真,他全都听懂了,他们上了一节语法课,接着上了一节习字课,又上了一节历史课……教室里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这堂法语课会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呢。其实在这一段美妙的描写背后,新的错位又在聚集!在这段表面平静的文字中,穿插了三次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次是小弗朗士听到鸽子叫:“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这是孩童的想法,稚气的想法读来却令人刺痛。第二次,“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这是安静的教室上面传来的“杂音”,却如末日的鼓点,追人心魄,第三次,听到郝叟老头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这是真实而又复杂的情感,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孩子内心承受的巨大压力,读着令人窒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他们正在一步步逼近最后的时刻!这正是小弗朗士明白真相后萌生起来的新的情感错位:过去能学习的时候,却不想学;现在终于想学了,学得好了,却又不能学习了!小弗朗士心里在流泪、在痛悔、在撕裂,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步将一个孩子错位的内心情感撕开了,血淋淋地摆在了读者面前。直至最后,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法兰西万岁”又无力地示意“放学了”,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将小弗朗士心理的错位抛向了极端。孙绍振先生说:“阅读这篇小说,更睿智的读者会想到更为深广的心理奥秘:对某些自然享有的权利、感情,人们往往并不觉得可贵,倒是在失去的时候,才觉得无限珍贵起来。”这正道出了阅读这篇小说的诀窍。
错位,是小说创作的奥秘,也是小说欣赏的一把钥匙。小说《甜橙树》里边就隐藏着错位的技巧。你看,小伙伴们把黑泥涂到熟睡中的弯桥的脸上,弯桥醒来后,却惊奇地、动情地讲述着一个一个的梦!在梦里,小伙伴们对弯桥是那么的关爱,那么的友善!弯桥金子般的心和小伙伴们的恶作剧形成了强烈的错位。而且作者一刻也不想让这个错位感减弱,反而是一步步加强,每一个故事都更强烈地冲击着孩子们的内心,直到弯桥“泪光闪闪”,红扇“哭起来”。为了强化这种错位感,作者还给弯桥加了“傻子”二字,“傻子”也许是弯桥的外表特征,也许是小伙伴平时对他的印象,是可以作弄的对象。他的脸上涂着黑泥,他真的不知道?他一点不适的感觉都没有?可是他却一直坐在那儿,一直“傻傻地”讲述着那么好的故事,把你感动得一塌糊涂!小说家就是这样,就是要在刻意制造的错位中让你欲罢不能。
其实,许多课文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错位的叙事技巧。你看,《秋天的怀念》中,“我”沐浴在深深的母爱中却不自知,待明白了母亲的苦心,母子却已永诀;《老王》中,老王把“我”当亲人,“我”却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多年以后,“我”明白了,这才陷入了深深的愧怍之中;再看《台阶》,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后来我们家造了新屋,台阶也高了,父亲反而不自在了。
学用错位法写作文并不难。关键是找到两种情感的错位点,并将它们对立起来,拉开距离,或者产生冲突,或者发生误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来应该是心心相通的,但是错位法就是要从心心相错写起,好的作品就是要在“相错”的地方反复着墨,直至最后的契机出现,情节突转,达到心心相融、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