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的简单渗透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知识迁移,降低学习的难度
  迁移学习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整理并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一般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两方面的迁移。
  1. 学习内容的迁移。
  在上课伊始,教师先设计了这样的复习题:
  20+5=?摇?摇?摇30+9=?摇?摇?摇60+4=?摇?摇?摇9+80=?摇?摇?摇4+20=?摇?摇?摇8+70=
  紧接着教师出示了例题:25+2=(?摇?摇?摇?摇?摇?摇),学生通过观察,轻而易举地得出:25+2与复习题类似,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不同的是复习题是整十数加一位数,而例题中的则是几十几加一位数。引导学生质疑,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解答?学生眼中充满疑惑。我请学生按要求摆出小棒,左边25根(2捆与5根),右边2根。提问:你会把谁和谁加起来,为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把25根中的5根和右边的2根加起来,因为它们都表示几个一,合起来就是7个一,也就是7。教师追问:算完了吗?学生异口同声7还必须和20加。在这个环节,我故意大声重复一遍7加20,学生豁然开朗,只要稍微转转弯,这不就是上节课的知识吗?教师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将新知转化为旧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 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后,教师及时引导总结学习方法——①先摆小棒,边摆边说算法: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所得的结果再和整十数相加。能用这个方法解答25+20吗?学生开始操作汇报:左边摆2捆5根,右边摆2捆,把整捆的相加,是4捆,也就是4个十,是40,再把40和5相加,是45,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二、从具体到抽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曾经有人说过: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的确,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基础。在教学25+2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摆小棒进而明白计算的方法,那新课的教学是不是就到此为止呢?当然不是,动手操作只给学生提供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仅仅只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其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看到操作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将外部的动作内化为头脑中的表象,进而成为数学思考。作为教师,不能让动手操作只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在教学时,学生动手摆完小棒后,教师让其把摆的过程与25+2结合起来细看,用小棒计算时,学生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加在一起,而在这个算式中并没有出现5,它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把25分解成整十数20和一个一位数5,把5和一位数2先相加得7,再和整十数20相加得27。就这样,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脱离出来,使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三、寓教于乐,层层吸引,轻松学习
  1. 注意课堂衔接的艺术性。
  上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小女孩那借来王冠,并用三言两语导入新课: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数学竞技场,在这个竞技场,有三个环节,如果你表现突出,那么你就是今天的数学王子或数学公主,老师将亲自为你戴上这个王冠,好吗?等学生兴致盎然地完成复习题中口算题后,教师话锋一转:老师很希望给你戴上这个王冠,但是今天课堂上的小客人不同意,他们也带来了自己的问题向同学们挑战,接受吗?在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后,教师再次导入练习:老师很想看看同学们用刚才的新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好吗?在整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间,教师都能用简单而又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充满童趣的语言串联起来,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层层吸引的效果,让他们总是能带着期待、快乐的情绪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2. 实地开展游戏教学法,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与好强。他们渴望学到新的知识,但感知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他们注意力不稳定,单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这一特点,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
  在巩固练习环节,让两个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知识,想好同类型的口算题目并牢牢记住。请两位同学分别从小组的最后一个开始答他们的问题,答对了就前进,答错了就原地继续,到算对了才前进。谁第一个闯过所有关卡便获胜,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感染。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里心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2013年4月18日至19日,由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福建教育学院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宁德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郭正光主体教育管理实践研讨会”在宁德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教授、特级教师、中小学校长等300多人参加了研讨。现借贵刊一隅,简述我“三位一体,同步发展”的校本主体观点。  一、“三位一体”主体观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踏上教育讲坛不久的我,拜读了顾明远教授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
期刊
《妈妈的爱》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首儿歌,从儿童的视角,以清新、明快、朴实的语言风格,叙述妈妈为“我”做的几件事,细致而形象地再现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和细腻,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全诗语言朴实易懂,并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可以看出诗人极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采用对比外,五个比喻的运用精妙准确,与所选择的故事浑然天成,让人直观地感受母爱的神圣和伟大。  一、巧妙导入,在激情中感
期刊
美国教育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完整的课程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 确定课程目标,2.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课程层面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选择了课程内容,而教师则要根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最后,以课程目标来检测教学效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期刊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在教学时要如何对学生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渗透呢?如何让“语用”浸润议论文教学的课堂? 仔细思考之后,决定以“?”拉直变成“!”为主要线索,引导学生从三个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一、语用,从理解“司空见惯”的本义起步  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
期刊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且必须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课文,教师教学中运用课文的指向,无疑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下面以《桥》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桥》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 “令我们感动的人”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行文上,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交错安排情节的变化。如此的课文框架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样式,为语用提供了
期刊
一、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计算它们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面积的意义,形成对几个面积单位的初步感知。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思维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重视展
期刊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不少以生活领域为主题组元,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除了读课文、写词语及少量的小练笔外,鲜见比较明确的语言训练项目或具体的语言活动要求。由于“教什么”,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不少教师对课文要训练哪些语言能力感到茫然。现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这篇课文,从实践角度探讨如何根据文体特征,确定课文的核心价值。  一、研读教材,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放飞蜻蜓》是一篇文艺性或者叫叙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文章中包含的丰富情感,没有体会到文言词语表达的精妙之处,就难以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与热爱。所以,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才是古文教学的重难点。  一、道具助学,再现情境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以《矛与盾》这篇课文为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话是课文
期刊
写字,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书写的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写字过程中,学生不但体会到汉字的优美,还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  一、情致酝酿——学书寓趣乐融融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发展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写字是一种技能训练,如果简单重复地练习,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当学生的眼
期刊
“绿色”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流行语,她象征着蓬勃的生机,代表着活力的生命,意味着人文的关怀。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教学,“绿色”理念也应该成为教学的追求方向。那怎样的课堂才称得上绿色?绿色课堂是以绿色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应是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的课堂;是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生本课堂;是洋溢和谐、互助气氛的生态课堂;是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原动力的生动课堂;是尊重人性的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