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罗庚曾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因为数学是充满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可见兴趣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课堂是提高学习参与意识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应牢牢占领这块阵地,想方设法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激发出知欲,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分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教师看到学生的倾情投入而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生活中。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由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猪妈妈带着两只猪宝宝去郊游,他们带了四个苹果,两瓶可乐和一个蛋糕。玩了一会儿,两只猪宝宝饿了,现在猪妈妈要把带来的这些食物分给两只猪宝宝,而且要让两只猪宝宝满意,要做到公平,那只有平均分了。接着学生积极的回答:每只猪宝宝分得两个苹果,一瓶可乐,半个蛋糕。这时,教师提出:这半个蛋糕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学生对此非常好奇,急切盼望知道答案,不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于是在自然而且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一课时,我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游乐项目引入本节课,学生感觉很亲切、自然,都是他们爱玩的项目,有旋转木马、大飞机、飞碟车、小火车、激流勇进和空中飞鸟等,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这个游乐场中,学习兴趣高涨,他们很快的从这个情境视频中获取了信息,同时也很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把这些游乐项目按照不同的运动方式把他们分成两类。学生较快的把这些游乐项目分成了旋转和平移两类,不仅能用自己认识到的旋转、平移特征找出情景图中的旋转平移现象,还能说出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我发现这些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蕴藏着丰富的问题信息,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地眼光去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三、创设思维情境,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和低年级学生比起来,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他们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讨论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根据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及探究欲望的情境,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用数学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来创设教学情境。一开始,就把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求一个无盖的圆柱体铁盒的体积,由于学生不会直接求圆柱的体积,但已经学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很自然地采用把无盖圆柱体铁盒中盛满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计算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铁盒的体积的方法。在我肯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求封闭圆柱的体积,在刚才试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快探究出了把封闭圆柱放入长方体水糟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肯定学生的做法,在这一倒、一放的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上升,并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思想——轉化思想。正当学生又一次庆幸自己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时,我又问:“如果是让你们计算天安门城楼上的一个大圆柱子,也能把它砍下来,置入水糟中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学生不得不去想一种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设法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必须另辟蹊径,探究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学生又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去。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激发情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可见,在高年级教学时创设的教学情境,最好从数学本身的科学性、数学知识的发展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上去创设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学生在数学课上,找到了生活中的影子,能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了数学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实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并能学以致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生活中。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由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猪妈妈带着两只猪宝宝去郊游,他们带了四个苹果,两瓶可乐和一个蛋糕。玩了一会儿,两只猪宝宝饿了,现在猪妈妈要把带来的这些食物分给两只猪宝宝,而且要让两只猪宝宝满意,要做到公平,那只有平均分了。接着学生积极的回答:每只猪宝宝分得两个苹果,一瓶可乐,半个蛋糕。这时,教师提出:这半个蛋糕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学生对此非常好奇,急切盼望知道答案,不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于是在自然而且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具体事例的研究发现数学的内涵。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一课时,我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园里的游乐项目引入本节课,学生感觉很亲切、自然,都是他们爱玩的项目,有旋转木马、大飞机、飞碟车、小火车、激流勇进和空中飞鸟等,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这个游乐场中,学习兴趣高涨,他们很快的从这个情境视频中获取了信息,同时也很积极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把这些游乐项目按照不同的运动方式把他们分成两类。学生较快的把这些游乐项目分成了旋转和平移两类,不仅能用自己认识到的旋转、平移特征找出情景图中的旋转平移现象,还能说出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我发现这些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蕴藏着丰富的问题信息,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地眼光去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三、创设思维情境,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和低年级学生比起来,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他们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讨论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应根据数学自身的魅力去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及探究欲望的情境,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用数学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冲突来创设教学情境。一开始,就把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求一个无盖的圆柱体铁盒的体积,由于学生不会直接求圆柱的体积,但已经学过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很自然地采用把无盖圆柱体铁盒中盛满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计算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铁盒的体积的方法。在我肯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求封闭圆柱的体积,在刚才试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快探究出了把封闭圆柱放入长方体水糟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肯定学生的做法,在这一倒、一放的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上升,并体现了数学的重要思想——轉化思想。正当学生又一次庆幸自己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时,我又问:“如果是让你们计算天安门城楼上的一个大圆柱子,也能把它砍下来,置入水糟中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学生不得不去想一种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设法求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必须另辟蹊径,探究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学生又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中去。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激发情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可见,在高年级教学时创设的教学情境,最好从数学本身的科学性、数学知识的发展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上去创设教学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充满情境的教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灵性、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效地利用情境、创设情境,学生在数学课上,找到了生活中的影子,能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了数学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实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并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