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农耕文明

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它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也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志丹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志丹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农耕文明的传承演进史,它没有因游牧业的盛行而停滞,也没有因工业文明的推进而消亡,它不断演进,不断渗透,与游牧业相互融合,与工业化相辅相成,走上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可持续发展农耕文明之路。
   一、志丹农业发展是一幅可持续农耕文明推进的历史画卷
   志丹县地处北方草原游牧区与渭北旱原农耕区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坡、川、沟、台特点明显,半耕半牧是这里长期以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习惯。早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形成了农牧交错的经济格局,曾是游牧民族与汉文化经济交融的集散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也曾是几代王朝保家卫国、囤恳戍边的边垂要地和民族战争的必争之地。加之,这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点使旱、涝、风、雹、冻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因此,历史上的志丹县即有过“山保安、牛羊山、米粮川”的繁荣盛景,也有过“百叠荒山始一村,十家总有九家贫”的惜惶残象;即有过“烽火连年、哀鸿遍野”的悲壮呐喊,也有过千村绝户、鸦噪枯枝“无人区”的息栖修复。农业生产长期受制于天、受制于地、受制于人,农民生活总是在“吃了上顿想下顿”中拼争,富裕程度总是以“饱饿、冷暖”来度量。
   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志丹历届县委、政府依靠党的制度优越性,带领全县人民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大发展,硬生生地从恶性循环的生态和百业待兴的废墟中走出了一条推进可持续农耕文明发展的现代农业大道,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以“改写农书、刷新历史”的气魄,把一个个辉煌的业绩、一次次神话般的奇迹篆刻在“红都志丹”大地上。
   如今,志丹天蓝、地平、水清、人富、城美,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处处涌动着跨越发展的滚滚热潮,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到2010年底,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总产值5.91亿元,增长5.16%,较“十一五”末净增3.0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总体上呈现出各项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民收入大幅攀升、生态环境加速好转、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二、志丹农业发展彰显可持续农耕文明的演变规律
   规律之一: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征服到和谐共处是一个漫长的推进过程。人们对自然的认知是从低到高,人们对自然的改造是由粗到细。建国以前这一时期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自给自足占主导地位,形成山里畜、沟川粮的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生产模式。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这一时期,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山川秀美建设统揽全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领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期,也是和谐志丹、民本志丹建设的重要推进期。由于“中央一号”文件的连年阳光普照,这一时期是农民得实惠最多,志丹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最快、最好的时期。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推进、大转变。
  规律之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志丹农业走向可持续农耕文明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可以集中精力干大事、集中财力办实事、集中智慧做好事。据统计,仅“十一五”志丹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6.27亿元,是“十五”的3.62倍。办成了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建设、绿化造林工程、扶贫脱困等系列大事、实事、好事。
   规律之三:制度创新是催生志丹农业走向可持续农耕文明模式的主要举措。模式依靠制度,制度催生模式。如果说,两次土地革命解开了束缚志丹农业发展的手脚,那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则是放开了农业发展的思想;如果说,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十六字”方针是促使农业发展方式大转变的良丹妙药,那么中央连续下发的“一号文件”则是志丹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加油站”。因此,一项制度的出台,必将催生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志丹县果敢启动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制度建设国家级试验项目。制度建设的五年,志丹生态建设在由黄色基调向绿色基调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了由绿色向美化的转型,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挥了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现代农业雏形的作用,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家庭经营结构逐渐形成以市场需求与优势资源的对接,呈现出多元化、产业化、区域化发展趋势 ,拉动了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跨越。二是产业经营方式逐渐形成公司、协会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呈现出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拉动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跨越。三是家庭经营水平逐渐形成科技与资本的有效对接、呈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牵引经验农业向高科技农业跨越。
   三、志丹农业发展昭示可持续农耕文明的方向是走现代农业之路
   当前,志丹县已步入“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阶段,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又成为新阶段的新使命。今年以来,志丹县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突破口和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支点来抓,首批启动实施了7个新型社区建设和8千多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到“十二五”末,志丹将有3.25万人实施搬迁,新型社区覆盖度将达到60%以上。如何增强社区的吸纳和承载、聚集功能,让居民长居久安。志丹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只有在农业上拓展路径,才是标本兼治的最佳选择。而现代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可以说进行志丹县现代农业建设,是志丹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志丹也存在根本性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制度、机制的不断创新来弥补短板、拉伸链条。一是土地流转不畅,农业产业化开发规模扩张受阻。二是农村融资渠道混乱,社会资金支农效率发挥作用不大。三是农村物流渠道不顺,农业产品商品转换率差,农资供给附加値过高。四是劳动力老龄化、劳动者素质低、农业劳动人口逐年减少,农业产业培育乏力。五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现代科技信息对农业的贡献相对较低。六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薄弱,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发展。七是农业产品开发挖掘储备进程缓慢,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空间小,产品单一,特别是农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产业性和工资性收入仍然占比低,发展的市场风险大。八是大生态、大生产、大市场衔接不够紧密,生态对经济的作用不明显,市场企业对生产的带动力不强,循环互动发展的机制需要更进一步完善。因此,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才是可持续农耕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根本。
   具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围绕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县、争创全国百强县、建设富裕和谐新志丹的总目标,以新型社区产业配套为主线,以转方式、调结构、强制度、建体系为抓手,以土地流转市场化、投融资主渠道化、产品流通高速化、产业开发园区化、龙头企业集群化、服务信息一体化、农民生活小区化、农业装备现代化建设为重点,用新型工业化经营理念和办法谋划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制度创新全面探索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志丹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主要任务是:
   ——激活生产要素
   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信息、交易、监管平台和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就业培训制度、产业开发参与制度,让土地流转活跃起来,让劳动力资源顺畅流动起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产业开发的规模扩张和集聚,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疏导生产环节
   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载体,通过建立由政府支农资金捆绑吸纳社会资金、信贷资金、补贴资金、农业保险资金顺着专业合作社流入开发基地的主渠道融资机制,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推动产业的集约开发;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市场、大型超市、物流公司、储藏包装加工企业主动有效对接,建立一站式流通机制,筑起农产品流通高速公路,有效化解买难与卖难的问题。
   ——建设示范园区
   围绕新型社区建设机遇,建设大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借鉴工业发展思路,以发展工业产业化的理念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农业园区、以工业资本经营理念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工业质量管理理念发展品牌农业、以市场营销理念发展都市农业、以旅游服务业理念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培育龙头集群
   依托小城镇优势,紧盯“做大、做强、做优”目标,围绕“特色、创新、品牌、效益”做文章,重点突出“生态成带、功能成团、产业成块、园区成型”的特点,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
   ——探索开发模式
   按照“兴果、强牧、扩菜、精粮”的思路,向生态要效益、向旅游要收入、向劳务要分配,着力实施差异化、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多元化战略,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经营、安全、科技、环保、投入体系,有序探索生态与产业互动循环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其他文献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产、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泸溪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后,林农对发展林业,依靠林业致富的热情高涨,但全县林业的生产水平仍比较低。就泸溪县来讲,全县180多万亩林地亩平均产出仅5元左右,不到耕地的5%。因此,林业部门必须要把如何保护林农发展林业的热情,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纳入到重要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建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超小规模、高度分散和“小而全”的家庭经营格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以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代表的“三化同步”的发展,这种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化发展、农户经营规模偏小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
期刊
一、引言  订单农业是指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在农业生产之前,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而后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企业或中介按合同收购农民产品的农业经营形式。  订单农业虽较晚进入我国,但我国农业的现状却极大加速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者依旧为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不但缺乏市场信息,而且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因而急需一种可分散风险的农业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农产
期刊
“5.12”地震后,南泉镇耕地部分受到损毁,同时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和农房重建的部分完成,相当数量的可用耕地也被占用了,耕地数量骤然减少,耕地问题十分突出。然而地震后农房受损数量大,破坏性强,废旧宅基地大量增加,进行废旧宅基地复垦还耕可以补充被占用的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通过宅基地复垦,把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宅基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1
期刊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从我国国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必须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要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旅游用地为重点,解决旅游用地中出现的供需矛盾,其核心就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好有限的旅游土地资源。  旅游用地是旅游地内最基本、最广泛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各种土地的总和。广义的理解认为,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
期刊
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林业产业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 榆林市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总体安排部署,2012年安排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大力宣传林业生态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 通过推行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树立自觉保护和改善生态风尚, 加快村旁绿化、路旁绿化、宅旁绿化、河渠旁绿化步伐, 推进村容村貌的改观。通过
期刊
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是基层广大党员群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建立健全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的重要途径。2011年3月,阳谷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于全面启动。为了及时掌握阳谷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选配“三高三强”村两委班子的基本经验,切实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我们对狮子楼街道办事处村两委换届选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狮子楼办事处“村两委”选举的基本情况 
期刊
【摘 要】解决和处理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关键。本文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进一步阐述促进农业产业化要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吸引人才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 农业产业化 管理知识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
期刊
【摘 要】农业补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确保农业补贴真正发挥出作用,必须制定出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在农业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本文主要从阐释构建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途径。   【关键词】农业补贴法律制度 重要性 问题 途径    
期刊
【摘 要】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农村 低保制度 思考     党和政府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农村孤寡残幼生活,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制度性的保障。但是,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低保制度在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