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素质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应占据重要的位置。外语院校囿于学科因素,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本文以某外语院校为样本开展调研,以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感知与需求入手进行分析,针对该校艺术教育传统模式中存在的诸如管理主体、制度、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对策,旨在构建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实现外语院校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关键词:外语院校;艺术教育;创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素质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应占据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体验的水平,深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陶冶情操、提高个体在情感与理想方面的和谐程度,提升他们的品格。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可极大地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外语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次调研拟以某外语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为蓝本,探究现存的问题,借鉴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优秀经验,探讨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调研对象及基本方法
本次关于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调研选取的外语院校地处西南一隅,拥有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八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调研采取问卷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95份,调研对象均为该校外语专业学生,访谈调研的对象为学校涉及艺术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二、调研的基本内容
本次调研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接受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调研显示,31.5%的同学在自学或已经选修了该校的艺术类课程,10.5%的同学是学校艺术类团体的成员,40.9%的同学参加过该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校的艺术教育覆盖面较小。于此同时,"外语工具论"的观点普遍存在(78.5%),使得调研对象对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十分强烈,调研显示87%的同学希望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调研的第二部分是外语专业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感知度。艺术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史、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它集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于一体。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关系到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等关系至为密切。调研显示,75%的同学了解艺术教育及其作用,认同艺术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意义:其中68%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审美经验的提升;85%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等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59.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70.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调研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该校外语专业学生对该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感知度。在调研对象对该校艺术教育第一、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的评价中,43.7%的同学认为该校的艺术教育开展得好,56.4%的同学认为开展得不好。
具体而言,关于"第一课堂"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调研显示,由于还未实行学分制改革,该校艺术教育的课程64门,主要形式为文学类,占80%,与其他如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课程并列选修课表,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对学生选修艺术教育类课程无强制性的要求。由于学科因素的限制,该外语院校缺乏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授课,目前开设的艺术教育的课程主要依教师申请而定,现共67名教师授课,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讲师38人,助教3人。教育管理部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未做相应规范,亦未设立行之有效的课程考评机制,针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管理与监督基本流于形式。问卷调研显示,61.3%的同学认为该校艺术教育课程种类少,39.4%的同学认为课时量少,43.6%的同学认为师资较弱,43.6%的同学认为缺乏硬件设施。
关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隶属于该校学工系统。2009-2010学年,在全市"唱传讲读"宣扬主旋律的背景下,由校团委组织排练、参与演出27场次,演出人员主要由校大学生艺术团成员组成。该校艺术团成员共1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1%。调研显示, 65.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不具有面向全校学生的普及性。由各学院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多元,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合作,导致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主题相对分散、重复,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内容也比较单一,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三、调研的结论
该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二是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教育。调研显示,该校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开展形式主要为全校任选课,艺术教育课程由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和面向以艺术团学生为主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两部分组成,由教务处负责。该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体多元,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及各院系团总支均有参与。艺术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艺术类晚会、讲座以及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
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存在管理主体多元、管理制度缺失、物质保障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该校艺术教育难以发挥其优势的最大化。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考评体系等多方面的缺失;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分散、主题分散、重复,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由于缺乏比较专业的艺术教育引导和训练,学生从艺术实践中收获的信息、得到的锻炼相当有限,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化为美育素质的修养。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列维与史密斯合著的《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一书中,为艺术教育设定了以下四种目的: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提供工具评估人们读、观、听的对象。这四种目的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
四、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曾这样表述文学作品与人的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觉得某种瘟疫侵袭了人类最为独特的机能,即使用词汇的机能。这种危害语言的时疫,表现为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丧失,表现为随意下笔,把全部表达方式推进入一种最平庸、最没有个性、最抽象的公式中去……文学,很可能只有文学,才能创造出医治这种语言疾病的抗体。"因此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创建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首先需提高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规范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与物质保障。第三要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设、共同发展。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实现艺术教育在外语院校发展的项目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实现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一)提高认识,重视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实施
艺术教育之所以长期处于"点缀"与"摆设"的边缘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够丰富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塑造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强措施,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规范管理体制,确保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笔者认为,建立由校领导直属领导的校一级艺术教育中心,十分必要。这一机构将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关于艺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建立适应外语院校实际情况,具备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将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具体问题与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磋商、密切协作,确保外语院校艺术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育实践环节
1、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该紧密贴合外语院校的实际,充分体现外语院校的特色。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参考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开设包括音乐、戏剧、舞台、美术在内的几大门类,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的课程。结合外语院校学分制改革,确定至少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必选学分范围,使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呈现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特点。
2、师资方面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雄厚的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多在0.1%以下,清华大学艺术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为0.1%,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是0.43%。外语院校的教师多数具备外国文化的专业学习背景,可以充分利用此项优势,鼓励这些教师开设外国文化类艺术课程,鼓励热衷于艺术教育的教师参加培训,培养艺术教育的新生力量。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其他大学间进行艺术教育师资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可以营造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气氛。
3、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结,探索艺术教育途径的多渠道,以艺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高效衔接,使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互补,促进艺术教育的目标整体化。在全校范围内,应坚持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确保主题与形式有统筹地多样性,创建展示外语院校特色的艺术实践基地,定期召开艺术节、外语晚会等主题活动,最大程度地扩大受众面,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教育的平台。
(四)以评促建,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和实施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保证。笔者认为,该评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针对管理体制的监督。具体包括对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执行力的监督。二是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效果的评估。具体包括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监督;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材的评估;对艺术实践教育方面的评估可着重从实践活动的数量、质量以及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三是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学生是艺术教育的实施对象,是艺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验者。针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评估可着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具体可包括参与艺术教育的数量、掌握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前后变化以及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前后变化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5]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杨德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娟娟.美国艺术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7]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高教发展与评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
[8]吴立君.探析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
[9]王兴国.徐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优化整合与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2012,(1).
作者简介:李洪丽(1983-),女,辽宁阜新人,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学、管理学研究;刘忠政(1964-),男,四川大竹人,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论、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外语院校;艺术教育;创新模式
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素质教育,其中艺术教育应占据重要的位置。艺术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体验的水平,深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陶冶情操、提高个体在情感与理想方面的和谐程度,提升他们的品格。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可极大地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外语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次调研拟以某外语类院校的艺术教育为蓝本,探究现存的问题,借鉴清华、北大等高校的优秀经验,探讨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一、调研对象及基本方法
本次关于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调研选取的外语院校地处西南一隅,拥有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八个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调研采取问卷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其中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295份,调研对象均为该校外语专业学生,访谈调研的对象为学校涉及艺术教育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二、调研的基本内容
本次调研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调研对象接受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调研显示,31.5%的同学在自学或已经选修了该校的艺术类课程,10.5%的同学是学校艺术类团体的成员,40.9%的同学参加过该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校的艺术教育覆盖面较小。于此同时,"外语工具论"的观点普遍存在(78.5%),使得调研对象对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愿望十分强烈,调研显示87%的同学希望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调研的第二部分是外语专业学生对艺术教育的感知度。艺术教育是一种涉及艺术史、艺术创造、艺术欣赏、艺术评论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课程,它集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于一体。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关系到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等关系至为密切。调研显示,75%的同学了解艺术教育及其作用,认同艺术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意义:其中68%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审美经验的提升;85%的同学认为艺术类教育有助于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等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59.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70.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艺术类教育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
调研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该校外语专业学生对该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感知度。在调研对象对该校艺术教育第一、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的评价中,43.7%的同学认为该校的艺术教育开展得好,56.4%的同学认为开展得不好。
具体而言,关于"第一课堂"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调研显示,由于还未实行学分制改革,该校艺术教育的课程64门,主要形式为文学类,占80%,与其他如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课程并列选修课表,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对学生选修艺术教育类课程无强制性的要求。由于学科因素的限制,该外语院校缺乏专业的艺术教育教师授课,目前开设的艺术教育的课程主要依教师申请而定,现共67名教师授课,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8人,讲师38人,助教3人。教育管理部门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未做相应规范,亦未设立行之有效的课程考评机制,针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管理与监督基本流于形式。问卷调研显示,61.3%的同学认为该校艺术教育课程种类少,39.4%的同学认为课时量少,43.6%的同学认为师资较弱,43.6%的同学认为缺乏硬件设施。
关于"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隶属于该校学工系统。2009-2010学年,在全市"唱传讲读"宣扬主旋律的背景下,由校团委组织排练、参与演出27场次,演出人员主要由校大学生艺术团成员组成。该校艺术团成员共1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近1%。调研显示, 65.7%的同学认为该校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不具有面向全校学生的普及性。由各学院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多元,缺乏系统的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合作,导致第二课堂艺术实践教育的主题相对分散、重复,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内容也比较单一,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三、调研的结论
该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第一课堂的艺术教育,二是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教育。调研显示,该校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开展形式主要为全校任选课,艺术教育课程由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和面向以艺术团学生为主的艺术实践类课程两部分组成,由教务处负责。该校的艺术实践教育主体多元,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及各院系团总支均有参与。艺术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艺术类晚会、讲座以及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
调研显示,该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存在管理主体多元、管理制度缺失、物质保障不足的问题,这导致了该校艺术教育难以发挥其优势的最大化。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考评体系等多方面的缺失;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由于主体分散、主题分散、重复,并未发挥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由于缺乏比较专业的艺术教育引导和训练,学生从艺术实践中收获的信息、得到的锻炼相当有限,难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化为美育素质的修养。
美国艺术教育学家列维与史密斯合著的《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一书中,为艺术教育设定了以下四种目的:培养文明感、孕育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提供工具评估人们读、观、听的对象。这四种目的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从而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教养的通才。
四、外语类院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模式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曾这样表述文学作品与人的语言感知力和表达力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觉得某种瘟疫侵袭了人类最为独特的机能,即使用词汇的机能。这种危害语言的时疫,表现为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丧失,表现为随意下笔,把全部表达方式推进入一种最平庸、最没有个性、最抽象的公式中去……文学,很可能只有文学,才能创造出医治这种语言疾病的抗体。"因此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创建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首先需提高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规范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与物质保障。第三要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建设、共同发展。最后要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以评促建,实现艺术教育在外语院校发展的项目化、系统化、科学化,最终实现艺术教育优势的最大化。
(一)提高认识,重视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实施
艺术教育之所以长期处于"点缀"与"摆设"的边缘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与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够丰富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塑造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强措施,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规范管理体制,确保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艺术教育顺利开展的前提。笔者认为,建立由校领导直属领导的校一级艺术教育中心,十分必要。这一机构将吸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关于艺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建立适应外语院校实际情况,具备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将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的具体问题与学校有关部门积极磋商、密切协作,确保外语院校艺术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育实践环节
1、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该紧密贴合外语院校的实际,充分体现外语院校的特色。根据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原则,参考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应开设包括音乐、戏剧、舞台、美术在内的几大门类,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面的课程。结合外语院校学分制改革,确定至少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纳入选修课必选学分范围,使外语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呈现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特点。
2、师资方面
"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谓有大师之谓也。"雄厚的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走向正规化,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多在0.1%以下,清华大学艺术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为0.1%,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是0.43%。外语院校的教师多数具备外国文化的专业学习背景,可以充分利用此项优势,鼓励这些教师开设外国文化类艺术课程,鼓励热衷于艺术教育的教师参加培训,培养艺术教育的新生力量。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其他大学间进行艺术教育师资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可以营造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气氛。
3、加强艺术教育的实践环结,探索艺术教育途径的多渠道,以艺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高效衔接,使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互补,促进艺术教育的目标整体化。在全校范围内,应坚持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确保主题与形式有统筹地多样性,创建展示外语院校特色的艺术实践基地,定期召开艺术节、外语晚会等主题活动,最大程度地扩大受众面,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教育的平台。
(四)以评促建,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和实施外语院校艺术教育的保证。笔者认为,该评估体系应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针对管理体制的监督。具体包括对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经费保障、执行力的监督。二是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效果的评估。具体包括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监督;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施、教材的评估;对艺术实践教育方面的评估可着重从实践活动的数量、质量以及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三是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测评。学生是艺术教育的实施对象,是艺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验者。针对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评估可着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具体可包括参与艺术教育的数量、掌握艺术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前后变化以及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方面前后变化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重要性[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项仲平.邵清风.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5]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杨德友,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王娟娟.美国艺术教育思想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7]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高教发展与评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
[8]吴立君.探析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学习方式与创新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
[9]王兴国.徐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优化整合与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2012,(1).
作者简介:李洪丽(1983-),女,辽宁阜新人,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学、管理学研究;刘忠政(1964-),男,四川大竹人,四川外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论、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