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间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尤其在贫困地区,已经成为农户摆脱贫困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对缓解农村贫困的作用以及由于流动给农村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流动 缓解贫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官方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尤其是从2000年来,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低收入人口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从2000年的6.7%降到了2006年的3.7%。从表2来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又是十分不均匀的.东西部贫困率差距十分明显,2000~2006年,西部农村的贫困人口比重一直是东部的十倍左右,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在城乡间,区域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刺激下,诱发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消除农村贫困和经济增长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形式向城市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流动给各个家庭所带来的收入逐渐成为中国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农村住户劳动力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人均年收入已然达到4500元人民币左右。相对于部分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农村劳动力流动正在逐渐成为改善和缓解农村贫困的一种重要途径。刘易斯教授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需要农业部门提供大量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可以增加广大农村人民的收入,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一)主要面向乡镇企业流动
农村劳动力流向家乡附近乡镇企业务工,乡镇企业的特点是以吸纳本地劳动力为主,外地劳动力为辅。当然这种特点在东部沿海省份表现最为明显,因为东南沿海地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则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
(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此种形式推动了城市商品流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农民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家乡周围的大中城市流动。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户籍制度的限制,对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广大农民没有机会到城市务工经商,而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了城市户籍的限制,纷纷到城市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劳动力到南下打工
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广东、上海等地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以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来组合和吸纳流动劳动力,部分地方打工者甚多,部分程度上构成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比如昆山,东莞,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城,而且绝大多数成为现代化企业中的产业工人,以及伴随着产业经济发展而形成需求巨大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
(四)农村劳动力到西部拓荒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逐渐呈减少的趋势。而随着近几年的西部大开发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政策的影响,西部地区正在形成新的经济热点,劳务需求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西部地区植棉种地等拓荒形式的流动呈增长态势,中部许多农民工到西部寻求工作机会,临时性的打工逐渐增多,比如,每年到棉花的采摘时节,河南省会组织大量农民工在农闲时到新疆采摘棉花。
三、劳动力流动对缓解贫困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
农村贫困家庭的主要困境就是难以有稳定的收入且收入水平低下,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与之对应,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其主要动机就是为了增加收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劳动力在汇款前的人均收入为2907元,家庭其他成员的人均收入为602元,农村外出劳动力平均汇款金额占其打工收入的1/3(980元),家庭其他成员人均收到汇款465元,相当于自身收入的77%。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具有显著的作用的。
(二)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不仅赚到了钱,亦可以接受现代的文明教育和和劳动培训,改变较落后的观念,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素质。农民工在长期的城市务工和生活经历中,把接受到的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还有资金带回到农村,投入到农村生产建设中,为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些留在农村的回乡创业群体还起了示范带动作用,给其他人树立了榜样,使现代文明广泛传播于农村,不仅在流动中改造了自己,也改造了别人,农民工也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
(三)有利于农业生产进步
1.从农业生产劳动率方面上考虑,农业劳动力转移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促进土地集中,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大范围地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大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从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力流动加速了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得以享受到规模经营的利益。
(四)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古以來,贫困地区的土地就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资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拥有土地数量的多少不仅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是在遇到自然灾害侵袭时对农民的有力保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当过多人口超出了土地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外,劳动力流动就成为摆脱原有生态约束的一种必然的选择。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在外面吸收了先进的思想,尤其是对民主意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回到家乡后,积极投身于农村政治活动中,参与选举,普及村民的政治意识,这对于乡村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创新、实践和监督村民民主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政治民主和文明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回乡的农民工对于提高村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热情,而且对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存在的问题
(一)造成农村人才的流失,加剧农村的弱势地位
目前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具有一技之长、劳动力较强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员,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农村正常的土地耕作生产,也制约了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妨碍了基层民主、村民自治的建设;这部分流动的劳动力是目前廣大农村的劳动力支柱,然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精华进城务工后弥补了城镇劳动力的不足,扩大了城镇的消费市场。但是收到的汇报仅仅是特别少的一部分收入,他们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失去了自己所在欠发展的农村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弱势地位,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动表现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他们中有些已经生儿育女,有些还未成家但是又处于适婚和生育年龄。那些已经有儿女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孩子逃学、厌学和辍学的比比皆是,不仅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现有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对于大部分处于适婚和生育年龄的青年人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无管理状态,生育出来的孩子许多没有户口,不利于子女的教育,这些新出生的孩子往往成为留守儿童,埋下许多隐患,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流动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对缓解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比如在政策上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取消一切歧视农民工进城流动的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还有在户籍制度上深化改革,扫清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最重要的是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农民工务工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我们要扬长避短,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使负面影响最小化,让农民工的流动更加合理化。这样让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缩小我国的城乡间差距,使更多的贫困地区加快摆脱贫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永丽,王文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J].人口与经济,2008(05).
[2]吴道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下的新农村建设与定位[J].农业考察,2009(06).
[3]单玲玉.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
作者简介:陈倬(1988-),男,汉族,湖南衡山人,管理学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乔治(1990-),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管理学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流动 缓解贫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官方贫困线标准统计,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6年的2.3%。尤其是从2000年来,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低收入人口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从2000年的6.7%降到了2006年的3.7%。从表2来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又是十分不均匀的.东西部贫困率差距十分明显,2000~2006年,西部农村的贫困人口比重一直是东部的十倍左右,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在城乡间,区域间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刺激下,诱发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对农民收入增长、消除农村贫困和经济增长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形式向城市流动已成为中国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流动给各个家庭所带来的收入逐渐成为中国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农村住户劳动力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劳动力人均年收入已然达到4500元人民币左右。相对于部分农村贫困地区而言,农村劳动力流动正在逐渐成为改善和缓解农村贫困的一种重要途径。刘易斯教授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赖于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需要农业部门提供大量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仅可以增加广大农村人民的收入,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一)主要面向乡镇企业流动
农村劳动力流向家乡附近乡镇企业务工,乡镇企业的特点是以吸纳本地劳动力为主,外地劳动力为辅。当然这种特点在东部沿海省份表现最为明显,因为东南沿海地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则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有限。
(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此种形式推动了城市商品流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对农民的开放。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家乡周围的大中城市流动。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户籍制度的限制,对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广大农民没有机会到城市务工经商,而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了城市户籍的限制,纷纷到城市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劳动力到南下打工
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广东、上海等地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以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来组合和吸纳流动劳动力,部分地方打工者甚多,部分程度上构成了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比如昆山,东莞,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城,而且绝大多数成为现代化企业中的产业工人,以及伴随着产业经济发展而形成需求巨大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
(四)农村劳动力到西部拓荒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逐渐呈减少的趋势。而随着近几年的西部大开发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政策的影响,西部地区正在形成新的经济热点,劳务需求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西部地区植棉种地等拓荒形式的流动呈增长态势,中部许多农民工到西部寻求工作机会,临时性的打工逐渐增多,比如,每年到棉花的采摘时节,河南省会组织大量农民工在农闲时到新疆采摘棉花。
三、劳动力流动对缓解贫困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
农村贫困家庭的主要困境就是难以有稳定的收入且收入水平低下,不能维持正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与之对应,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其主要动机就是为了增加收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劳动力在汇款前的人均收入为2907元,家庭其他成员的人均收入为602元,农村外出劳动力平均汇款金额占其打工收入的1/3(980元),家庭其他成员人均收到汇款465元,相当于自身收入的77%。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具有显著的作用的。
(二)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农民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不仅赚到了钱,亦可以接受现代的文明教育和和劳动培训,改变较落后的观念,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素质。农民工在长期的城市务工和生活经历中,把接受到的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还有资金带回到农村,投入到农村生产建设中,为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些留在农村的回乡创业群体还起了示范带动作用,给其他人树立了榜样,使现代文明广泛传播于农村,不仅在流动中改造了自己,也改造了别人,农民工也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动机”。
(三)有利于农业生产进步
1.从农业生产劳动率方面上考虑,农业劳动力转移了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数量,促进土地集中,有利于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大范围地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大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从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上,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力流动加速了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得以享受到规模经营的利益。
(四)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古以來,贫困地区的土地就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资源,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拥有土地数量的多少不仅决定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是在遇到自然灾害侵袭时对农民的有力保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当过多人口超出了土地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外,劳动力流动就成为摆脱原有生态约束的一种必然的选择。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在外面吸收了先进的思想,尤其是对民主意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回到家乡后,积极投身于农村政治活动中,参与选举,普及村民的政治意识,这对于乡村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创新、实践和监督村民民主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政治民主和文明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回乡的农民工对于提高村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样不仅调动了村民参与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热情,而且对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存在的问题
(一)造成农村人才的流失,加剧农村的弱势地位
目前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具有一技之长、劳动力较强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员,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农村正常的土地耕作生产,也制约了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妨碍了基层民主、村民自治的建设;这部分流动的劳动力是目前廣大农村的劳动力支柱,然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精华进城务工后弥补了城镇劳动力的不足,扩大了城镇的消费市场。但是收到的汇报仅仅是特别少的一部分收入,他们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失去了自己所在欠发展的农村地区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弱势地位,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动表现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他们中有些已经生儿育女,有些还未成家但是又处于适婚和生育年龄。那些已经有儿女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孩子逃学、厌学和辍学的比比皆是,不仅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现有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对于大部分处于适婚和生育年龄的青年人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无管理状态,生育出来的孩子许多没有户口,不利于子女的教育,这些新出生的孩子往往成为留守儿童,埋下许多隐患,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流动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特别对缓解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比如在政策上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取消一切歧视农民工进城流动的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还有在户籍制度上深化改革,扫清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最重要的是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解除农民工务工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工为我国的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我们要扬长避短,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使负面影响最小化,让农民工的流动更加合理化。这样让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缩小我国的城乡间差距,使更多的贫困地区加快摆脱贫困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永丽,王文娟.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缓解贫困[J].人口与经济,2008(05).
[2]吴道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下的新农村建设与定位[J].农业考察,2009(06).
[3]单玲玉.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
作者简介:陈倬(1988-),男,汉族,湖南衡山人,管理学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乔治(1990-),男,汉族,河南商丘人,管理学硕士,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