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通过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信息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主动发展;引导学生克服常规思维的束缚,拓展思维,充分开展个人潜能,发展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一词在中国教育界最早出现于80年代中期。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一种培养个人潜能的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下面笔者谈谈在数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 渗透数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学,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当我们学习复数时,有的教师会从数的发展史入手,由结绳计数开始出现了自然数,随后产生了零与负数以解决更多的问题。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整数集又扩充到有理数集,随后又引进了无理数,矛盾才得以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中学数学教学任务之一。结合教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缺乏生动直观的素材,而数学史中充满大量的辩证统一关系等的实例,正好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数学家赵爽在《勾股圆方图注》中就总结了“数形结合”的辩证思想,例如62+82=102是三个数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可建立一有形的直角三角形。这就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观点: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二 渗透信息教育,激发学生创造动力
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就在于:
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
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
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
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
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人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第二阶段是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索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示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结合,排列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这里就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分散思维谈一些体会。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溯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新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概念教学中注意培养反方向的思考与训练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秉承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定向思维,对于逆用公式法则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
2.重视公式逆用的教学
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丰满的印象,开阔思维空间。在代数中公式的逆向应用比比皆是。如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逆用于因式分解、同底数幂的运输法则。例如计算:1.22000×52001,2 .22007×(1/2)2006。这组题目若正向解题比较复杂,甚至解答不了,灵活逆用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则会出奇制胜。逆向思维大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性。
3.加强逆定理的教学
每个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经过证明后成立即为逆定理。逆命题是寻找新定理的重要途径。在平面几何中,许多的性质与判定都有逆定理。如: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等。重视逆定理的教学应用对开阔学生思维视野,活跃思维大有益处。
4.多用“逆向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变式”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已知和求证进行转化,变成一种于原题目似曾相识的新题型。
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倒,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用以上方法和措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小制作等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创造性、逆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八年级 上册,九。年级 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
素质教育一词在中国教育界最早出现于80年代中期。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一种培养个人潜能的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下面笔者谈谈在数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 渗透数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科学,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教科书教授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
当我们学习复数时,有的教师会从数的发展史入手,由结绳计数开始出现了自然数,随后产生了零与负数以解决更多的问题。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不断地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整数集又扩充到有理数集,随后又引进了无理数,矛盾才得以解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中学数学教学任务之一。结合教材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缺乏生动直观的素材,而数学史中充满大量的辩证统一关系等的实例,正好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介绍我国数学家赵爽在《勾股圆方图注》中就总结了“数形结合”的辩证思想,例如62+82=102是三个数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可建立一有形的直角三角形。这就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观点:物质世界是统一的。
二 渗透信息教育,激发学生创造动力
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就在于:
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
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
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
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
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高科技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也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人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第二阶段是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索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示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的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结合,排列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方式。这里就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分散思维谈一些体会。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溯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创新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概念教学中注意培养反方向的思考与训练
数学概念、定义总是双向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只秉承了从左到右的运用,于是形成了定向思维,对于逆用公式法则很不习惯。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本身及其常规应用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拓展。
2.重视公式逆用的教学
公式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这样的转换正是由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因此,当讲授完一个公式及其应用后,紧接着举一些公式的逆应用的例子,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丰满的印象,开阔思维空间。在代数中公式的逆向应用比比皆是。如多项式的乘法公式逆用于因式分解、同底数幂的运输法则。例如计算:1.22000×52001,2 .22007×(1/2)2006。这组题目若正向解题比较复杂,甚至解答不了,灵活逆用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则会出奇制胜。逆向思维大大地刺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性。
3.加强逆定理的教学
每个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逆命题不一定成立,经过证明后成立即为逆定理。逆命题是寻找新定理的重要途径。在平面几何中,许多的性质与判定都有逆定理。如: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等。重视逆定理的教学应用对开阔学生思维视野,活跃思维大有益处。
4.多用“逆向变式”训练,强化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变式”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已知和求证进行转化,变成一种于原题目似曾相识的新题型。
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倒,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用以上方法和措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小制作等创造性活动,使学生创造性、逆向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八年级 上册,九。年级 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