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自身魅力和无穷奥秘以及不可估量价值的学生并不多。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育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指由师生之间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而造成的和谐的、合作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也是师生精神情感融汇的过程。教学既不能只传授知识而忽视情感,也不能脱离知识空谈情感。忽视情感的数学教学只强调理而忽视情,这种有理无情的教育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空洞厌恶,难以收到情理之中的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数学教学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无情”的、枯燥的、难懂的,是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在目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对学生学习数学是相当不利的。实际上数学教材内容中却具有许多引发情感的因素,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和谐和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学因素,学生无疑就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为陶冶学生高尚的理智情操提供了极好的材料。
二、学生数学情感的重要性
数学情感不仅指学习的兴趣、热情、愿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更指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逐渐丰富,进而产生不断体验、不断认识的兴趣、热情、愿望和动机,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以较好的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诱发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调剂课堂氛围。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唯我独尊的思想,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疑义,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要多组织探究式、讨论式、表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及时调剂课堂氛围,让师生的言行举动都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一个比较隐性的目标,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有计划的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情感要素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情感,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呢?
1.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让学生的情感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注意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加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其次,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老师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感总与情景相伴随,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这一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四、教师是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数学的教育目标是“以数学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现在教材已经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供了素材,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自我完善人格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1.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时候学生学得苦,也很被动,教师教得更苦,还很主动,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要想方设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主动的探索者。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充分的认识这种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让学生在融洽,严而有序而又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从而培养孩子对自己及数学的情感。
2.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为此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在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中发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并调动学生的情感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学习的责任感,自觉地养成积极、勤奋地学习行为,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的传输反馈过程,也是师生精神情感融汇的过程。教学既不能只传授知识而忽视情感,也不能脱离知识空谈情感。忽视情感的数学教学只强调理而忽视情,这种有理无情的教育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空洞厌恶,难以收到情理之中的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数学教学通常被学生认为是最“无情”的、枯燥的、难懂的,是没有情感的概念、定理、公式的集合,在目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对学生学习数学是相当不利的。实际上数学教材内容中却具有许多引发情感的因素,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和谐和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学因素,学生无疑就受到审美价值的熏陶,为陶冶学生高尚的理智情操提供了极好的材料。
二、学生数学情感的重要性
数学情感不仅指学习的兴趣、热情、愿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更指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逐渐丰富,进而产生不断体验、不断认识的兴趣、热情、愿望和动机,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意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以较好的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诱发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稳定地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调剂课堂氛围。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唯我独尊的思想,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疑义,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要多组织探究式、讨论式、表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及时调剂课堂氛围,让师生的言行举动都调整到最佳状态。
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一个比较隐性的目标,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有计划的培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情感要素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点缀,是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情感,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呢?
1.加强数学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
在新课改的今天,要让学生的情感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注意学习新的课程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加强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其次,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老师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
2.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需要
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学习的重要方面,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感总与情景相伴随,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这一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四、教师是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数学的教育目标是“以数学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现在教材已经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供了素材,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自我完善人格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1.变被动为主动
很多时候学生学得苦,也很被动,教师教得更苦,还很主动,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要想方设法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主动的探索者。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充分的认识这种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让学生在融洽,严而有序而又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从而培养孩子对自己及数学的情感。
2.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为此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在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中发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并调动学生的情感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他们学习的责任感,自觉地养成积极、勤奋地学习行为,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