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汉语方言地图集》的材料,对苏沪嘉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对苏沪嘉方言的分区方案进行讨论,指出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
[关键词]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苏沪嘉;方言;分区
一、苏沪嘉地区及其方言
(一)蘇沪嘉地区
本文考察范围包括今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和浙江省嘉兴市,在明清时期主要属于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管辖。该地区州府建制比较早,而且存在析置关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嘉兴由苏州析置,而松江又由嘉兴析置。这种历史行政沿革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行政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前的方言和地域文化格局。
(二)苏沪嘉地区的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8年版,即第1版),苏沪嘉地区方言基本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对此做了修订,该地区的方言区划变为苏州、嘉兴连同浙江湖州方言(第1版属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归为太湖片苏嘉湖小片,而上海地区方言则独立为太湖片上海小片。
两版的变化主要涉及上海地区和湖州地区的方言归属,即一是第2版单立上海小片,上海小片从原图的苏沪嘉小片中分出,范围包括行政区划的上海市及长江以北原属苏沪嘉小片的部分;二是第1版除了上海小片以外的剩余部分跟苕溪小片合并,改称苏嘉湖小片。
对于第2版的分区方案,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钱乃荣(2006)认为,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游汝杰(2006)虽然同意划出上海话小片,但在所辖范围上与《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不同:前者认为,应将上海市市区地域划出成为上海话小片,大致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市区,不包括当时的10个郊县;而后者则认为应包括今行政区上海市地域和长江北部的海门、启东等部分地。
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一是上海地区是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小片划分出来,如果需要划分出来,上海小片的范围应该多大;二是湖州地区是否应该保留独立的苕溪小片的方言小片地位,还是和苏、嘉地区合并为苏嘉湖小片。第二个问题本文暂不讨论。
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视角,借助一些语言本身之外的因素来考虑方言的分区。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
二、研究方法和材料
(一)研究方法
“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的出发点是:方言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上的行政地理对方言区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二级行政单位——府(或州、郡)内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各方面的一体化自然会促使方言的一体化。因此,有可能将旧府作为划分方言片的基本单位,经过调整和合并之后,组成一个个方言片。这个方法对于二级政区长期稳定地区是很有效的。
游汝杰、周振鹤(1984)通过对浙江内部方言小片的划分,证明了历史行政地理与方言地理在吴语地区存在高度一致性,可以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作为吴语内部分区的基础。周振鹤、游汝杰(1985)根据语言特征和历史地理因素,对湖南汉语方言重新进行分区。上述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文对苏沪嘉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对苏沪嘉方言的分区方案进行讨论。
(二)研究材料
本文主要利用《汉语方言地图集》的材料,共计23个点的材料,包括:
苏州市(5):苏州、常熟、太仓、昆山、吴江。
上海市(11):上海、嘉定、宝山、崇明、浦东、青浦、奉贤、金山、闵行、南汇、松江。
嘉兴市(7):嘉兴、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崇德旧。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汉语方言地图集》中包含部分明清时的旧县,如崇德旧(下文一律省略“旧”);二是张家港(今属苏州市)以及启东、海门、通州、如东一带的“沙浪话”本文暂不讨论。
三、苏沪嘉地区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
我们考察了苏沪嘉地区的方言特征,归纳其地理分布类型。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以下两种:
(一)沪嘉一致型
指上海和嘉兴说法一致的类型。
汪平(2006)认为,上海方言阴平都读高降调,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而跟苏州、嘉兴不同的”。但据表1可见,嘉兴大部分地区阴平也读高降,正与上海相同。苏州则大多读高平调。
2.舅妈(《词汇卷》图048)
从本条可见,上海全境、嘉兴大部说法均一致(据笔者调查,海盐也有“舅妈”的说法)。苏州各地则不太一致,5个点有3种说法。
3.猪圈(《词汇卷》图028)
从本条可见,上海大部(除了宝山以外)、嘉兴全境说法均一致;苏州则不统一:靠近上海的太仓、昆山说法与上海一致,其余3点同官话说法。
4.去不去?
苏州地区“去不去?”均用“可V”的形式,而上海、嘉兴则基本用“V不”或“V不V”的形式。
5.去没去?
苏州地区“V没V?”均用“可曾V”或“可V”的形式,而上海、嘉兴则基本不用“可”来表示。
除了上述条目以外,至少还有两个条目也可归入本类型:
一是“茄子”(《词汇卷》图021):上海和嘉兴的多数地方都说“落苏”;只有崇明、嘉定、海宁、桐乡、崇德说“茄子”,同苏州。
二是母猪、猪的(《词汇卷》图025):上海和嘉兴的多数地方都说“母猪”
“老母猪”或“雌猪”;只有崇明和嘉定说“猪婆”或“猪娘”,同苏州。
(二)淞南一淞北对立型
上海古吴淞江南北两岸方言差异颇大,本文称为“淞南一淞北对立型”。 嘉定、宝山、浦东等上海北部地区“猪、主”同韵,近似苏州、太仓一带;而松江、金山、闵行、奉献等上海南部地区“猪、主”则不同韵,与嘉兴大部分地区一致。
2.儿日止开三的聲韵母(《语音卷》图205)
“儿”在上海北部地区多读作(崇明读作[n],为例外),与苏州地区相同;上海南部地区均读作,与嘉兴地区相同。
3.老鼠(《词汇卷》图034)
上海北部地区“老鼠”多说“老虫”,与苏州多数地区相同;上海南部地区一般说“老鼠”,与嘉兴地区相同。松江说“夜狗”,显得比较突出,但“老鼠”在松江有“老鼠、小耳朵、夜狗、夜先生”等四种说法,其中,有的也许是婉称或讳称。
4.我(《语法卷》图001)
上海北部地区“我”多用单音节,与苏州多数地区相同;南部一般说“我奴”或“我僚”,与嘉兴地区相同。宝山则有“是我”的形式,与浙江湖州一带相同。
四、相关讨论
(一)历史行政区划对方言分布格局的影响
1.嘉兴方言对上海方言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苏沪嘉三地历史上存在析置关系:嘉兴由苏州析置,而松江又由嘉兴析置。长期以来,松江在行政上均隶属于嘉兴。因此,嘉兴方言对早期上海话影响巨大。明正德《松江府志》和正德《华亭县志》在述及方言时都说:“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因此,上海话的较早源头应是跟嘉兴话关系密切的松江话,而非苏州话。由此不难理解,今上海方言中众多特点与嘉兴相同,而异于苏州话(参见上文“沪嘉一致型”)。
2.苏州方言对上海方言的影响
清代以后,嘉兴话的权威地位为苏州所取代;清代上海地区方志一律不再提到“视嘉兴为重”,而是改为“视姑苏为重”或“视苏州为重”了。因此,苏州方言对上海方言的影响与日俱增。清雍正二年(1724年),江苏太仓州升格为太仓直隶州,下辖镇洋县、崇明县、嘉定县、宝山县(自嘉定县分出)等四县,直属江苏省,而上海其他各县仍属松江府。这势必会增大上海南北方言的差异。我们今天看到上海北部地区有许多方言特点同太仓一致,嘉定、宝山、崇明等三地尤其明显。另外,正如钱乃荣(2006)所指出的,宽阔的古吴淞江(又称“松江”)也起到分隔作用,导致淞南、淞北差异明显(参见上文“淞南一淞北对立型”)。
(二)苏沪嘉方言的分区
钱乃荣(2006)指出,在今上海行政区划里,淞南与淞北方言显著不同,无论以语言特征划分还是参考旧州府建置等因素来看,“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
我们赞同钱文的观点。从上文可见,上海方言很多重要特点同嘉兴一致,而与苏州相左,淞南地区尤其明显。将上海方言独立成小片,无疑割裂了上海方言和嘉兴方言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是否与原苕溪小片合并,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拟另文讨论。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到如下结论:一是苏沪嘉地区目前的方言分布格局与其历史行政区划息息相关。二是上海方言与嘉兴方言既有历史渊源,又有许多现实共同点,因此不宜将二者生硬分割。综合来看,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三是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比较契合汉语的方言及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苏沪嘉;方言;分区
一、苏沪嘉地区及其方言
(一)蘇沪嘉地区
本文考察范围包括今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和浙江省嘉兴市,在明清时期主要属于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管辖。该地区州府建制比较早,而且存在析置关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嘉兴由苏州析置,而松江又由嘉兴析置。这种历史行政沿革对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深远,尤其是明清时期的行政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前的方言和地域文化格局。
(二)苏沪嘉地区的方言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8年版,即第1版),苏沪嘉地区方言基本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对此做了修订,该地区的方言区划变为苏州、嘉兴连同浙江湖州方言(第1版属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归为太湖片苏嘉湖小片,而上海地区方言则独立为太湖片上海小片。
两版的变化主要涉及上海地区和湖州地区的方言归属,即一是第2版单立上海小片,上海小片从原图的苏沪嘉小片中分出,范围包括行政区划的上海市及长江以北原属苏沪嘉小片的部分;二是第1版除了上海小片以外的剩余部分跟苕溪小片合并,改称苏嘉湖小片。
对于第2版的分区方案,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主要有,钱乃荣(2006)认为,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游汝杰(2006)虽然同意划出上海话小片,但在所辖范围上与《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不同:前者认为,应将上海市市区地域划出成为上海话小片,大致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市区,不包括当时的10个郊县;而后者则认为应包括今行政区上海市地域和长江北部的海门、启东等部分地。
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于:一是上海地区是否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方言小片划分出来,如果需要划分出来,上海小片的范围应该多大;二是湖州地区是否应该保留独立的苕溪小片的方言小片地位,还是和苏、嘉地区合并为苏嘉湖小片。第二个问题本文暂不讨论。
我们或许可以换一个视角,借助一些语言本身之外的因素来考虑方言的分区。其中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
二、研究方法和材料
(一)研究方法
“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的出发点是:方言是历史的产物,历史上的行政地理对方言区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二级行政单位——府(或州、郡)内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各方面的一体化自然会促使方言的一体化。因此,有可能将旧府作为划分方言片的基本单位,经过调整和合并之后,组成一个个方言片。这个方法对于二级政区长期稳定地区是很有效的。
游汝杰、周振鹤(1984)通过对浙江内部方言小片的划分,证明了历史行政地理与方言地理在吴语地区存在高度一致性,可以用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作为吴语内部分区的基础。周振鹤、游汝杰(1985)根据语言特征和历史地理因素,对湖南汉语方言重新进行分区。上述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文对苏沪嘉地区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对苏沪嘉方言的分区方案进行讨论。
(二)研究材料
本文主要利用《汉语方言地图集》的材料,共计23个点的材料,包括:
苏州市(5):苏州、常熟、太仓、昆山、吴江。
上海市(11):上海、嘉定、宝山、崇明、浦东、青浦、奉贤、金山、闵行、南汇、松江。
嘉兴市(7):嘉兴、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崇德旧。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汉语方言地图集》中包含部分明清时的旧县,如崇德旧(下文一律省略“旧”);二是张家港(今属苏州市)以及启东、海门、通州、如东一带的“沙浪话”本文暂不讨论。
三、苏沪嘉地区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
我们考察了苏沪嘉地区的方言特征,归纳其地理分布类型。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以下两种:
(一)沪嘉一致型
指上海和嘉兴说法一致的类型。
汪平(2006)认为,上海方言阴平都读高降调,这在全国都不多见,“而跟苏州、嘉兴不同的”。但据表1可见,嘉兴大部分地区阴平也读高降,正与上海相同。苏州则大多读高平调。
2.舅妈(《词汇卷》图048)
从本条可见,上海全境、嘉兴大部说法均一致(据笔者调查,海盐也有“舅妈”的说法)。苏州各地则不太一致,5个点有3种说法。
3.猪圈(《词汇卷》图028)
从本条可见,上海大部(除了宝山以外)、嘉兴全境说法均一致;苏州则不统一:靠近上海的太仓、昆山说法与上海一致,其余3点同官话说法。
4.去不去?
苏州地区“去不去?”均用“可V”的形式,而上海、嘉兴则基本用“V不”或“V不V”的形式。
5.去没去?
苏州地区“V没V?”均用“可曾V”或“可V”的形式,而上海、嘉兴则基本不用“可”来表示。
除了上述条目以外,至少还有两个条目也可归入本类型:
一是“茄子”(《词汇卷》图021):上海和嘉兴的多数地方都说“落苏”;只有崇明、嘉定、海宁、桐乡、崇德说“茄子”,同苏州。
二是母猪、猪的(《词汇卷》图025):上海和嘉兴的多数地方都说“母猪”
“老母猪”或“雌猪”;只有崇明和嘉定说“猪婆”或“猪娘”,同苏州。
(二)淞南一淞北对立型
上海古吴淞江南北两岸方言差异颇大,本文称为“淞南一淞北对立型”。 嘉定、宝山、浦东等上海北部地区“猪、主”同韵,近似苏州、太仓一带;而松江、金山、闵行、奉献等上海南部地区“猪、主”则不同韵,与嘉兴大部分地区一致。
2.儿日止开三的聲韵母(《语音卷》图205)
“儿”在上海北部地区多读作(崇明读作[n],为例外),与苏州地区相同;上海南部地区均读作,与嘉兴地区相同。
3.老鼠(《词汇卷》图034)
上海北部地区“老鼠”多说“老虫”,与苏州多数地区相同;上海南部地区一般说“老鼠”,与嘉兴地区相同。松江说“夜狗”,显得比较突出,但“老鼠”在松江有“老鼠、小耳朵、夜狗、夜先生”等四种说法,其中,有的也许是婉称或讳称。
4.我(《语法卷》图001)
上海北部地区“我”多用单音节,与苏州多数地区相同;南部一般说“我奴”或“我僚”,与嘉兴地区相同。宝山则有“是我”的形式,与浙江湖州一带相同。
四、相关讨论
(一)历史行政区划对方言分布格局的影响
1.嘉兴方言对上海方言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苏沪嘉三地历史上存在析置关系:嘉兴由苏州析置,而松江又由嘉兴析置。长期以来,松江在行政上均隶属于嘉兴。因此,嘉兴方言对早期上海话影响巨大。明正德《松江府志》和正德《华亭县志》在述及方言时都说:“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嘉兴为重。”因此,上海话的较早源头应是跟嘉兴话关系密切的松江话,而非苏州话。由此不难理解,今上海方言中众多特点与嘉兴相同,而异于苏州话(参见上文“沪嘉一致型”)。
2.苏州方言对上海方言的影响
清代以后,嘉兴话的权威地位为苏州所取代;清代上海地区方志一律不再提到“视嘉兴为重”,而是改为“视姑苏为重”或“视苏州为重”了。因此,苏州方言对上海方言的影响与日俱增。清雍正二年(1724年),江苏太仓州升格为太仓直隶州,下辖镇洋县、崇明县、嘉定县、宝山县(自嘉定县分出)等四县,直属江苏省,而上海其他各县仍属松江府。这势必会增大上海南北方言的差异。我们今天看到上海北部地区有许多方言特点同太仓一致,嘉定、宝山、崇明等三地尤其明显。另外,正如钱乃荣(2006)所指出的,宽阔的古吴淞江(又称“松江”)也起到分隔作用,导致淞南、淞北差异明显(参见上文“淞南一淞北对立型”)。
(二)苏沪嘉方言的分区
钱乃荣(2006)指出,在今上海行政区划里,淞南与淞北方言显著不同,无论以语言特征划分还是参考旧州府建置等因素来看,“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
我们赞同钱文的观点。从上文可见,上海方言很多重要特点同嘉兴一致,而与苏州相左,淞南地区尤其明显。将上海方言独立成小片,无疑割裂了上海方言和嘉兴方言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于是否与原苕溪小片合并,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拟另文讨论。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到如下结论:一是苏沪嘉地区目前的方言分布格局与其历史行政区划息息相关。二是上海方言与嘉兴方言既有历史渊源,又有许多现实共同点,因此不宜将二者生硬分割。综合来看,维持原来划分的苏沪嘉小片是最佳方案。三是历史行政地理分析法比较契合汉语的方言及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