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始终是培养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整个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能够为写作提供必要的支撑。对此,本文也将以写作能力的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的设计,分析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写作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写作指向下的阅读能力发展,实现读和写的有机结合,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最大功效,为后续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多方位解读文本
教师应当让学生从文本中充分的汲取素材,钻研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科学解读,处理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辩证思维。在这里,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在说什么,更需要理解文章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不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具体来讲,教师要认真筛选课堂阅读的内容,要把阅读和表达需求充分结合到一起,找准写作的要害,要总结出每篇课文的言语表达策略,引导学生运用新的词语或者是句式,调整自身写作的文体,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语言素养,切入适合的语言表达点。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让学生树立意文兼得的意识,要明确文本给写作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认真筛选并提炼课堂信息,设计好教学的主线和目标,然后再进一步反思并总结。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之外,也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即便是学生手不能及,教师也不应当让所有的文本阅读都服务于写作教学,那样只会让学生把阅读当作参考的范本,他们的写作会变得越来越模式化。
二、深度探究文本
教师需要让学生把文本进行内化,并表现在实践训练中,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设计出针对性的训练。具体来讲,学生需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每一篇文章都有自身的特色和风格,都传递着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理念,当学生已经基本解读完文章的结构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继续分析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斟酌等元素,让学生产生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探究怎么写的规律,帮助学生确立写作的立意,提高学生的提炼能力。例如,在阅读《白鹅》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依次提问:作者分别抓住了白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他又是如何表现白鹅的特点的?这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小动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和写作的交叉渗透。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应当以特定的图式展现出文章描绘的核心对象,把抽象性的文字转化为具象型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文字包含的含义,激发出学生模仿和参考的欲望[1]。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把握好训练的实效性,语文教材展现出来的课文都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阅读教学也要结合课程的本质属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编排,同时也要让学生领悟个中思想,让学生在氛围的引导下展开训练。在这里,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文本表达方式的选择上,鼓励学生去领悟不同类型的题材,并总结出文章的特征和写作规律。例如,在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课堂练笔,阐述小钱对捐献给他骨髓的台湾青年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带入主人公的角色,结合个人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表达都趋向于同质化,缺乏个性和特色,几乎都是以感谢信的形式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写作的题材,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去阐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只是简单的共情。
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文本的空白当作可利用的资源,展开针对性的说写训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懂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提出批判和质疑。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补白,让学生以精彩的情节为依托,寻找插入的契机,找准训练点,让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和视野。而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虽然语文教材中展示的文章在故事情节上相对完整,但一些情节却在最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凡卡》为切入点,续写凡卡甜蜜的梦[2]。
三、拓展文本内容
从日常课程建设中可以看出,很多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是存在欠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略读法和跳读法,而他们也懂得先浏览前言,然后在浏览目录的顺序,懂得了精读和略读的相互结合,但学生并没有灵活运用这些不同的方法,这就阻碍了信息的提炼与总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设置多元化的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展示出不同类型的阅读题材,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教师就可以对阅读的形式作出延伸和拓展,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阐述观点和看法,在持续性的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在读书交流会召开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书中的人物形象作出点评,或者是复述书本所讲解的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写作,亦或是对原有的故事进行仿写或改写,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角色与作者进行对话,这就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充实学生实践资源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文本的解读,文本的深度探究,文本的拓展训练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改革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丽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J]. 新课程(上), 2019(11).
[2] 张欣星. 基于写作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华夏教师, 2020, 000(006):39-40.
关键词:写作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能力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写作指向下的阅读能力发展,实现读和写的有机结合,发挥出阅读教学的最大功效,为后续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多方位解读文本
教师应当让学生从文本中充分的汲取素材,钻研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科学解读,处理课文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辩证思维。在这里,学生不仅要理解文章在说什么,更需要理解文章怎么说为什么这么说,不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具体来讲,教师要认真筛选课堂阅读的内容,要把阅读和表达需求充分结合到一起,找准写作的要害,要总结出每篇课文的言语表达策略,引导学生运用新的词语或者是句式,调整自身写作的文体,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语言素养,切入适合的语言表达点。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让学生树立意文兼得的意识,要明确文本给写作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认真筛选并提炼课堂信息,设计好教学的主线和目标,然后再进一步反思并总结。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且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又存在一定的区别,教师除了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之外,也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即便是学生手不能及,教师也不应当让所有的文本阅读都服务于写作教学,那样只会让学生把阅读当作参考的范本,他们的写作会变得越来越模式化。
二、深度探究文本
教师需要让学生把文本进行内化,并表现在实践训练中,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设计出针对性的训练。具体来讲,学生需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每一篇文章都有自身的特色和风格,都传递着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理念,当学生已经基本解读完文章的结构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继续分析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文字的斟酌等元素,让学生产生情感和思维上的共鸣,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探究怎么写的规律,帮助学生确立写作的立意,提高学生的提炼能力。例如,在阅读《白鹅》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依次提问:作者分别抓住了白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他又是如何表现白鹅的特点的?这就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小动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和写作的交叉渗透。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也应当以特定的图式展现出文章描绘的核心对象,把抽象性的文字转化为具象型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文字包含的含义,激发出学生模仿和参考的欲望[1]。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把握好训练的实效性,语文教材展现出来的课文都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能够熏陶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充实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阅读教学也要结合课程的本质属性,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编排,同时也要让学生领悟个中思想,让学生在氛围的引导下展开训练。在这里,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文本表达方式的选择上,鼓励学生去领悟不同类型的题材,并总结出文章的特征和写作规律。例如,在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课堂练笔,阐述小钱对捐献给他骨髓的台湾青年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带入主人公的角色,结合个人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生的表达都趋向于同质化,缺乏个性和特色,几乎都是以感谢信的形式为主,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写作的题材,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去阐述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只是简单的共情。
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文本的空白当作可利用的资源,展开针对性的说写训练,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懂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是提出批判和质疑。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补白,让学生以精彩的情节为依托,寻找插入的契机,找准训练点,让学生拓展自身的思维和视野。而且,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虽然语文教材中展示的文章在故事情节上相对完整,但一些情节却在最后戛然而止,给人留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凡卡》为切入点,续写凡卡甜蜜的梦[2]。
三、拓展文本内容
从日常课程建设中可以看出,很多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是存在欠缺的,之所以会出现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略读法和跳读法,而他们也懂得先浏览前言,然后在浏览目录的顺序,懂得了精读和略读的相互结合,但学生并没有灵活运用这些不同的方法,这就阻碍了信息的提炼与总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设置多元化的读书交流活动,为学生展示出不同类型的阅读题材,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教师就可以对阅读的形式作出延伸和拓展,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阐述观点和看法,在持续性的合作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在读书交流会召开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书中的人物形象作出点评,或者是复述书本所讲解的故事。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行写作,亦或是对原有的故事进行仿写或改写,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角色与作者进行对话,这就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应有之策,也是充实学生实践资源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文本的解读,文本的深度探究,文本的拓展训练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改革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语文的基本知识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丽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探讨[J]. 新课程(上), 2019(11).
[2] 张欣星. 基于写作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华夏教师, 2020, 000(006):39-40.